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2021-11-18 12:36金正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优化对策

金正婷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趋于频发、重发,其不可抗力的特殊属性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积极应对气象灾害的影响,气象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构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体系,提升精细化气象监测水平,发展智能化气象预警服务,提高精准供给服务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数字气象发展和基层科普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创新驱动,注重人才建设,建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气象体系,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气象工作;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优化对策

1构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优质服务,建立能够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这不仅能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优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气象服务;还可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为我国气象服务机构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背景和经验,增强我国气象服务与国外气象服务的竞争的能力[1]。在气象灾害预防预警系统建设中,要贯彻现代气象服务理念,借鉴先进地区和国家气象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结合现代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形成中国特色气象服务管理体系。

2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的现状情况分析

2.1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没有完善的体系

首先在气象防灾减灾过程中,实证方法占有很大比重,早期许多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措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效用不够明显,没有创新方式方法。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台风、暴雨、强对流、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变得越来越频发,越来越重发;加之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人们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气象不能突破原有的防灾减灾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灾害来临时,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救灾。所以,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预警服务模式,通过制度约束和有效实施来建立科学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体系。

2.2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智能化水平不夠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智能感知无处不在。与之对应,气象部门现代化建设和智能化水平相对滞后,气象监测还不够精密,各类气象监测数据传输能力和协同分析应用尚不能满足实时监测预警的需要。虽然不少地方气象部门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气象预警和防灾减灾中,但效果还有待提升。据相关专家调查,问题的根源在于气象部门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深入,不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创新应用[2]。

2.3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开展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预警服务培训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深入的时间分析。虽然经过简单的预后,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防灾减灾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重大战略对气象保障要求更高,台风、突发性强天气、暴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不足,预报预警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亟待提高。原有的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复杂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分析有待深入分析研究,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覆盖面仍有待拓展。

3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工作的优化措施

3.1建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体系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体系,一要提升精细化气象监测水平,构建精密化、立体式、全覆盖的气象监测站网。完善突发灾害性强天气的监测能力,促进综合观测业务集约化发展。二要发展智能化气象预警服务,提高精准供给服务能力。加强对突发强降水、高温、雾霾等城市气象的精准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发展影响预报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绿色通道”。拓展信息发布手段,不断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健全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完善气象与应急、农业、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会商、通报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优势互补的防御气象灾害强大合力。

3.2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数字气象发展

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数字化探测资料,应用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逐时滚动、实时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强化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推进传统业务管理方式向标准化和定量化管理转变。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智慧气象应用和现代融媒体气象服务,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应用面向社会经济、敏感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快速动态定量评估技术,提升主要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气象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科技支撑。

3.3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建设,巩固防灾减灾气象综合服务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灾害信息采集、致灾阈值确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基于阈值和定量化评估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推进乡镇、学校、行政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制定暴雨、冰冻、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救援体系,增强快速反应、抢险救灾能力。加强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衔接和基层应急演练培训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救援气象服务应急队伍。

3.4加强基层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基层防灾减灾素质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镇、社区)、村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村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发展与气象科普宣传,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完善气象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气象科普业务流程,加强推动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和品牌化发展。

3.5强化创新驱动,加强人才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创新驱动实际是人才驱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产研结合,重点培育和引进高素质气象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人才培训及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以项目为纽带,通过导师帮带,促进业务技术人员成长。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深化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技术研究,加速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气象科技的综合实力。

结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气象部门应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采取更多措施,建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气象体系,优化气象能力可以引导公众理解预警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有效地为公众提供改进和定制的气象服务需求,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振元,金波,赵然,张虹.气象预警大喇叭发展现状及建议——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10):161-163.

[2]邓玲,李学敏,谭姗姗,张思远,谭诗琪.湖南省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08):176-179+189.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优化对策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析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战略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