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
摘要:兴趣是小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首要推动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知识学习效率与质量。对于小学数学这一科目而言,该学科的知识内容本就存在较强的抽象性,加以现阶段内,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立足趣味教导的视角,采取多种生动化的方式进行引导,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乐趣的感知。本文,将从趣味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0-085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在教学环节中时刻突出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落实这一教育任务,教师更加需要提升对趣味课堂构建的重视程度,既要满足小学生当前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要不断引发小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其以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数学知识探索的环节当中,进而加速小学生综合数学学习素养的成长。
一、趣味引导,焕发学生学习活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授课时惯用于板书文字的手段进行知识讲解,这一方式虽然可以让小学生掌握当前的数学知识,但造就的氛围却较为枯燥,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较为低下。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进行趣味引导,以做游戏的形式焕發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生在游戏氛围中既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感知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焕发其学习的活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程时,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抢七”的趣味比赛。即,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小学生以计算回答的形式进行参与,首先得出正确答案的小学生获得一分,最先累积七分的三名小学生进入决赛,争夺冠军。如“请问55+35等于多少?”教师在提问时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度由低到高。小学生A表示:“老师,这题等于90。”……教师采用问答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凸显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转变传统“师授生从”教学格局的同时,在愉快的抢答游戏中实现学习活力的焕发。
二、生活引导,发展学生应用技巧
数学与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导小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时,还需要不断培养其知识应用的技巧,要让小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的放矢。为了落实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引导,结合生活事例塑造相关的情景,让小学生以生活演练的方式,掌握当前的数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技巧。
例如,教师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程时,可以立足生活,为小学生构建具体的生活场景。假设商店中电视机1000元一台、冰箱1500元一台、空调2250元一台,手中有现金8500元,如何购买可以用完所有钱。教师设置问题后,应给予小学生一定的自主研讨时间。小学生A思考后表示:“老师,我选择购买两台空调、两台冰箱以及一台电视,这样所有商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8500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班级小学生两两进行结组,根据特定的生活事物自拟题目,进行应用练习。教师基于生活视角开展数学知识教导,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亲和力,还有助于调动小学生在生活中敏锐的洞察力,进而在更加贴近生活的知识演练中,发展小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三、拓展引导,丰富学生知识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头脑智力发育速度加快,逻辑思维日渐成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教师在此时仅依靠教材进行讲解,难以塑造小学生基础、思维的全面性。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引导的方式进行延展化教学。即,教师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优质素材带入到数学教学的环节当中,让小学生以课外探索的形式进行学习,丰富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同时,助力其坚实基础与发散思维的塑造。
例如,教师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数学相关的影音资源。如教育类的《逻辑的乐趣》、《数学的故事》等,该类型的纪录片围绕数学知识进行展开,详细讲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小学生观看此类影片既可以获取大量课外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应用技能。又如故事类的《心灵捕手》等,该类型的电影则借助主人公的形象,凸显了直面数学挑战的优秀品质,小学生观看该类型的电影则有助于培养不畏艰难、直面困难的品格与信心。教师利用影片观看作为拓展教学的载体,扩大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范围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全面、综合数学学习素养的塑造。
总而言之,趣味教导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潜藏趣味性的感知,让小学生既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数学内容,还可以真正爱上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
[1]邱海余,丁洪娥.构建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方案分析[J].才智,2020(05):208-208.
[2]石权.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