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科技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主要有: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大力提倡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统一领导,强调协作;坚持走大众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延安时期;科技工作;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这近13年时间。
在这一时期,我党局部地掌握了政权,在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了争取抗战建国的早日胜利,在地广人稀、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根据地开展了能源、化工、医药、农业、畜牧业、军工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改进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为抗日建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解放以后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可以说,我党科技方面各项方针政策的雏形就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现在认真总结延安时期科技工作积累形成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技事业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经验。
第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伟大功能,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工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毛泽东在出席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时,在演讲中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1]这可以说是延安时期党对科学功能的经典表述。此外,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功能从不同侧面进行过论述。陈云就指出:“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可以大大地改善人民的生活”。[2]《解放日报》的社论也指出:“自然科学一般地是我们劳动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并与自然界的力量进行斗争,借以驾驭与支配自然力的必要与有力的武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革命的因素”。[3]由此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的我党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十分深刻,而且系统全面。
正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有着如此充分的认识,因此我党无论面临怎样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都始终不忘科技事业的发展,都始终把科技工作作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党中央积极支持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领导成立科学技术团体,并拨出专款举办展览会、奖励技术发明,给予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形成了浓厚的重视科技工作、发展科技事业的氛围。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工作紧密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也体现在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上。毛泽东曾多次告诫边区科技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工农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提倡自然科学》一文指出:“一切的科学研究,不论是一般的还是专门的,理论的还是技术的,都应该服从于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这个总的政治目的”。[4]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也指出:“我们的科学应该替抗战建国服务”,“我们不是为科学而研究科学,不是企图在科学上争取地位造成特殊的科学家”,“因此我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无论在高深的学理方面或粗浅的技术方面,总的任务是为着生产,为着解决抗战的物质问题。”[5]在1944年5月24日的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朱德号召把学与用联系起来,要自己动手,要参加生产工作,在生产中学习,学工科的与工厂结台,学农科的与农场结合。延安时期,因为处在血与火的特殊环境中,党和政府十分强调科技工作与革命战争、与边区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革命战争年代急需解决的是军工、医疗和粮食问题。因此各根据地的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方向,并适时做出调整,在军工、农业、医疗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大大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物质力量,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做出了贡献。
第三,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艰苦创业。
延安时期,我党虽然掌控着一些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略微充分一些,但总体而言,根据地仍然是既缺少科技人员,又无科技基础设施,还面临敌人的重重封锁,因而根据地的科技事业仍然是十分脆弱的。1939年2月,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土法上马,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的急需,使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有效克服了根据地遇到的严重困难。1942年12月,聂浆臻在晋察冀军区卫生会议上作了很好的总结:“为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今天自力更生的困难条件下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是边区科学家可贵的地方。”“边区的科学家是能够在边区现实环境下想出办法来。一面不否认科学,一面要使科学运用在具体环境。这就是我们对科学家的态度,也就是科学家对科学应有的态度”。[7](P14)
第四,大力提倡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延安时期,我党领导人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的巨大作用。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1]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号召全党同志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7](P23)由此在许多地方与部门中兴起了学习的热潮,促进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风气的形成。为切实保障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中央和边区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优待知识分子的法令,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建设厅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命令》(1942年5月12日)、《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关于所属各类技术人员待遇规定的通知》(1942年10月2日)、《一九四三年度邊区政府关于技术干部优待办法》、《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关于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通知》(1944年6月21日)等,这些政策和法令,不仅改善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的热情。
第五,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强调各部门科技人员的协作。
延安时期我党关于对科学技术的统一领导和协作十分重视。1939年5月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成立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出任院长。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这是又一个综合性科技团体,它在整体上指导边区的科技发展,毛泽东、陈云等中央领导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发表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这是当时发展边区科技事业的一份纲领性文件,1941年8月,该会召开第一届年会,会议通过了包括成立各种专业学会、出版科学杂志等数十件议案。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后,一批专业科技学会纷纷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在党的领导下把战争与生产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攻关,解决了根据地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党中央及边区政府提倡各生产机关加强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联系,经常组织各方面科技人员联合调查、联合研究、联合攻克技术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各部门的技术协作,1944年初,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单位召开技术干部座谈会。会议认为,发展科学事业,边区各部门在“原料、技术的供给与配备上,要切实互助”。党中央还要求各学派之间要加强沟通,互相借鉴。当时在边区各机关的科技人员几乎是不论隶属于什么系统,都能通力合作,共同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努力奋斗,这种大力协作的精神和作风,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六,坚持走大众化的科学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与推广。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通过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中,便明确提出了科学大众化的任务,要求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道路上发展,从自然科学运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工作。”[9]各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科学大众化运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宣传普及得到了极大发展。毛泽东带头亲自在干部和部队中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大力提倡推行识字运动,针对陕甘宁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的现实,他指出,这就“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以此“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的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10]在党中央和政府的组织下,边区从城镇到乡村普遍建立了识字班、读书班。延安各机关组织了“自然科学普及小组”。中央党校、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专门开设和讲授“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最新自然科学简介”等课程。边区政府还先后举办工业、农业、自然科学等展览会,以此向边区人民宣传科学知识。广大群众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这对普及推广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效果十分明显。
结语:延安时期,我党已经把发展科學技术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党中央领导人发表了许多有关论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技观。中共中央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明确制定了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与方针,建立了各级科技学校,以培养科技人才,成立了各类科研部门,并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根据地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建立和发展,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取得抗战的胜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延安时期我党关于科技工作的实践,为我国解放以后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深刻影响着建国初期的科技发展方针,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N].新中华报,1940-03-05.
[2]陈云.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N].新中华报,1940-03-05.
[3]祝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N].解放日报,1942-08-02.
[4]毛泽东.提倡自然科学.[N].解放日报,1941-06-18.
[5]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J].中国文化.1940.2(4).
[6]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384.
[7]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
[8]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新中华报,1940-02-28.
[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1943-10-19.
作者简介:郭广强(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