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一、 一味谓“酸”—学习中的“羡慕”
《规则守护我们成长》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做遵规守法的公民”中的一课,“规则”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免是枯燥、死板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进行情景设置,通过视频展开“文明星球招募志愿员”活动,将学生分成六小组,每小组一张积分卡,参与问答或游戏便可获得积分,课堂结束时,积分最多的小组可以“优先登船”并获得一定奖励。当第一小组连得3分之后,其他小组的学生似乎个个成了“小狐狸”,都想尝尝“葡萄”的滋味。一堂课,你争我抢,每个参与机会都不肯错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总结环节,我向同学们提问:生活中还有过哪些值得表扬的遵守规则的行为?
利用“酸葡萄”的心理,我完成了规则意识的传授。课堂的最后,孩子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认识到生活中“我要遵守规则”。
二、 一味谓“甘”—生活中的幸福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为父母分担”的第一课。课堂上,我安排了三次交流活动:“说说你对父母的印象”“想想父母最常对你说的话”“回忆你和父母最快乐的时光”。学生们畅所欲言:“我的父母是温柔的,他们最常对我说我是最棒的,我觉得每年和他们一起过生日是最快乐的。”“我的父母是严厉的,他们最常对我说我还可以更棒,我觉得每次考试有进步,他们带我去游乐场玩最开心了。”从学生们的回答中,不难感受到不同家庭间那份相同的幸福与快乐,正是因为学生们每天都置身其中,感受才能脱口而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日常增加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理性认知,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 一味谓“咸”—家庭中的感动
结合德育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对自身已有的生活进行认识与剖析,能产生对亲情的感动与感激,以情促知,最终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教学《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完成“我为父母做件事”“我当一日家庭小主人”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认识到幸福与美好来之不易。一些学生結合体验活动讲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沉浸在了感动与感恩的道德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道德教育。
四、 一味谓“辛”—成长中的疼痛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六年级第一课。由于六年级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仍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视频展示两个场景。场景1:刚考上初中的小丽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重男轻女,她被强行留在家中务农打工,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场景2:小余的父亲整日酗酒,经常打骂小余和他的母亲。小余的同学让他报警,小余却认为父亲打自己只是因为喝醉了,怎么能够报警抓自己的父亲呢?遂不了了之。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对上述事件由道德认知深化到法律判断。学生对法律及自身的权益有所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别发表意见: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推举代表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五、 一味谓“苦”—生命中的“不完美”
《伸出爱的手》的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三个情境体验:天黑请闭眼(体会盲人的生活),看见你的声音(体会聋哑人的生活),单手穿衣(体会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生活)。三个体验,让学生切身体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的生活,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易。随后,我让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份体验与情感进入课堂。之后,我又安排小组交流,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经历。同学们分享后明白:生命中会存在许多“不完美”,我们无法决定它们,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与努力去改变它们,伸出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