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时空演化研究

2021-11-19 06:53:36刘劭睿樊佳琪
人口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要素劳动

刘劭睿,李 钏,樊佳琪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1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出口、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以劳动要素供给为核心的人口红利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持续“双降”,劳动要素无限供给的条件难以为继,这使得依靠劳动力数量支撑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日渐陷入困境。从长远来看,当经济增长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凸显时,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向劳动力配置效率转型,而合理引导区域劳动力流动则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割,尽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有所减弱,但在诸如户籍、所有制、体制、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依旧错综复杂,而且这一现状直接阻碍了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劳动要素扭曲,割裂了人口规模和人口红利的协作效应,具体表现为劳动力跨地方流动受到阻碍,供求失衡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从长远来看过高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不利于经济健康合理地发展。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资源错配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学者们的结论存在一些差异性: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国内市场分割正在加剧,[1-4]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地区间的价格差异有收敛的倾向,即趋于明显的一体化状态。[5-9]不过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中国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分割,而且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各省和各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是本文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事实上,学者们受市场分割的测算方法、样本范围以及研究角度不同的影响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在确定科学的测度指标之后,关于市场分割的成因和影响研究则显得更为重要。从现有文献来看,市场分割和要素扭曲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突破口,但是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层面的文章较少。在当今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分割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造成劳动要素扭曲,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过高或过低时,二者是否还有必然联系,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经济与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将是本文所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对于市场分割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作为市场分割的一部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成因与其类似。[10-11]中国市场分割的成因主要被学者们归结于人为的经济政治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渐进式改革、政府双重身份的定位不清晰、行政分权、地方官员的政治晋升与博弈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等。[12-19]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要素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20-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发展迅速,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来决定,但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依然存在行政干预过多和市场化运作不畅等问题。中国是一个在疆域和人口双重意义上的“大国”,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的成本极高,因此大国治理所采取的必要模式便是经济分权。[22]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经济领域的分权式改革对中国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地方分权也逐渐造成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弊端。[23-26]在分权体制下,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当地的就业、财政收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评价以及获得经济资源的能力直接相关,各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本地经济,通过市场分割保护本地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选项。从制度层面来看,市场分割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是分权改革体制下各省份保护当地企业免于国际以及省际竞争的行为。在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影响下,各省份倾向于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威胁并为企业获得更低价格的要素打开方便之门,但这也使得跨地区挑选人才的成本提高,促使劳动力实际工资与真实价值相背离。具体来看,户籍、所有制和体制原因等都可归结为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27]

从理论上来看,要素市场分割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要素扭曲,二者是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而关于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关注要素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影响,认为要素扭曲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或者是产出上的缺口。[28-31]要素扭曲对创新的抑制作用也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李平等通过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的两阶段效应论证了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32]白俊红等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产出效率存在显著影响。[33]葛立宇借助社会人才配置中介效应的实证模型检验了社会人才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和创新强度之间的中介效应。[34]董直庆等将要素分类引入空间错配分析框架,通过省际数据测算了要素错配所引发的创新效率的损失,认为创新要素错配的改善会促使整体创新效率年均提升约0.7%。[35]而地方政府通过压制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引入投资,从而使得生产要素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对要素的超额需求挤占了研发所投入的资本。

从以往相关文献来看,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一是本文深入劳动力市场分割层面,试图从制度视角上破解影响中国劳动力效率红利释放与经济增长的“黑匣子”。同时,在测算劳动力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指数时本文引入了时变系数并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纳入考量,这将使本文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二是考虑地级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本文以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劳动力区域间配置问题时更加细致具体。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时空演化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测算方法

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测度,现有文献中有多种方法测度与辨识市场分割,包括生产法、贸易法、价格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经济周期法等,[36]其中价格法包含的信息量较多,通过价格变动不仅可以考察商品市场的一体化水平,也可以测算要素市场分割水平,而且这一方法数据齐全便于计量,如果要素价格的变异系数和边界效应缩小或呈现出趋同现象则说明要素市场分割程度下降,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上升。因此,本文使用相对价格法[37]测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

首先,测算劳动要素边际产出。本文使用两要素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Y=AKαLβ估计资本或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弹性。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将方程两边同除以L并取对数可得令=k,即:

其中,产出变量Y表示实际GDP;L表示劳动投入量,用单位从业人数来表示;K表示资本投入量,用固定资本存量表示,使用如下所示的永续盘存法[38]来计算:

其中,Kt为当期固定资本存量,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Pt为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t为折旧率,按照国内文献的通常做法,一般取9.6%。

考虑要素边际产出弹性的时变性,本文将其视为时变参数并引入状态空间模型,模型为:

量测方程:

状态方程:

其中,yt和kt分别代表t时期的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α为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变量,μt和ηt分别是式(3)和式(4)的扰动项,二者相互独立,ρ为状态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对式(3)(4)进行回归之后,可以得到随时间变化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由规模报酬不变可得劳动边际产出弹性,将其与劳动生产率相乘可以得到逐年变化的边际产出。

其次,计算相对价格的绝对值| ΔQijt|。其公式为:

其中,Pit/Pit-1与Pjt/Pjt-1代表不同地方劳动要素的价格指数。

再次,剔除要素相对价格绝对值中的不可加效应。令qijt=,其中表示劳动要素在t时期相对价格的均值。

最后,计算不同地方要素相对价格的方差var(qijt)。

(二)测算结果分析

从时间序列上看,图1 描绘了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随时间演化的过程。2000-2005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高且波动较大,2005-2019年呈现出波浪化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出整合态势,但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有所增高,四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走势与全国总体变化相似,都在波浪化变动中逐渐收敛。从地级市层面来看,在考察期前期,中国各地级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普遍较高,各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级市多集中于中部地区,但东西部地区内部的分布也不均匀;在考察期后期,中国各地级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普遍较低且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显著缩小,这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呈现出明显的整合趋势。

图1 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走势

从各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均值来看(见表1),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最低,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但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究其原因,这种区域间的平衡问题与中国市场整体发展情况密不可分,说明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劳动力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逐步削减,有利于劳动要素的合理配置。

表1 全国及四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均值

表2列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均值最高及最低的20个地级市,劳动力市场分割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较大,说明各地级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从所在区域来看,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最高的20 个地级市中有8 个位于西部地区,8 个位于东部地区,4 个位于中部地区,没有东北地区的地级市;最低的20 个地级市中有8 个位于东北地区,5 个位于西部地区,4 个位于东部地区,3 个位于中部地区。为考察要素市场分割在空间上的联系强度,本文分别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社会矩阵测算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莫兰指数,但各年度的莫兰指数均不显著。以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2000 年和2019 年的莫兰指数散点图为例(见图2),并无明显规律性,这说明中国地级市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时空特征回答了本文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图2 2000年(左)和2019年(右)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部莫兰指数散点图

表2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排名

三、研究设计与指标选取

为了检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效应构建如下基本模型:

式(6)中Lrsmit代表地方i在t时期的要素扭曲,Lsegmit表示地方i在t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Zit表示控制变量;μi、δt和εi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干扰项。

