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金沙
【摘要】目的 探究10种中药饮片及其煮散的煎煮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0种中药,分别是鳖甲、龟甲、珍珠母、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其中鳖甲、龟甲、珍珠母为先煎药,其余为后下药,制成煮散以后煎煮,分析传统煎煮水煎液、煮散水煎液的有效成分含量、得膏率,之后,对比分析挥发油含量高的后下药肉桂、砂仁的煮散、饮片挥发油的提取率,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 煎药煮散以后,添加10倍水并煎煮,在煎煮10分钟、煎煮1次情况下,珍珠母、龟板、鳖甲煎煮的得膏率明显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后下药煮散以后,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得膏率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后下药煮散以后,杏仁、钩藤、大黄有效成分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结论 10种中药饮片采用部分先煎后下药制成煮散以后下药,可节省药材,且煎煮程序明显简化,操作简单方便,节省能源。
【关键词】中药饮片;先煎药;后下药;煮散;有效成分;得膏率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8-055-03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药物效果与安全性,特别是中药饮片,药物要求不断提高[1]。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产出、炮制、储藏等,其中炮制为直接影响因素[2]。然而,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酸类、挥发油、鞣质、苷类、生物碱等,具有理化性质特点,表面炮制方法十分重要[3]。组方饮片由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组成,质地具有较大差异,且成分复杂,部分溶于水,部分难溶于水,且成分具不稳定性或挥发性。为了促使中药汤剂质量提高,保障治疗效果,前人以几千年用药经验总结出特殊煎煮方法,即先煎、后下[4]。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西药便捷性深入人心,汤药耗时、煎煮方法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简单化汤药煎煮、保障药效的煎煮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5]。中药饮片在碾碎以后煮散,与水共煎煮,去渣成汁,此为传统用药形式,具起效快、随证加减等特点,且具有节省煎煮时间、药材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6]。本文将10种中药饮片及其煮散的煎煮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使用材料
选取10种中药,分别是鳖甲、龟甲、珍珠母、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其中鳖甲、龟甲、珍珠母为先煎药,其余为后下药。
1.2使用儀器
本研究使用仪器如下所示:FZ102粉碎机,生产厂家是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DZTW电热套,生产厂家是北京市永明医疗器械厂;电子天平,生产厂家是瑞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M32色谱工作站、自动进样器、四元泵、PAD检测器;超声波清洗器,生产厂家是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Milli-Q纯水机,生产厂家是美国密理博公司。
1.3 药品、试剂与饮片
中药饮片如下所示:鳖甲(生产批号是20130212;),龟甲(生产批号是20130601;),珍珠母(生产批号是20130405;),番泻叶(生产批号是20130415),杏仁(生产批号是20130321;),钩藤(生产批号是20130408;),大黄(生产批号是20130422),徐长卿(生产批号是20130306),砂仁(生产批号是20130425),肉桂(生产批号是20130409)。以上药品来与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中国药典》(2010版)有关规定,均明确药物。对照药品如下所示:大黄素(生产批号是110756-200110;),大黄素甲醚(生产批号是110820-201305;)。异钩藤碱(生产批号是A0319;),苦杏仁苷(生产批号是110820-201305;),大黄酚(生产批号是110796-200309;),番泻叶苷B(生产批号是A0183;)。以上药品来自于背景恒元启天化工技术研究所。
2、方法
2.1传统煎煮方法
先煎药:依据有关文献,取适量饮片,精密称定,添加6倍水,共浸泡20分钟,回流提取,使用武火进行煮沸,调整为文火,继续煎煮,持续1小时,滤过,获取滤液,备用;在滤渣中加水,共4倍,使用武火煮沸,调整为文火,持续煎煮20分钟,滤过;两次煎煮滤液合并,定容,获取传统煎煮水煎液。
后下药:依据有关文献,取适量饮片,精密成定,添加10倍水,持续浸泡20分钟,使用武火煮沸,调整为文火,持续煎煮,共10分钟,滤过,并形容,获取传统煎煮水溶液。
2.2 煮散制备与煎煮方法
取100g药材饮片,在粉碎机中放置,切割粉碎,多次反复粉碎,并多次筛选,直到全部粉碎药材,并经10目筛,获取饮片煮散。经过检测以后,获取通过80目筛细粉量,鳖甲、龟甲、珍珠母为先煎药,以及后下药均容易粉碎,获取煮散中细粉率低于20%。将前期预试验结果作为对比研究,煮散煎煮方法如下:煮散样品精密称取,添加10倍水,并持续浸泡20分钟,使用武火煮沸,调整为小火,微沸,持续煎煮10分钟,滤过,并定容滤液,获取煮散水煎液。
2.3测定干膏率
称取适量的上述水煎液,在恒质量蒸发皿中放置,水浴蒸干,在105℃环境中干燥,持续3小时,在干燥器中放置,冷却0.5h,质量精密且迅速称定,对干膏率进行计算:干膏率=干膏质量/饮片质量*100。
2.4制备供试品溶液
称取5ml水煎液,放在10ml量瓶,使用甲醇定容,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
3、结果
3.1先煎药的得膏率分析
部分中药先煎目的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促使有效成分检出率提高,此中药主要为角甲类、贝壳类、矿石类,以及长时间煎煮可溶出的植物药;其二,降低毒性,促使疗效增强。本文分析角甲类、贝壳类中药,分析煮散煎煮、传统煎煮得膏率,详细如表1所示。珍珠母、龟板、鳖甲煎煮的得膏率明显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3.2后下药的得膏率比较
