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在《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一文中说“:数学可以有不同的讲法,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就能把难的变成容易的,把高等的变成初等的,把过去曾经使成年人困惑的问题变得孩子们都容易理解。”在课改的大前提下,课堂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如何让课堂高效而充满活力?如何让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有效的教学引导等都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小学高质课堂的诞生就是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高质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最普通的数学概念和结论,但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关注现实中数学的应用,培养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学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这种应用价值并没有受到充分尊重。“316”高质课堂中,“学以致用”环节就是基于对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操作性极强的环节。数学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干看成是感知和再认识,而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思维则被削弱了,这显然有悖于数学发展趋势。改变这种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思维水平取决于个体的思维倾向性、积极性和专注性。正因如此,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数学绝对不是纯粹的解数学题,而是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16”高质课堂中“活动促学”环节明确提出,让学生独立完成该环节,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维过程,而“互动研学”环节更是对思维过程的强化,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创设这两个环节时,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创设可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在出示例题后,一般会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数学联系不够紧密的,文字性的问题,一种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需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的。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应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互动研学”环节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指望学生系统地掌握建模步骤及方法,但应进行有益的尝试。张景中教授曾举过一个很浅显的学“数”用“形”建模的例子:在学习“2”的时候,可以画一条线段,指出两头有两个端点;在学“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学“4”的时候,可以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顶点”等。学生如此经历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思维路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整体提升。
笛卡尔曾经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是科学的通用语言和认识方法。在小学高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环节的改变,是高质课堂对教学关系归位最突出的特点。正是课堂环节的改变,課堂才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课堂环节是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流向顺序。课堂环节包括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程序。程序指做事的先后顺序,而流程具体到每一步的操作。基于教师主导的课堂流程一般有如下步骤:巩固旧知,导入新知—内容新授—学生练习—复习巩固。这五个步骤,除了“学生练习”以外几乎都由教师完成,学生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认真听讲”。在“认真听讲”这个前提下,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说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听书”,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的维度各自“心怀鬼胎又心照不宣”。教师讲得累心,学生听得反胃,而高质课堂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无味的教学。高质课堂的课堂环节设计包括“智慧导入-任务导学-活动促学-互动研学-学以致用-学力延伸”。六个环节跳脱出教师思维,转而走向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着重打破“教师教学流程不符合学生学习程序”的状况,将“教和学两张皮”整合成整体。“教”和“学”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此默认为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学生学习流程的设计。高质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高质课堂“六环”课堂流程将学生以往的学习流程完全翻转。学生通过“六环”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每个环节获取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引导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从被动学习状态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从学习的“客体”变为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