关于要素扭曲的测度。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经济指标比值,如通过计算非正规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的比重等来衡量要素配置扭曲。[39]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来衡量,如樊纲、王小鲁等计算的市场化进程指数被广泛使用或调整。[40]第三种方法是利用要素边际产出与实际报酬的比较来衡量,如将要素边际产出与实际报酬差值系数作为要素配置扭曲的代理变量。[41]第四种方法是运用要素流动摩擦障碍来衡量。Aoki运用劳动要素的税收形式建立了各部门劳动成本的差距并以此衡量劳动要素配置扭曲。[42]其中在第三种方法中,Hsieh 和Klenow 使用劳动边际产出相对指标来衡量劳动要素配置扭曲,[43]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度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和错配程度,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的含义,因此,本文使用劳动要素边际产出与实际报酬的比较来衡量要素配置扭曲。由于各地级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对两要素科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估计时,本文采用了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在求出各地区资本产出弹性αi之后,由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可以得出劳动产出弹性βi,计算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后,带入以下公式可以算出劳动要素价格绝对扭曲系数,其中表示地区i的劳动量比例;βL=表示加权劳动贡献值,表示劳动有效配置时地区i应当使用的劳动比例。当劳动要素得到有效配置时,实际要素使用比例与有效配置时比例的比值应该等于1,当二者比值大于1或小于1时,说明该地区要素配置过度或不足。因此,可以将劳动要素错配指数表示为τLi=。如图3 所示,在考察期内,中国劳动要素扭曲呈现出波浪化的变动,但从整体上来看也呈现出某种下降趋势。从各区域劳动要素扭曲均值来看,东北地区劳动要素扭曲程度最低,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呈现出波浪化的趋势。对比劳动要素扭曲与上文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趋势图,尽管劳动要素扭曲的变化更加复杂,但其呈现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相近的走向与特征。从地级市层面来看,在考察期前期,中国各地级市劳动要素扭曲程度相对较高且各地级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劳动要素扭曲分布图呈现出不均匀的特点;在考察期后期,中国各地级市劳动要素扭曲程度显著降低且各区域及其内部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在控制变量选择上,参考已有文献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试图控制4个影响因素,财政支出(Fe):采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方式便是财政支出,在政府市场双轨制配置资源的中国,政府支出对地方要素流动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通过建立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以及直接资金等都是财政支出影响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应该重视财政支出对要素扭曲的影响。产业结构(Is):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的变动代表劳动等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部门或行业的转移与资源的再配置,其本身对劳动力要素扭曲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产业结构的变动纳入本文的分析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Fs):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的资本存量来表示。事实上,作为地方财政分权和政治锦标赛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热衷参与的项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造成要素与资源的错配,但便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因此,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将显得十分适宜。对外开放水平(Op):采用实际使用外资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劳动要素的流动性可能会更强,这将有利于要素合理配置。同时,经过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各控制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28,平均值为1.12,小于通常的判断边界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各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3。

表3 各变量统计性描述

在实证数据的选择上,本文的样本范围为2000-2019 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了较大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经济体制差异等现实情况,样本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数据,其他少量地级市因数据不全无法进行有效对比故暂时不予研究。之所以选择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的单位是因为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地级市在经济建设和创新活动中的影响力也日趋增长,地级市逐渐取代地区和州、盟成为低级行政主体,市领导县的体制也使得地级市在地方管理中起到了枢纽作用。[44]因此,研究地级市的要素扭曲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Wind 数据库、Eps统计平台以及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Stata15软件对式(6)所示的面板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在式(6)中,由于劳动要素扭曲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可能会使地方政府为实现任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继续提升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因此,二者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内生性问题,而且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与遗漏变量存在关联性,故取劳动要素扭曲的滞后一期项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采用GMM 估计来处理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基于可比较性考虑,本文同时汇报了混同回归模型(POOL)、固定效应模型(FE)结果作为参照系。然后选择系统GMM 模型(SYS-GMM)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考虑GMM 两步估计(GMM two-step)得到的标准误可以显著降低估计偏差,[41]所以本文采用了两步估计。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系统矩估计的估计结果分别如表4中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所示。

从表4 所示的结果来看,模型1、模型2 和模型3 均显示作为核心变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系数与方向均保持一致,稳健性较强。在模型3 中,AR(2)的统计量超过0.1,表明不拒绝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假设,Sargan 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有效。结合上文分析,本文将重点分析表4 中模型3 的结果。

式中:λ1和λ2均为阈值,且有λ1=kλ2,0

表4 基准回归结果

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而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各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所实施的保护性政策提高了劳动力跨地方流动的成本,在城乡、户籍、所有制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跨地方流动将面临额外的成本,这将使得劳动要素无法按照市场供需进行正常配置,从而导致劳动要素实际报酬与边际产出的背离,形成了劳动要素扭曲。这一实证结果解释了本文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此外,对于控制变量而言,劳动要素扭曲滞后项与当前劳动要素扭曲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各地方劳动要素扭曲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即当期劳动要素扭曲会受到上一期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对于政府支出而言,其对要素扭曲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与要素扭曲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事实上,地方政府热衷于将财政支出向大型项目建设倾斜,这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短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要素扭曲。对于产业结构而言,其对要素扭曲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越有利于劳动要素扭曲的改善,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其对劳动要素扭曲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在静态面板模型中系数却显著为负,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的条件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劳动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重复性、盲目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建设也造成了资源错配。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其对劳动要素扭曲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但在静态面板模型中却显著为正,这可能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有关:一方面,外资的进入有助于弥补地区发展过程中资本积累的不足,并与劳动要素形成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但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扭曲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反而可能会加剧劳动要素扭曲。[45]