在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其中后下药中,来源特点、得膏率详情如表2所示。后下药煮散以后,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得膏率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
3.3后下藥的有效成分比较
后下药煮散以后,杏仁、钩藤、大黄有效成分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
4、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煎药煮散以后,添加10倍水并煎煮,在煎煮10分钟、煎煮1次情况下,珍珠母、龟板、鳖甲煎煮的得膏率明显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后下药煮散以后,番泻叶、杏仁、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得膏率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后下药煮散以后,杏仁、钩藤、大黄有效成分高于传统煎煮,差异P<0.05。后下药在制成煮散以后,除了番泻叶意外,多数药物可达到生药材作用[7],尤其是质地坚实、饮片体积大的中药,例如大黄,煎散水煎液中得膏率、有效成分更高,为饮片3倍以上,肉桂煮散得膏率更高[8],与饮品比较,约为6倍以上。有学者[9]针对果实种子、皮类、根茎类不同入药部位的煮散、中药饮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可见,同样药材量实施煎煮,各煎煮10分钟1次,与传统饮片煎煮50分钟、持续2次比较,前者煎煮效果更加[10]。由此可见,多数中药经过煮散以后,仪器煎煮,不需要进行先煎与后下处理,有效节省煎煮时间,并简化煎煮工序[11-13]。
先煎煮药物种类多,若药材有效成分难溶于水、质地坚硬,应当先煎煮、久煮,才可促使煎煮效率提高[14]。笔者以为,该药物适合煮散。然而,若药物先煎目的为减轻毒性,如乌头、附子等[15],应当综合分析化学成分含量、药理研究,确定制成煮散。除此之外,在杏仁有关研究中,煮散水煎液中存在油状物[16],传统饮片煎煮时,水煎液中油状物少,由于油脂具有润滑肠道作用,且肠内碱性中脂肪能够产生脂肪酸,对肠壁产生刺激,增加肠蠕动,有助于排便,由此可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等含油脂类药物支撑煮散以后,大量提高油脂煎出量,将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7]。对于此类药材,应当充分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得膏率,且需综合考虑油脂量,对临床用量全面分析,保障用药安全[18]。
综上所述,10种中药饮片采用部分先煎后下药制成煮散以后下药,可节省药材,且煎煮程序明显简化,操作简单方便,节省能源。
【参考文献】
[1]孙冬梅.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6):36-38.
[2]彭菲.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1,16(02):56-58.
[3]张晶玫.中药饮片切制规格对中药汤剂煎煮质量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0,17(11):8-10.
[4]谷超,田彩云,贾克文,高博闻.中药汤剂质量控制研究[J].人参研究,2020,32(04):55-58.
[5]张友恒,曹伟灵,叶陈丽,杨文静.基于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不同模式的效果分析及改进措施[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01):90-94.
[6]吴琼.中药颗粒剂与中药饮片治疗风热感冒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2):155-156.
[7]王文君.简析中药煎药机对饮片中挥发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4):73-74.
[8]欧阳百发,施宏彬.防感方饮片吸水系数提升煎煮自动化加水量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20,22(07):487-491.
[9]柳絮.PDCA循环法在中药饮片处方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7):192-193.
[10]汪友东.使用Meta分析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差异[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2):197-198.
[11]吴娜娜. 基于配方颗粒生产应用的丹参饮片鲜切加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0.
[12]程家化.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疗效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4):165+168.
[13]齐静静.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8):61-63.
[14]王传辉. 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系统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20.
[15]贾星远.不同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临床有效率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7):154+158.
[16]邹冰姿.1175张处方有毒中药饮片超剂量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2):177-180.
[17]何洪俊,李进,黄新强.中药免煎颗粒及中药饮片所含有效成分的对比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11):2879-2882.
[18]孙玉雯,刘起华,陈弘东,刘凤麟,王菲,仝小林.10种中药饮片及其煮散的煎煮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13):1825-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