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渊博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诸多,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文章在对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供相关研究借鉴。
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在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核心推动作用,从而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当前,人才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做好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并为人才提供保障,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以说,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一、社会保障简述
(一)定义
社会保障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内容,指的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或保险机制。追求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保障的目的。概括来说,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情、法律为依据制定的政策,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一项保障机制。
(二)内容
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国家与政府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不断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城保、居保、农保三种,城保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居保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保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的核心是经济保障,确保民众在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均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主要面向老、弱、病、残四类人群,如国家针对孤儿院、福利院等制定的社会公益福利政策等,给予弱势人群物质、精神上的福利补贴。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指的是,针对意外和灾害等预料之外的因素,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由社会给予无偿补助,尽量使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此外,托底保障、补充保障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托底保障包括教育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互助帮困等;补充保障包括商业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
(三)现状
对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国家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必须要为员工办理基本社会保障,但是,在实际落实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着相对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员工购买的保障相对齐全、数额较大,可基本满足员工的需要。而私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往往只办理国家强制规定的保障,使得员工的社会保障不全面,甚至是没有办理社会保障,使得员工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仅为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得员工的社会保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员工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容易发生纠纷,且往往上升为法律事件,损害了员工的基本权益,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人力资源简述
(一)内涵
人们往往把生活中用到的一切统称为资源,在众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社会各岗位上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人,均是人力资源。人通过智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加工、改造、制作成各种人们生活中常用或不常用的物品、消耗品等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从事的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可以将人力资源分为两种类型,即工程师、教师、设计师等智力劳动者以及工地工人、工厂工人等体力劳动者。
(二)特征与特性
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社会经济上,人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消费、生产两种行为,消费者、生产者双重属性;2)人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可以主观、主动地做出行动;3)人的工作能力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4)人所具备的知识、独立的思想,利于产品的创造与更新。
人力资源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利益的影响,可能是积极影响,也可能是消极影响;2)集体思想内容、个人思想情绪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当时观点;3)个人行为能力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双重因素的影响是时刻发生着变化的,对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效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4)公民的权力与个人的利益,是不可剥夺的;5)技巧方式、知识技术等可传承、可被传承的能力,可以让一个团体内的新老成员进行交接更替。
(三)人力资源现状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对某一国有企业的员工构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企业中,共有2990名员工,男性为2390例,占比高达79.93%,女性仅有600名,占比为20.07%,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36~40岁的员工有591名,占比19.77%,其次为26~30岁有589名,占比19.70%,再次为31~35岁有519名,占比17.36%,体现该企业的主力为26~40岁的青年员工,怎样留住青年员工是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本科学历者有1311名,占比43.85%,体现该企业员工学历水平整体较高;该企业中,生产人员1001名,占比33.48%,其次为技术人员966名,占比32.31%,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是推动该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企业最该依赖的人才。对这一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才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青壮年。
现阶段,虽然从广义上来看,人力资源依然分为体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但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诸多行业分化出了一些分支,进而使得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人是社会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很多行业中,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经过调查发现,人力资源与经济逐年增长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不断加大。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也是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共同追求,因此社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也不断上升。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应采取灵活的制度,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从而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潜力,且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提供对应的社会保障,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三者之间的联系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之间相互影响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之间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具有维持经济增长基准、提高经济增长基准的作用,从一定角度来收,人力资源的多少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省份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体现,也是说,经济水平越高,人力资源越丰富、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越高。例如,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比二线、三线城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力量无疑是更强的。2)社会保障为人力资源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变数提供了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等,是有利于人们当下生活及未来生活的计划。3)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成熟、完善、正规、普及,而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社会保障制度尚有待完善,因此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源一直以来便存在流失的现象,不利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可以维护人们的权益,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人力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对人才的当前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有利于满足人才的物质精神需求。社会保障可以为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因素,与此同时,经济的增长使得社会保障的资金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可以说,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之间构成了循环的社会生态链。
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基础理论
为更好地分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以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据。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力资本形成理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在这些因素之中,人力资本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首先,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人力资本强弱的主要因素,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人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进而做出更好的贡献,身体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卫生保健投资的高低,但卫生保健投资并非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其次,工作技能是影响人力资本强弱的另一主要因素,在具备基础岗位技能的前提下,人才能将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职业教育培训是培养、提升工作技能的主要渠道,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评估经济增长规模的时候,应对教育培训投入进行充分考虑。通常情况下,国家对劳动者的教育经费投入,便是其人力资源成本的具体数量。
2.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其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首先是以哈德罗·多玛模型为典型代表的单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其认为,经济增长是取决于单一要素;其次是以索络模型为典型代表的多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其认为,经济增长是取决于多种要素;再次是注重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型,其认为,经济增长是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最后是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模型,其认为,经济增长是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及其产生的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因素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理论所涉及到的要素也在不断增多,计算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发展至今,经济增长模型通常涉及到技术水平、劳动力以及资本三种主要因素,其中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在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的综合影响。
3.社会公正与资源再分配博弈理论。该理论是目前在探讨社会保障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理论。其指的是,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即社会财富分配时,如果政府部门切实做到公正、公平,所采取的财富分配方式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满意,则会使其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社会财富的再创造中去,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政府部门在资源再分配中的介入与干预,使得其与社会成员形成了类似于委托-代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面向社会资源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权利机构的政府部门也可能在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过度消费而导致的巨额债务,不可避免地会使政府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考虑,建立在社会资源公正分配基础上的社会保障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着促进作用。那么,政府无法有效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或者是社会保障方面的资源超支,便会给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吗?这是一个悖论,是需要寻求平衡的调整策略。
(二)具体表现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准确判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在遵循人力资本形成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判断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增加员工教育经费等。首先,有研究指出,教育培训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的情况下,我国生产总值可上升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增加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着明显的累积效应,早期的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在一年之内发挥不出明显的效果,一般需要3~5年,熟练工可适应多种工作任务,可得到预期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相关工作员工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有研究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5%的情况下,我国生产总值可上升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通常是当年投资便可以见到效益,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则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便会明显减弱。最后,增加员工教育经费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员工职业技能会随着持续时间而逐渐上升,进而达到弥补现金流的作用,逐渐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般为3~5年,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不断提高。同时,应持续增加员工教育经费,以维持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加,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劳动者面临的危机与风险不断增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并非完全由个人行为所致,也并非由个人承担。因此,应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健全。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提高,则社会全体员工的信心也会得到提振,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产生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经济水平的增长和进步离不开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为明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对经濟增长的促进作用,应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人力资本形成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社会公正与资源再分配博弈理论,判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