(二)异质性分析

1.时间异质性分析

时间异质性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动态变化的趋势,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的测度与趋势分析可知2000-2007年要素市场分割水平在整体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呈现出大起大落的趋势,2008年及之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相对平稳,考虑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可能会对本文的回归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2008年为界,将样本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回归估计。

表5 中模型1 和模型2 的实证结果显示不同阶段下主要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模型1 与整体回归的结论一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地级市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在考察期前期,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的合理配置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模型2与整体回归的结论不同,在这一阶段,中国地级市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在考察期后期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但其系数绝对值仅为0.004 6,贡献值较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样本前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高,限制了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导致了劳动资源错配;而样本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的整合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有所下降,从而对劳动要素扭曲的作用由显著为正转变为显著为负。事实上,地方政府作为“理性决策者”,在实施地方保护策略时并不会以牺牲本地经济增长为代价,这对于其他地方劳动力合理流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终不利于劳动要素合理流动,造成了劳动要素扭曲。但当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较低时,这将避免本地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而为地方特定产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劳动要素,有利于地方特定产业特别是落后地区劳动要素的保留及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表5 时空异质性分析

2.空间异质性分析

由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空间梯度格局,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不同地区的要素扭曲水平也各不相同,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通过分别估计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效应,从而考察空间异质性。

表5中模型3至模型6的实证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效应不同。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与整体回归的结果一致,两区域的系数差异较小;中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具有改善作用。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中国各区域发展水平不一有关。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要素的需求更大,仅靠本地劳动力供给仍存在需求缺口,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以及高层次人才“抢人大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劳动力流失严重,地方政府出台相应保护性策略有利于本地劳动力的集聚与保留,从而实现本地劳动力要素的合理配置。

(三)稳健性检验

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分割将导致劳动要素扭曲。在上文的模型估计过程中,尽管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加以验证,但考虑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及内生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首先,剔除省级和副省级城市。为增加样本数据的随机性以及避免反向因果等带来的内生性问题,[46]本文剔除了省级和副省级城市,重新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6模型1所示。

第二,更换模型。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基于FE变换的2SLS法进行估计。鉴于选择的合适工具变量个数不一定恰好等于内生变量个数,除使用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外,本文还使用各地级市平均地理坡度与要素价格的乘积作为工具变量估计,回归结果如表6 模型2所示。

第三,更换核心变量。考虑要素市场的相互影响,资本要素扭曲与劳动要素扭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首先利用前文所述的方法测算出资本要素扭曲,并将劳动要素扭曲与资本要素扭曲各取0.5 的权重计算出各地级市要素扭曲程度,然后将劳动要素扭曲替换为要素扭曲,考察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其产生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6模型3所示。

由表6可知三种稳健性检验均显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本文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影响作用的结论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要素市场分割作为中国地方分权与保护主义的典型代表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持续“双降”,如何配置劳动要素并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了释放劳动力效率红利的关键。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如何?劳动力市场分割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造成劳动要素扭曲,二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采用了动态面板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本文借鉴Parsley、Hsieh 和Klenow 等人的方法对中国全国及地级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要素扭曲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考察期内劳动力市场分割呈现出波浪化的趋势,尽管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有所增高,但总体上呈现出整合态势,四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走势与全国总体变化相似,都在波浪化变动中逐渐收敛。同时,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但是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结论有所差异。具体来看,劳动力市场分割在考察期前期对劳动要素扭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考察期后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实证结果与基准回归中的结论一致,西部地区与基准回归中的结论相反,中部地区则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要素扭曲影响作用不明显。本文的稳健性检验通过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构造工具变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等方式验证了基本结论的稳健性。因此,在中国市场化转型阶段,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了劳动要素扭曲。

本文研究结论为优化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释放劳动力效率红利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第一,地方保护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所造成的激励扭曲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分权体制下,应构建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逐步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将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引导地方政府合理竞争,以此促进各地方协调发展。

第二,在未来工作中要推动要素价格改革,构建合理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改变资源错配的现状,让价格成为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信号。具体来说,政府需要不断消除阻碍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的各式各样的壁垒,如通过财税体制和工资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构建一个可以合理反映要素稀缺程度的市场体系,通过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和社会公共福利差异等措施,引导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第三,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功能,降低企业成本,为地区间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劳动力要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热爱劳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