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恺,洪 虓,杨东昆,陈永锋,刘 畅,徐 涛,高廷益,李建成,张 凯,张顺花
(蚌埠医学院1.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医学影像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保障人民健康,需要高质量医学教育的支撑引领[1-2]。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社会主义医学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然而,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学生的内在品格培育、价值塑造主要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体,而多数专业课程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了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所有教师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应发挥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3]。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教学团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卫生健康事业为方向,以培养“悬壶济世、仁德仁术”的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创新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模式,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ing Teaching Model)”,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蚌埠医学院2018级65名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1)科学设计课堂思政教育策略,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授课教师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科学家、重要奠基人、知名专家学者的感人故事,有意识地弘扬老一辈口腔人献身医学、严谨求实的崇高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结合教学内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意识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拯危扶弱的奉献精神,是“大医精诚”的生动注解,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中华民族医学界恒久传承的精神内涵。(2)推动课堂革命,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为有效发挥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隐性育人功能,本教学团队积极推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堂革命,组织实施了CBL教学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医学人文、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CBL教学全过程,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实现思想政治与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构建“互联网 +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为有效实现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我们将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打破时间及空间壁垒,利用本学科构建的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口腔颌面外科学网络学习平台”分享思政教育资源,宣传报道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弘扬时代精神,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口腔医学人才。开展基于临床案例的医学人文关怀、医患沟通技巧在线讨论,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1.2.2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蚌埠医学院办学理念及办学定位,立足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进大纲、进教案工作,全面优化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目标。坚持德育为先,注重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内在品格的培养,着力践行“课程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1.2.3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立德树人意识,有效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找准育人角度,更好地在课程各教学环节中实现育人效果,本教研室先后安排多位教师参加了“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线下相关培训。
1.2.4 教学成效评价 (1)课程思政教学调查 采用自行编制“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测评。问卷由6个条目组成,每一条目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2)人文关怀能力测评: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测评本课程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CAI由Nkongho[4]等编制,由37个条目组成,分为认知(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和耐心(10个条目)三个维度。采用Likert 1~7级赋值计分,从完全不同意(计1分)至完全同意(计7分),总分介于37~259分范围之间,分值越高人文关怀能力越强。(3)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5](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评价学生教学实施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TDI-CV由70个条目组成,分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采用Likert 1~6级赋值计分,从非常赞同(计1分)至非常不赞同(计6分);总分70~420分,分值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共发放问卷及量表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教学实施前、后教学效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课程思政教学调查教学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5.38%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提高了爱国意识;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及专业认同度、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从事医学事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医学人文关怀理念以及医患沟通技巧(见表1)。
表1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结果[n(%)]
2.2 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教学实施后学生在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得分及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教学实施前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教学实施后学生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得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见表3)。
表3 教学实施前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评分比较分]
3.1 构建双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与专业性极强,病种繁杂,内容抽象,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难度较大。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基础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教学模式,单向“注入式”讲述口腔颌面部感染、外伤、肿瘤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其教学方式机械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造力。显然,LBL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口腔颌面外科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明晰课程目标与定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探索新时代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建设质量,已然成为口腔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课堂教学是口腔颌面外科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讲授式”课堂教学策略,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有机结合;增加临床案例导入,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加强师生互动,焕发课堂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CBL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鲜活的临床案例为基础,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储备知识,分析、探究、讨论、归纳临床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6-7]。CBL教学法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越来越受到医学院校师生的认可与青睐,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6-7]。值得注意的是,CBL的教学质量与临床案例的质量、授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水平、知识层次等因素有关。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electronic learning,E-Learning),已成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8-9]。依托于互联网的“E-Learning学习平台”凭借其教学资源丰富,配置合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自主性及无时空限制等优点,为人类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9]。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口腔颌面外科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口腔颌面外科学E-Learning学习平台”,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口腔颌面外科学教育变革与创新、促进口腔颌面外科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在培养卓越而有灵魂的口腔医学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文字号:教高〔2019〕6号)中提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整合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了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
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与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思政教育元素“如盐入汤”地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育人成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专业认同度、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医学人文关怀理念以及医患沟通技巧;而且,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四个维度测评得分及总分、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七个维度测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
3.3 课程思政建设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10]。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德才兼备”的育人要求,切实实现“育人”和“育才”,实现口腔医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考”。课程是口腔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口腔医学类课程质量直接决定口腔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打通口腔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的战略举措。以隐性的教育方式,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教学环节,依靠本课程的价值内涵,在传授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春风化雨地融入价值观培育,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在培养具有大医精神、全力呵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社会主义口腔医学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角下,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发挥了专业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作用,凸显了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的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功能,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党和人民信赖、卓越而有灵魂的社会主义创新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