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联合督灸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21-11-18 12:04:04蒋轶男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颈肩痛腕踝针弧度

蒋轶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颈椎及其周围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常因为肌肉劳损、韧带增厚、骨质增生、关节不稳定及椎间盘脱出等因素而影响其周围的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称其为颈椎综合征,也就是颈椎病。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对生活质量和工作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督灸是指在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艾灸,让阳气在体内慢慢积聚,既补阳气,又通畅督脉。腕踝针是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1966年根据经络循行中手足三阴三阳理论[1]于临床探索运用的有效方法,因其具有操作方便、刺激小和疗效显著的特点深受大众接受。临床中笔者发现此类患者单纯施以针灸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但是症状反复也时有发生,而通过督灸和腕踝针联合,不仅弥补了针刺的不足,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降低复发率。笔者自2019年6月以来,采用腕踝针和督灸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16±8.11)岁;病程10月~8年,平均病程(3.7±0.6)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1.53±7.49)岁;病程9个月~9年,平均病程(3.8±0.8)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确立颈椎病的诊断[2]:①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②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③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具备以下主症、次症各2项或2项以上可诊断气虚血瘀证[3]。主症:眩晕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次症:颈肩痛、转侧不利,气短,乏力,或头痛、恶心和呕吐,或耳鸣,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缓或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2]的诊断标准;②选取年龄段20~65岁;③神志清晰,对治疗和检查能积极配合;④对本治疗方案能自愿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由于耳源性眩晕和血管畸形或者原发性高血压病等原因引起的眩晕;②排除骨骼畸形或骨折、手术或外伤、肿瘤和骨质疏松等病因者;③目前处于哺乳期或妊娠的女性;④无法接受针灸刺激和治疗者;⑤患有恶性肿瘤、血液病、精神疾病或者心肝肾等病情严重无法配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予以腕踝针、督灸和普通针刺治疗。普通针刺方法同对照组。

腕踝针治疗[1]:将患者两侧的腕部、踝部分别分成6个纵区,通过患者的症状和躯体反应进行[1]归纳和选区,最后确定双侧腕上5和上6作为刺激点。首先对刺激点周围进行消毒处理,选择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刺激点与皮肤大约15 °~30 °角度刺入15 mm左右,然后在皮肤表层下浅留针30 min,尽量避免出现酸、麻、胀和痛的可能。

督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背部“大椎”穴作为督灸的起点,“腰俞”穴作为止点,在两点之间铺本科临床常用方督灸粉(艾叶30 g,细辛10 g,桂枝30 g,乳香、没药、附子各10 g,葛根30 g,研末备用),再将提前打碎的生姜泥覆在督灸粉之上,宽度约5 cm、厚度约0.5 cm的姜泥带,最后将艾绒搓成约5 cm的长条,分3段置于姜泥上,一起点燃,让其自行燃烧,每次3壮。

1.5.2 对照组 予以普通针刺和督灸治疗。普通针刺取穴参照查体循经取穴及王氏《针灸治疗学》指导[3],以百会、风池、率谷、天柱、颈夹脊和外关作为取穴。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头部用0.25 mm×25 mm毫针,押手协助固定穴处皮肤斜刺进针;颈部与上肢部位选取0.30 mm×40 mm毫针,押手协助固定穴部皮肤直刺进针,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进行督灸治疗,同治疗组方法,普通针刺1次/d,督灸2次/周,连做2周。

1.6 临床疗效评价

痊愈: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缓解;无效: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缓解[9]。

1.7 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检测

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颈椎正侧位DR检查。

1.7.1 颈椎屈伸活动范围 是指经颈2、颈7椎体后缘各画一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角度。

1.7.2 颈椎弧度 是指经颈2齿状突后缘和颈7椎体后缘连一直线与颈椎序列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1.7.2 椎体水平位移 是指椎体后缘相对于下一椎体位移的距离[5]。

1.8 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

应用西门子DWLNOX型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记录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量(Q)、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增大和椎体水平位移减小(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比较

2.3 两组SPV、Vm、EDV、Q、RI及PI比较

治疗前,两组SPV、Vm、EDV、Q、RI及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SPV、Vm、EDV及Q值均升高(P<0.05),RI、PI值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SPV、Vm、EDV、QRI及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PV、Vm、EDV、Q、RI及PI比较

3 讨论

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病因主要涉及4个因素,即“痰、虚、风、火”,由于其病位在清窍,临床中多见眩晕、头痛和颈肩痛等症状,故将其归为“眩晕”。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清则灵,若杂则钝。故凡六气外袭,痰浊内停,精血内虚,瘀阻清窍,皆能使清阳不升,眩晕乃作。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火就燥之义也”“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黄帝内经》中论:“病在督脉治督脉,治在骨上”“病在骨,焠针、熨”“督脉督一身之阳”,督脉络一身之阴气,为十二经之纲领,其脉气通过背俞穴与五脏六腑之气相通。督灸即是通过灸法的操作,利用艾叶的灸火之力,在短时间内将温阳通脉的药性作用于人体,可以利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的特点,来通行十二经,振奋元阳、祛除寒湿和化解痰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分布于背部,与督脉相通,所以选取膀胱经进行督灸,利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独特部位和联络方式,通过艾灸和药力来补充督脉的阳气,起到治疗与督脉相关的疾病。

腕踝针是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1966年根据经络学说而提出并运用于临床[1],而且腕踝针的取穴位置均在腕踝周围,这与标本理论和根结理论中的五输穴和“溜”“注”“下入”等穴位均有关联,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经气,促进气血循环,临床发现腕踝针不仅可以镇痛、解痉,还可以改善患处的血液分布[6]。利用经络循行的部位和气血盈亏的规律,选择特定的时间,利用经络旺时在病变区域进行干预,一方面提升经气运行,还可以促进督灸的治疗作用。申时膀胱经最盛,此时选择腕踝针联合督灸治疗,能加强治疗效果,还能缓解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症状。

研究发现[7-8],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周围的椎体、神经根和椎动脉等多种因素均是加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原因,椎体的退行性改变、神经根的受压以及椎动脉迂曲、狭窄和痉挛均可导致支配前庭神经核的内听动脉、细小动脉痉挛而反复发病[9-10]。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其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形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而颈椎及其周围的结构改变,会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减弱,则出现眩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SPV、Vm、EDV、Q和PI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腕踝针联合督灸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供血情况。

临床中常利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来评价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程度,但也可以利用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变化来观察患者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的改变情况[11-13],从而评价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腕踝针联合督灸能够缓解足太阳膀胱经周围肌群的紧张、痉挛,改善软组织粘连。因此推测两种治疗方法联合能够改善肌肉紧张、血管痉挛,调节椎基底动脉舒张和收缩,改善脑血管供应[14]。

综上所述,腕踝针联合督灸能缓解症状,改善脑血管供应,促进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恢复。

猜你喜欢
颈肩痛腕踝针弧度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年轻人颈肩痛,多半不是颈椎病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0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4:42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0:32
临床专业大学生颈肩痛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以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为例
运动精品(2018年10期)2018-11-26 18:29:20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不自由
诗潮(2017年2期)2017-03-16 20:02:06
南瓜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