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博
摘要:思维是学习的基础,也是素养形成的核心。初中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历史学习的内容大都停留在知识交流阶段。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敏捷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教材编写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化历史思维,建构史实体系,从已知的历史知识中寻求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和合理的分析推论能力,开展适度的深度学习,使初高中衔接教学的途径不断规范。本文中,笔者从学科素养的角度谈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高中历史;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0-136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既要避免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又要避免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脱节;高中历史教材应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使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使学生能够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针对这一要求,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者力求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时序的进一步梳理,主题串接、思考延伸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历史认识,生成历史感悟。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
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决定课堂,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没有对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完全依赖于老师,所以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于历史事件的辩证能力,同时学生紧紧跟随老师也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无法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导致消极型课堂。因此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都差距很大,教学方式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改进,创建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二)知识点枯燥乏味
在高中对于历史教材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过于侧重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具体过程、结果以及事件的定义方面,这样就导致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背诵与死板的记忆中,忽略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研究能力,而这种枯燥乏味、严肃分明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失去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繁重的课程使得学生压力增大,对于这种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无法提起兴趣,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显著,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效率不高,历史学的发展遭到停滞不前的后果。
二、学科素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一)利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构建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课程的评价能够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评价”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人们在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为什么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内容?”,再由这个问题将评价的核心引出标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政治学辞典》以及列宁等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定义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将孙中山以及列宁同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一一列出,再结合史料为学生提供教材与课堂以外的内容与资料,通过材料以及递进式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唯物史观为历史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随后教师在论证中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首先,袁世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的临时政府在成立后,孙中山将革命目标宏村用何种方式兑现的?当时的临时政府推行法令时有什么样的进步意义?最后教师再将学生的家国情怀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当时有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加入民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当中,当时广大民众对于法治社会的热切期盼和追求就转化成中国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力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进行立意升华
主干史实是初中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科概念也更为专业,学科思维也更加深邃。高中历史学习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主题,梳理学习主线,提升历史理解与感悟能力。因此,高中《纲要》在运用任何一种方式处理重复或增删内容时都注重了适合高中生心智特点的史实立意。高中《纲要》中增加了不少史实体现了建构史实体系的要求。如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详细过程;印度中古时期对外扩张、宗教、政治制度;高丽政治制度的演进;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整节课内容;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线的开辟;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专门体例;德意志和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殖民者在南亚、东南亚、西亚、东亚的殖民侵略和列强瓜分非洲的历史;巴西独立运动;印度国大党运动、孟买工人大罢工;伊朗立宪革命,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等非洲的抗争;东欧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改革等等。以上史实有效地弥补了初中教材体系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更好地顺应高中生历史学习主题需要。
(三)根植正确学史方法内化学生思维
高中《纲要》中提到的一些内容,表面上叙述的是史学知识,实际上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历史方法要求,充分体现了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要求。教材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文字表达,引导我们运用正确的历史方法看待历史、评价历史。如资本主義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比较,教材中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和进步方面,也表达了其消极影响;对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史实的影响,教材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弊端两方面来安排;对苏联模式也进行了积极和消极影响的评价。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避免思维的绝对化。
结束语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纲要》从整体上来讲,都体现了编者很深刻的专业思想,体现了较高的教材编写立意,是比较符合不同阶段学生历史学习需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程度的学科综合素养。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与钻研,将教材文字表达进行有效的立意升华,开展针对性教学,从思维培养的角度顺利促进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以不断推进历史教学效益的提升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占国,王文清.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育,2017(12):124-137.
[2]赵世龙.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标,2018(3):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