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闵行区举办第四届教育学术节大会,从主题的确定到会议日程的安排,都紧扣时代脉搏,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对教育进行研讨和交流,这反映了闵行教育人对教育的执着坚守,对学生的挚爱深情,也反映了闵行教育人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倾心追求。我这名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特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些事情看起来是技能技巧,但是放到学术层面去讨论,对它的认识就很不一样。当前我们致力于“双新”“双减”的工作,防疫的正常化工作也非常繁忙。即便如此,对当前的工作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深一层的认识,我们教育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加强。就拿当前的“双减”工作来讲,对于学生的各种学业负担,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部到地方教委,发布了不少文件,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
这一次是中办、国办发的“双减”文件,可见意义非凡,这是回应我们社会的关切、家长的焦虑、教育生态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双减”工作恐怕不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问题,要深入认识它的价值意义。这里牵涉到我们学校是否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牵涉到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否能够落地的问题,我想从现象和本质、局部和整体、国际和国内多方面来深入思考,对我们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新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教育生态应该说有很多值得肯定值得赞扬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很不理想的地方。我们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要形成合力。可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生态状况不很理想,跟十年、二十年以前比,现在家长的焦虑情绪很厉害。当然焦虑情绪的形成有诸多因素,但是强化养育方式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孩子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的成长,有他自然的规律,我们的养育方式应该是遵循自然规律。但我们现在是不断强化,因此就出现了“虎妈”“直升机父母”,还出现了“鸡娃”……养育怎么强化呢?就是拼时间、精力、智力、金钱,加大力度帮孩子身上打鸡血,也就是说把成人世界的很多东西加到我们儿童身上,加到少年身上。
学校本身,学生之间本不存在多少竞争,我们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加进去了,把儿童世界需要成长的空间时间改变了,规律丢弃了。家长非常焦虑,比、比、比,争、争、争,要孩子学习成绩好,最好都是第一名,学习的学科越多越好,学习得越早越好,兴趣爱好也是越多越好。
儿童是未成年人,是成长当中的幼苗。把诸多成人世界的东西加在儿童身上,加在少年身上,他们怎么承受得了?这种强化性的养育方式,当然跟世界的趋势有关系,但我们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用强化的方式养育,最好子女都是学霸。学霸是不是最好的?有的学霸生活上是巨婴,连独立生存的能力都没有,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这能叫教育吗?家庭教育这种生态状况,来自于家庭对孩子成长的认识误区,于是就出现家长焦虑,出现诸多不合适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
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庞大。他们通过超前、加深学业促使学生提前支付获得高分,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而他们的运作基本上是资本化的操作,用金钱来换取分数,换取学生的青春,因此培训机构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
学校处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要认认真真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分艰难,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时候既无奈又无力。比如说儿童入学应该是零起点,但是有的孩子早就提前学习了很多;有的刚入高中,高中课程已经在培训班读过一遍了,都是夹生饭,给教师的教育增加了非常多的困难。而学校又怕家长投诉:“你分数怎么怎么不行啊,怎么要孩子劳动啊。”诸如此类,学校要花许多精力应对。教育这样一种生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是有障碍的。因此中办、国办发出的“双减”文件是拨正我们教育航向,让我们深刻理解我们要培养什么人、基础教育路在何方、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我们不能把“双减”只看成是技术层面的加减法,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战略全局的大问题,影响到我们教育的根本价值,影响到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们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
闵行的教育学术节,主题就是要承百年的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为此,教育要拨正航向,再也不能被分数捆绑,不能被各种各样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要超前”所捆绑,弄得我们的孩子不能够健康成长。所以把问题放到学术层面上来认识,放到我们的时代要求中来认识,放到我们社会大背景上来认识,就会领悟到我们的“双减”政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教育理念的端正、教育思想的提升,真正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发挥对孩子成人成长的主体作用,不被乱象所左右。
社会上的乱象,资本化的炒作,是社会治理的问题,政府花大力气要协同各方力量来治理好,使得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办学的教育生态改善。
我们教育内部也要下功夫。减少过重的作业负担,看起来是作业,但是作业的量和作业的质从何而来?这是跟课堂教学的质量紧密相连的。作业的量和质,要符合我们孩子学年段的认知要求、身心发展要求。这就要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钻研,做学术性的研讨。
