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大学)
论及青白瓷,当属景德镇的首屈一指,无论装饰技法或者艺术形式,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和明显优势。在景德镇青白瓷器物的装饰体系里,宋元时期当属青白瓷器重要发展阶段。该时期的装饰技法尤其丰富,有以半刀泥手法见长的刻花,用此技法装饰的器物,纹饰有着深浅不同的色阶变化;也有运针如笔的划花工艺,纹饰因此犹如铁线描般的细腻;还有使图案工整繁缛的印花工艺,更有剔花、镂雕、捏塑等装饰技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的发展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它初创于五代,在宋元时期达到装饰艺术的巅峰状态,明清时逐渐走向衰微,并在现当代有复兴之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装饰体系。本课题旨在调研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现象,以期梳理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脉络,为现当代的青白瓷器物装饰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从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研究的历程来看,宋元是其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对青白瓷器物装饰的论述如蜻蜓点水一般,更遑论有所研究。元代以后,尤其明清时期,青白瓷的生产走向衰微,该时期的陶瓷文献主要论述彩瓷,偶有谈及青白瓷的,也是片言只语,鲜有专门文字涉及青白瓷装饰。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景德镇青白瓷的研究日趋热门,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但目前所见青白瓷的研究著述,基本侧重于某一专题,如历史分期、断代鉴定、器形演变、装饰技法、审美风格等,很少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艺术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研究可分为青白瓷装饰工艺研究、装饰艺术研究两个方面。
(1)青白瓷装饰工艺研究
这类文献是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对青白瓷装饰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题研究,如对青白瓷器型、纹饰、釉色的装饰技法和艺术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始于古代。
南宋蒋祁的《陶记》是一篇专门论及景德镇窑的文章,有两处谈及青白瓷装饰,如:“碗之类:鱼水、高足……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又如:“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
清·佚名《南窑笔记》泛泛而谈了包括青白瓷在内的瓷器装饰技艺,如“雕削:凡人物、鸟、兽各种玲珑之类,俱名雕削。工匠有:淘泥、雕削、上釉等工”;又“印器:凡腰扁式样及小件瓶、爵之类,俱名印器。工匠有:淘泥工,印坯工,补洗,上釉工”;又“镶器:凡六方、八方花瓶之类为镶器。工有:淘泥、打饼、镶方、吹釉等工”等。
上述均为蜻蜓点水之论,没有展开论述。
当代研究中,由于宋代是青白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青白瓷装饰工艺研究的视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段。
论文方面有曹春生《宋代景德镇影青瓷雕塑模件手工艺探秘》,作者认为青白瓷雕塑模件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设计好的造型,分单元模制组合;一是约定俗成的造型经手工制作批量生产”。文章阐释了模件化生产是宋代景德镇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而采取的普遍性生产方式,其优点是使有限的造型部件通过组合变化而生出无穷的造型样式,使得产品在大同小异的前提下,又有丰富的细节变化;
李兵《论“半刀泥”技法在宋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作者认为半刀泥技法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技艺的典型代表,并从半刀泥的技法特点、艺术特性、表现形式等展开阐述;
姚棋《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陶瓷雕塑技法及其运用规律》,文章梳理了湖田窑陶瓷雕塑的具体技法,以及这些技法的具体运用;
程仁发《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方法的研究》,文章描述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胎体装饰及釉彩装饰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征;
赖金明《宋代湖田窑青白釉瓷的装饰工艺》,文章对宋代湖田窑青白釉瓷的装饰工艺及具体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李晓宇《宋代景德镇窑和耀州窑装饰比较研究》,分别爬梳了景德镇窑、耀州窑装饰的特点,比较两窑之间装饰的异同。并得出结论,景德镇窑的装饰与耀州窑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孙臣《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文章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进行了分期,厘清了各个时期的纹饰特点,并提及青白瓷的装饰技法。
专著方面有赵自强编著的《柴窑与湖田窑》,是一本关于青白瓷的图录,书中所收录的标本多样,造型多变,纹样多种。由此可见青白瓷器物装饰的丰富性和较高的审美性;
