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党员在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2021-11-17 14:13刘科学,陈红莲,夏玲玉,陈金洁,郑大睿
高教学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高校

刘科学,陈红莲,夏玲玉,陈金洁,郑大睿

摘  要:高校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带着这两个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方式发现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出发,研究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组织育人;大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070-05

Abstract: Universities must be clear about 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how to cultivate. With these two proble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play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role in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combin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education guidance,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deal and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 take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train outstand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words: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组织育人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关键,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国的伟大复兴,激励大学生党员学到深处,做在实处,用具体实际的行动,以点带面,使大学生党员在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

笔者带领学生于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间,调研了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9.00%,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0%,问卷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个人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高校组织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学生党员的鲜明特点。

一、高校组织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组织育人的内涵

高校组织育人是指高校党政组织、教学组织和群团组织通过活动与教学,将思想道德观念融入其中,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育人过程[4]。组织育人兼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通过活动载体、日常工作或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内隐性的思政教育。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误解了组织育人的内涵,部分部门机构甚至出现理想信念不牢、道德修养不足、底线意识不强等问题,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没有尽到一名大学工作者的基本职责。认为组织育人就是开展活动,做做讲座,布置会议,教育形式简单重复,只有规范性,却没有灵活性,这种运动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的表面思想问题,无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组织育人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低下。

(二)“组织”与“育人”相脱离

高校中有很多部门组织,某些部门组织似乎和学生的接触不多,比如人事处、纪委办和审计处等组织,若深究其工作内涵,高校中的任何组织、任何工作人员都和学生产生联系,从校长、老师、饭堂厨师、扫地阿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任何组织都必须承担起育人的任务[5]。有些行政管理部门认为自己没有和学生打交道,思政教育只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工作,可置身事外,在组织育人方面存在专业性“短腿”,参与不力,存在不自觉、不合拍、不配合现象。有些后勤服务机构,因组织架构原因,或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开展工作没有以学生为本,有时对学生态度恶劣,不重视学生的诉求,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更加没有发挥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

(三)高校组织育人体系不完善

高校的党委组织、行政机构、教师队伍、思政團队和学生组织之间缺乏联动性纽带,缺少必要的统一领导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没有体现协同效应和整体功能,没有建构系统化架构,组织育人系统结构松散,匮乏互动。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组织育人主体责任不清、功能定位不准、顶层设计缺乏,导致高校组织育人无法共建共治、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权责分散、沟通缓慢、效率低下,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仅依靠高校党组织,是无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四)高校组织实践育人活动趋于普遍性

当前阶段,部分高校的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缺乏思想引领。一方面,高校在组织实践育人工作时,以普遍、常规的活动代替,比如经常出现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以最后活动报告总结作为实践的结束,往往达不到实践育人活动的真正意义。这样使得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没能从实践中体会真正的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未能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不到组织育人的真正目的。

(五)团组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趋向娱乐化

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不断趋向于娱乐化和庸俗化,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大学生也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到这类文体活动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校园时光,这类校园活动大多由高校共青团组织进行规划指导,但高校团组织的政治定位不高,将自身职能停留在事务性工作中,团组织活动的育人内涵被不断弱化,缺乏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育人方式流于表面化。不少大学生在校园文体活动中耗费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当进行“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思想政治教育时,反而是敷衍了事。

(六)专业课堂教学忽略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少专业教师存在育人意识的偏差,认为自己教好专业知识即可,立德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大多数专业教师有与己无关的思想,仅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却没有把专业学习中的德育功能挖掘出来,从而缺乏与学生深入的思想交流,以至于有些教师有时在上课期间传播错误思想言论,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相一致的方向。专业教师作为高校教授知识的主要人员,需时刻谨记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以正确思想武装头脑,不做错误思想的“电话线”,从而使学生接收错误的思想观念。并且高校教务处的主要工作偏向于教学管理工作,组织部侧重于日常党建工作,课堂作为大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反而没有一个组织在其中承担起德育引导功能,没有把课堂建设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一)大学生党员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正在轰轰烈烈开展新一轮的建设,扶贫攻坚、抗击疫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号召了一大批大学生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党员时刻谨记把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刻在心中,始终把个人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鞭策自己。在开展“两学一做”系列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党员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有87.5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应该努力做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和为人民服务;有92.45%的大学生党员认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应当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地位。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使其成为普通大学生中思想和实践的领头羊,能够在高校组织育人中作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推动组织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但与此同时,还是有不小比例的大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高,主要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其他国家腐朽文化地输入,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导致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入党时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二)大学生党员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做到严以律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严格控制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足够优秀的学生才被允许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便捷网络的普及,像微博、微信、QQ等越来越多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党员借助多方面平台更容易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使得大学生思想和觉悟有了明显提升,政治素养也随着提高。