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个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少年来仍然有很深的痕迹。教课受知识点、考试点的困扰,是碎片化教学,要考的就教,不考的就不教。还有一个倾向,就是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时候,理念跟不上、吃不透,究竟让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似乎清楚又不清楚,于是有的课就成了空洞的“高大上”。
这个课你说它是学术研讨又不像,但它又好像都是研究性的课。我们基础教育的学科定位究竟定在哪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没有多少花花草草。可是我们现在的课花花草草很多,装饰品太多了。
初中生的学科知识积累有限,综合思维的能力在成长发展之中,我们有的课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学生只能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负担很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并不是在一节课、一个单元里就能够完成的。比如小学阶段,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识字可以举一个甲骨文是怎样写的、篆文是怎样的例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教识字都用这种方法,都搬許慎的“说文解字”,说老实话不要说学生搞不懂,你教师自己也讲了一些自己不懂的话,这有什么用。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上成研究课,是很值得研讨的一个问题。
教课不是炫耀教师的学术水平,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学这个学科,究竟应该学什么?用最简单的办法一语中的,让他学会,这才是教师的真本能。教课不是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炫耀教师学术水平。炫耀教师学术水平,在学术研讨会上去讲好了。
有些课是更高层次的碎片化,古时候的拿一点来,外国的拿一点来,古今中外贴标签,把它组装起来,美其名曰:我是综合的,其实这是更高层次的碎片化,有些东西也是移植来的,自己未必融会贯通。国外引进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也要看对孩子合不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像糖醋排骨是有营养的,又很好吃,但是给两岁不到的小孩吃,他牙齿还没长全,是没有办法吃进去的。所以学业的质和量的安排的源头在这个课怎么上,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学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到什么程度,这些是一定要了解掌握的。我觉得有四个字是最宝贵的:那就是实事求是。做事情要有实事求是之意,不要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什么学术有价值?就是因为学术讲究实事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学科学习规律,让孩子能够在快乐地动脑筋的情况下学好。所以实事求是本身是一种自信,不要老是模仿人家。有人说模仿是永远没有成果的,因为模仿无生命,一出生已经是死亡了。所以,老师一定要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我这个课怎么上,才能使孩子受到最大的效益,能够健康成长。”校长一定要独立思考:“我这个学校怎么办。”
要搞清楚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放在儿童当中,我们现在的“双减”就是要还原儿童成长的世界,不要再拿成人的世界来剥夺儿童的世界,不能用学生的身份剥夺孩子除了学业之外其他的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情感发展、智慧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他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我们成人世界的某种需求,就忘掉了儿童世界的本质,所以一定要有实事求是之意。
最后讲一点我们的课后服务。我想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只是看作把孩子留下来管一管,做保姆,不要出事情。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要主动作为。留下来的课时、课余,我们做什么事情呢?其实是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做作业,这时老师就可以了解,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做得快的、做得对的,可以请同学上来讲一讲:为什么这个题目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一个孩子来讲他是怎么做的,然后请大家发表意见,这不是虚假形式的合作,而是真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又比如,一天课上下来,可以让每个孩子做他最有兴趣的事情,可以画画,可以做小制作,然后进行交流,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全部都可以在这里体现。教育不只是作业,不只是课堂,比如说你学校校园比较好,就可以领孩子去看花草树木,认识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的生长特征、怎样养护。可做的事情很多,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也有助于个性发展。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中等的、学习困难的同学,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我们要形式多樣的教育,比如,一个月安排一次两次动画片,安排一次两次抗日战争的电影,或者科技的电影。让学生看了以后讲故事、讲人物、讲体会,这些全都是学习。所以我觉得“双减”给了孩子发展的新天地,因此我们要主动作为。对教师来讲这是新的挑战,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成长。因为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
“双减”任务很繁重,但是认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就要竭尽全力,把我们的政策用好,提升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行为。写文章打草稿,错了可以撕掉重来,人生是没有办法打草稿,每个孩子只有一个人生,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帮助孩子绘好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的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赓续红色血脉,成为时代新人,使我们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202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