黄康明主编的《景德镇青白瓷珍品展图集》是一本图录,甄选了五代、宋代近百件精美青白瓷,并附有文字说明。该书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支撑;
律海明的《青白世界 流彩千年》是一本图录,该书甄选了156件青白瓷器物,年代跨度从五代至明代,主要集中在宋代。书中图片精美,并附有文字说明,不失为了解青白瓷器物装饰的一手资料;
曹春生的专著《景德镇宋代影青瓷雕塑技艺研究》,该书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宋代青白瓷雕塑的手工技艺类别、特征与演变轨迹。另外对青白瓷雕塑的造型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以及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与文化寓意进行了钩沉。文章指出青白瓷的雕塑技艺对青白瓷的装饰风格起着关键作用。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全面系统研究青白瓷雕塑技艺及装饰的专著。只是该文将研究对象囿于宋代,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装饰艺术研究
装饰艺术是青白瓷装饰的母体,对包括青白瓷在内的所有装饰艺术进行观照,这类研究不但存在着从不同角度来考察青白瓷器物装饰的可能性,也为取径中国装饰文化以此进一步研究青白瓷装饰体系提供了参照系。这方面的著述与青白瓷器物装饰体系研究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论文方面,庞薰琹《谈装饰艺术》,文中指出今天的装饰是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单纯的美化工作。装饰方法包括表面手法、装饰材料和制作工具。工具的改革带来装饰纹样的变化。器物装饰存在两个因素,一是纹样,一是装饰结构。在具体装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纹样的变化,更要注重结构的创新;
张光宇《装饰创作问题》,作者指出装饰艺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装饰创作中要学会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作者还交代了装饰构图与装饰色彩的主要特点,以及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雷圭元《漫谈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美的格式》,作者表示中国图案的构成有其历史渊源,并且随着岁月的变迁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而推陈出新。文中还梳理了“喜相逢”“囧形图案”两种传统图式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寓意;
诸葛铠《中国装饰艺术发生期的文化特征》,文章爬梳了从史前到夏、商、西周时期中国装饰艺术的特征,认为该时期的装饰艺术有主有次,但多元化并存,尚未达到“一体化”的高度;
杭间《艺术地生活的艰难——中国装饰艺术在近代的转折》,文章前半部分阐释了乾隆时期装饰艺术的特征以及先秦时期装饰艺术背后的文化因子。文章后半部分描述了近代装饰艺术的状况,指出人们对传统装饰艺术的疏离,提倡美育救国,以及利用新型的装饰艺术改善人们生活。在这里,现代装饰已等同于“现代设计”,文章后半部分实际上在考察中国“现代设计”当代进程之特性和得失;
张朋川《晋唐宋装饰艺术中的抽象倾向》,文中指出自东晋至宋代,中国装饰艺术形成了系列化的装饰体系,并且呈现出抽象化的装饰特点,这是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装饰艺术文化心性研究》,主要谈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互为关系,以此阐述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观念与理论;
李砚祖《工艺与装饰》,谈的则是工艺与装饰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鉴定了图案与纹样的区别与联系。文中重点阐释了纹样的图像学意义,指出装饰的艺术是秩序的艺术。最后还交代了装饰美的法则;
曹林的《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文章以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传统装饰艺术的缘起及发展轨迹,对其特征及所形成的审美场进行解析,讨论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将其与现当代以及西方的装饰艺术进行比较。
相较于国内的研究情况,国外的研究显得零散。
1937年英国学者普兰柯斯东曾来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并把湖田窑介绍到欧洲。1965年,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先铭陪同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和长谷布勒尔来景德镇湖田窑、杨梅亭窑考察。
论文方面有1953年中川千咲的论文《中国古陶瓷纹样》、立花押尾的《中国陶瓷装饰的价值》;1956年日本学者木村中信的《中国陶瓷的样式》;2000年,美国学者朱莉叶·艾莫森的论文《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梳理了青白瓷在海外的销售情况。
德国学者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范化生产》专著,书中提出了“模件化”的概念,并指出模件化与规范化是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模式,其折射了中国人官本位思想、中国宗教文化等内容。文中指出由万物所构成的模件化体系对批量化生产艺术品的重要性。笔者觉得这个观点建立于青铜器铸造、陶瓷生产等中国工艺技术生产发展的实践经验之上,对应了青白瓷产品的工艺技术产业特性。
