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洪斌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体系机构,博物馆的公益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社会教育价值日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入新时代,基层博物馆如何利用资源创新发展,让博物馆馆藏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研究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以界首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为例,立足创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实践分析,探索界首市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以期为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必要性;实践;探索
1 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是联系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2016年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第一章中就明确提出,所称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构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共机构”,把博物馆教育职能放在首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其公益性社会教育功能正日益彰显。①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各类文物“活”起来,利用多种渠道传播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全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博物馆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国家对博物馆事业日益重视,博物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丰富,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最佳的表现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收藏和展示场所,肩负着社会教育、引领大众以及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时至今日,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公众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期许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最佳“打卡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逐渐向集观光、互动、体验、休闲、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动态的展示模式发展。“如果把藏品比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②,这句话很恰当地说明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馆的核心作用是宣传教育社会服务职能,不仅是城市文化客厅,更是整个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社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有认识、实践、探索的过程。③对于博物馆来说,观众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源,應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的潜在价值,打造出贴近大众生活的优质服务。只有用心服务观众,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服务这一功能。除了科学认真策划、研究之外,应当树立社教品牌意识,增强创新活力,根据观众不同的社会需求,充分挖掘馆藏资源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立足打造有包容性、开放性、娱乐性、体验性的教育平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真正让博物馆更深层地融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让馆藏的文物“开口说话”,这就是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意义之所在。
2 界首市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做法
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系统中最基层的单位,普遍存在文物藏品不丰富、品种单一和专业力量匮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运营的县级博物馆面临着虽有一定规模的场馆,但基本陈列展览主题相对狭窄、展陈手段单一、教育内容单调,同时由于人才匮乏、理念陈旧,形成了展览少、更新少、活动少、观众少的局面。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藏品资源,盘活资源,打破县级博物馆的诸多束缚,实现其最大社会教育价值,是当前县级博物馆人应思考的问题。
界首市博物馆是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安徽省第五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于2020年12月在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安徽省共有9家博物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县级博物馆入选仅3家。近年来,界首市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方面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以文物资源为依托、以精品展览为生命线、以创新社教活动为切入点、以人性化服务为着力点,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中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发展之路。
2.1 盘活有限资源,举办特色展览
界首市博物馆于2009年12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至今已近12个年头,共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每年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博物馆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应为观众提供风格迥异、特色独具的展览享受,让博物馆的展览“常看常新”。回顾发展历史,界首市博物馆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展理念,积极与省内外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合作,先后与安徽博物院、萧县博物馆、含山县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砀山县博物馆、宁夏银川文物处、湖北省随州市华夏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河南省平顶山市美术馆等省内外兄弟大馆开展交流合作。同时,利用本馆展览资源,向多家兄弟馆输出了“彩韵流芳—界首窑彩陶精华展”“大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典书画复本展”“美丽鱼拓精品展”和“‘自然行动全国少年儿童创意美术作品征集展”四个特色展览,实现了文化走出去。自开馆以来,通过引展、自筹、联办展览的形式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00多次,平均每年自筹和引进临时展览不少于6次,是免费开放绩效考评每年3次标准的两倍,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创新资源共享发展之路。