如表1说明,当代大学生党员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们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艰巨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在表面阶段,很多只是通过观看间接认识和一些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得来感悟,能否最终经得起社会的考验,还得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检验。

(三)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下降,但质量提升

按照2013年中央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大部分高校自2013年开始,每年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数量明显下降,但入党要求更加严格,务必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入口做起,严格把控,把住发展党员这一重要关卡。从图1可以看到,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发展的学生党员数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在2017年-2019年处于相对稳定的数量,每年的发展学生比例约在5%。各学院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往往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入党前在思想教育、组织锻炼、实践考察方面要做严格地筛选,在培养教育党员过程中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提高,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虽然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下降了,但经过层层考核新接收的党员都是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优秀学子,经过培养吸收到党内的同学大多数经过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同意和认可,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望,能起到带头作用,发挥一定的榜样力量,在组织育人工作方面可以发挥更加突出的引领作用。

三、大学生党员如何在组织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锋带领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在高校要发挥好组织育人中的作用,首先其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使得大学生党员朝着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方向前进。高校在组织育人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党员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在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中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政治素养优、德才兼备、理论素养实、作风素养硬的优秀人才。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注重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学生党员带头引领作用,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争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钻研知识的践行者、志愿服务的带领者,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中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同时深化以大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为中心对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6]。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和平年代,更要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才对得起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为祖国统一和建设做出的伟大贡献。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中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党员认知水平;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保证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的正确方向。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中要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三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在组织育人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展实践育人行动中磨炼意志,巩固大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提升育人质量。

(二)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作用

组织育人不是教师对大学生的直接灌输,而是大学生通过组织文化的感受内化过程[7]。组织育人是融合思想性、逻辑性、全面性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教育,与传统的单向教育方法相比,切实提高了思政教育过程的实效性,教育形式接地气,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作为学生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党员在参与组织育人的过程中,既作为教育对象,也作为教育活动组织者,鼓励同学参加思政学习会、模范引领教育、学术报告会,在参加活动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积极参加组织育人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进而增强校园的“大思政”氛围。大学生党员还应发挥党建工作“有形化、项目化、实体化”的作用,组织育人不仅仅立足于校园,还应该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例如,育人活动向社区服务、企业实践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延伸。由大学生党员带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实习、科研和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撰写出心得体会,使“90 后”大学生党员的自身优势经过实践磨炼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渠道广、覆盖宽的组织育人模式。

(三)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也为后来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8]。“将当代高校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9]”。党中央也曾在重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学校党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越来越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10]”。大学生党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努力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和思想品质,在组织育人中发挥模仿作用,更要关爱同学,促进班级思想风气的转化。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也存在差异,个别学生对党的政策方针不了解,在某些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些许问题,如果这部分同学的思想问题不得到妥善解决,会影响组织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抓住新时代大学生喜欢网络偶像,模仿网红明星的特点,注意发现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党员,并加以培养打造,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促使“90 后以及00后”大学生不断审视自己、检查自己,向着优秀大学生党员看齐。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融入组织育人的大环境,需要党员同学与思想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关系,开展“一帮一”活动,随时为其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共同取得进步。鼓励有积极进取心的大学生党员,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组织育人的各个环节,让其他同学感受党员同学的高素质与优良作风,把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大学生党员带领高校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仅可通过书本上获取知识,并且可借助互联网学习,提升自身素养。通过软件“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 “青年大学习”、微博等诸多的新媒体平台,可为大学生党员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提供快速简便的阅读方式。这些新型网络学习平台将党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大学生党员,促进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从而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的提高。大学生不仅在学校受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在组织育人中也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需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材施教,遵循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高校是大学生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学习和生活两者密切相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党员文明宿舍”,打造良好的思政氛围,并可起到模范作用,让更多大学生向优良品格靠近。当遇到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刻,大学生党员冲在最前面,这不正是最好的模仿作用吗?将党政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党员队伍全面融合起来,成立组织育人工作组,增强学生思政工作的合力,促进思政工作的全程化,形成“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当大家都在这种格局下,潜移默化中思想也在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党员就是教育的主体,一旦发现学校的某些部门、个别教师的言行举止违背了组织育人的宗旨,可及时化解,或报告辅导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改善现有教育体制,让所有的高校工作者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到组织育人中,形成理论学习和校园生活相结合的全过程教育,探索出新时期组织育人的新模式。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在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影响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使之为新中国的不断强大奠定牢固的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169,172-173.

[3]教育部网站.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9-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王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理论基础[J].前线,2019(1):13-17.

[5]郑大睿.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引导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0):29-31.

[6]吴学兵,陈燕玲.新育人格局下高校组织育人论略[J].教育评论,2018(6):72-75.

[7]陈荣武.高校组织育人协同体系建构及其功能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8(3):95-99.

[8]潘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渊源[J].大连干部学刊,2015,31(9):40-44.

[9]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10]徐梦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高校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