宋元时期是景德镇青白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烧制青白瓷的窑口众多,密布于景德镇的昌江河畔及其支流南河、小南河、东河流域,即今湘湖镇、寿安镇和竟成镇境内以及市区。窑址分布密集,仅南河及小南河流域就有宋代窑场达136处之多,在这些窑址都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陶瓷堆积层,其中尤以宋代的窑址为多见:“宋代早期代表性的窑址是湘湖、黄泥头、石虎湾、湖田等;宋代中期则是湖田、南市街、柳家湾、小坞里等;宋代后期的窑址是湖田”,在这些窑址都发现了大量的青白瓷堆积层。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窑址发现了青白瓷的近亲家族——米黄瓷,米黄瓷的装饰技艺与青白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窑址里的实物标本为研究景德镇青白瓷的器物装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除了数量庞大的窑址堆积,在全国各大博物馆还有丰富的青白瓷藏品可供参观和研究。景德镇本土的陶瓷博物馆更是遍布城市角落,景德镇可谓是一座博物馆之城。“目前,景德镇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共21家,其中非国有14家,这还不包括散落在全市的近百家形形色色的私人艺术馆。”这些博物馆或者私人艺术馆里的青白瓷为研究其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民间,还有一支庞大的收藏爱好宋元青白瓷的藏家和古董商,他们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讨会或者学习班,交流鉴藏心得。在曙光路与雕塑瓷厂分别有个古玩市场,这是古代青白瓷藏品或标本交易的集散地,每周举行一次的古玩交易会,为青白瓷器物装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诸此种种都间接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艺术的繁荣。
相较于古代青白瓷研究成果的丰硕,现当代的景德镇青白瓷装饰艺术显得薄弱,但也呈现出复兴的态势。“20年前青白瓷在消费市场几乎是一个空白,景德镇仅有寥寥几人在做青白瓷设计、生产和销售,目前景德镇有14000余家制瓷单位,其中约有4000家左右或专职或兼职生产青白瓷,占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景德镇宋元青白瓷研究所所长王尚宾如是说。王所长提供的这组数据只是一个概数,他没有经过实地调查,但也可由此窥探青白瓷市场正在逐步复兴。官方数据表明:“景德镇有各类陶瓷企业、作坊、工作室等文化创意产业实体677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100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这其中有为数不少专门生产或者兼营青白瓷的企业或作坊,且以规模小的作坊生产为主。可见,青白瓷已成为陶瓷市场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商品。
为了打开市场销路,各公司和作坊潜心研究青白瓷的装饰技艺,在仿古的同时致力创新,双管齐下,开辟了青白瓷装饰艺术的新面貌。其实这种对青白瓷装饰艺术的关注从上世纪的“十大瓷厂”时期就已经开始复苏,如红星瓷厂创制的“水晶刻花”瓷,就是利用青白瓷的刻花技法与玲珑技艺相结合,再分别施以青白釉和白釉烧制而成;景德镇市人民瓷厂则将影青(即青白釉)与青花相结合,创制出青花影青瓷。相比于上世纪,当代的青白瓷企业做的更大而且更加专业,景德镇的饶玉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传承和恢复了宋元时期青白瓷原料配方、运用传统的青白瓷装饰手法复制宋元青白瓷,所做的仿古产品几乎与古董真品无二致,为国内多家文博单位所青睐;同时,饶玉公司在继承传统青白瓷装饰技法的基础上,改良了装饰手法和工艺,使之更符合时人审美。
与市场的“青白瓷热”相适应的是,景德镇的各级陶瓷教育、文博与科研机构也倾注了对青白瓷研究的热情。如陶溪川的唐英学社,不定期地举办有关青白瓷的讲座,向民众普及青白瓷的相关知识,包括青白瓷的装饰技艺;景德镇陶瓷大学申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景德镇青白瓷艺术研究与创作,更是集结国家力量培养青白瓷创作的新生代艺术家;而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18~2019年度资助项目——景德镇青白瓷半刀泥技艺人才培养高研班,更具体到是为了培养能够掌握青白瓷半刀泥装饰技艺的人才。这类学习班,推动了青白瓷装饰技艺的传承由“一传一”变成“一传多”,为社会输送了许多青白瓷装饰技艺创作人员。由于业内对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视,景德镇因此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试点城市,“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入围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名录。这对景德镇青白瓷器物的装饰艺术的复兴与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为“景德镇”这座城市赢得了以皇帝年号命名的殊荣,其装饰技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景德镇制瓷水平的高度。之前对青白瓷的装饰技艺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仍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刻划技法介入青白瓷器物装饰这一现象,没有足够认识和总体把握,这与它的历史地位不匹配。目前,随着人们对雅致生活的追求,青白瓷重回众人视野,受到追捧。因此,研究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艺术,也能对青白瓷的产业复兴有所借鉴,因此该课题有着深入系统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