2.2 扶持基层展馆,延伸服务链条
基层博物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实施优秀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乡镇社区,挖掘地方特色,建设基层展馆,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参观展览过程中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017年,界首市博物馆经报主管局研究批准,下发了《关于实施〈界首市博物馆基层展馆(室)建设扶持计划〉的通知》,决定自本年度开始,每年选择1~2个具备相应条件的乡镇、村、社区,扶持建立博物馆基层展馆(室),并给予一定建设资金补助和持续性的业务指导。经过几年探索,截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5家基层馆(泉阳镇农俗展馆、张大桥抗战史馆、砖集镇书画艺术展馆、西城街道《印象西城》展馆、光武镇秦汉文化展馆),已逐步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主体、基层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展馆体系,为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资源、新动能。
2.3 创新教育载体,打造文化品牌
为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扩大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界首市博物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优势,坚持把博物馆社会教育贯穿到“以文育人”的全过程,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努力打造社教特色品牌,先后开展了“界首彩陶体验吧”“中国古代书画名作体验课”“文博公益讲堂”“文博沙龙”“追随时光脚步、重温界首历史—文化古迹研学游”、博物馆下基层、“元宵节亲子互动”等一系列互动体验及研学社教活动。同时,为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促进消费升级,激发城市活力,创新夜间开放的新模式,2020年1月,精心策划界首市首期“博物馆奇妙夜”特色品牌活动。此次活动立足馆藏文物资源,跨界与古筝演奏、传统戏曲表演、界首彩陶技艺体验以及手工艺文创集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让参与者在欣赏物质的千年文物的同时,与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交融,满足了不同层次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活动的成功举办引爆了线上线下参与的热潮,线上观众点击量20000多人次,线下参与观众1000多人次,受到观众一到好评,取得了良好文化引领社会效益。通过举办以上特色社会教育活动,真正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模式和自主创新的文化社教品牌。
2.4 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线上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已蔚然成风,动辄投入上千万的建设费和高昂的维护费用,对于县级博物馆来说是“天方夜谭”。但面对时代的发展,基层博物馆观众同样需要数字化服务,但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推动数字化建设,是摆在县级博物馆面前的一道难题。2015年,界首市博物馆启动了数字化服务的尝试,如何结合当前最亟待解决的数字化服务需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数字化建设方案,让我们困惑不已。经过问卷调查、考察地市级以上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及与科技公司沟通交流,界首市博物馆最终确定了门户网站、微信导览和360度虚拟展馆一揽子建设方案,仅需投入10余万元,就能全部满足我馆现阶段在线上、线下数字化服务的基本需求。博物馆爱好者不但可以身在异地网上关注博物馆信息,浏览虚拟展馆,同时也可以走进现实中的博物馆,打開手机微信自由享受语音讲解服务。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界首市博物馆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创新服务方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在全市文博系统内第一个推出网上观展活动,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先后推出了“网上送展览 情暖千万家”“战‘疫赏艺”“界博‘线赏”“向抗战疫情第一线医护工作者开展疫情公益服务项目”等线上服务活动,特别是“战‘疫赏艺馆藏书画作品赏析”。以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教育活动,受到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观众点击浏览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同时,为传递“抗疫”正能量,见证“抗疫”中的难忘瞬间,倡导社会责任,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护,我馆联合全国七家美术馆面向全国开展了“自然行动”全国少年儿童创意美术作品线上征集活动,受到了全国少年儿童积极响应,共收到全国各地投稿作品1000多幅,入选获奖作品将组织在全国多家美术馆巡回展出。一系列线上服务,受到多家专业媒体、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先后被国家文物局网站、新浪网、学习强国平台、《安徽日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5 激发内生活力,打造情怀团队
基层博物馆不但面临着办馆资源的匮乏,对于肩负事业兴衰的博物馆人来讲更是要面对职位(职称)晋升空间小和待遇提高难的现状。针对界首市博物馆年龄结构老化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应有效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打造一支有温度、有情怀的专业型团队。为实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我馆根据单位每名职工个人能力和专业特长,把工作责任、工作质量指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出工不出力”现象,有效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每次外出培训、重大任务完成后,定期组织大家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成果,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逐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基本适应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界首市博物馆升格增编,单位级别从股级升格为副科级,编制从3人增加至8人,单位升格增编后,积极通过人社部门争取,职称从最初的一个中级指标扩充到2个副高和2个中级职称指标,拓宽了职工业务和待遇晋升的空间,让职工工作有干头、有奔头。
3 结语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随着博物馆繁荣发展,博物馆从业者和研究者要胸怀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勇于担当,自觉地站在培育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积极运用社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多、更新、更好服务公众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打造社会教育的亮点和看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