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

2021-11-17 06:54曾凡兴汪文林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阳陵泉偏瘫肢体

杨 路,曾凡兴,汪文林

(浙江康复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6)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我国第一大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偏瘫为其最常见后遗症[1-2]。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人数超过300万,平均每年增长8.3%,其中70%~80%的脑卒中人群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3-4]。如何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肌力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研究显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抑制或减缓偏瘫痉挛的出现和发展,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5]。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旨在加强四肢控制和改善躯干的训练方法,注重腰-骨盆-髋关节的控制与稳定[6]。研究显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功能,提高病人的运动能力[7]。基于此,本研究笔者运用针刺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观察其对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9年8月住院的中风后偏瘫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 组。对照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6.09±9.67)岁;病程18~65 d,平均(24.69±4.27)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29例,脑梗死34例。观察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5.84±10.32)岁;病程20~69 d,平均(25.18±4.52)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27例,脑梗死3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相关诊断,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8],患者肢体偏瘫均处于恢复期。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标准[9]。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3)脑卒中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小于3个月;4)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完成整个周期的治疗及评价;5)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由脑外伤、脑肿瘤、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神经功能缺损者;2)既往有运动系统疾病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影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者;3)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调节血压和血脂及常规康复训练如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常规治疗。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1)腹横肌与多裂肌协同收缩训练:患者取手膝跪位,脊柱保持中立,放一腰垫。指导患者深吸气,双手分别置于脐上、下,缓慢均匀呼气,每次维持10 s后重复此动作,每日10~15次。(2)髂腰肌及臀肌肌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背部垫枕,治疗师协助患者左右旋转骨盆;或呈坐位,协助患者骨盆前后倾,双脚并立下进行骨盆左右移动和侧弯,每次15~20 min,每日做2~3次。(3)躯干稳定性训练:仰卧位,完成上、下段躯干的屈曲旋转,腹内外斜肌收缩训练,屈膝位起坐训练,桥式和侧桥运动,翻身训练站位时躯干向前,回到直立位,躯干向患、健侧旋转、侧展。俯卧位位下进行飞燕式背伸运动,维持平静呼吸,或采用Bobath球进行上下肢控制训练、球上坐位训练、从球上弹起等训练。(4)平衡稳定性训练:借助平衡板、平衡垫进行侧向单手支撑、左右转体等动作,于仰卧位、俯卧位、双膝跪位、坐位、立位下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自动态平衡训练,左右交替,每组15~20 min。以上动作根据患者偏瘫严重程度,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套动作控制在30~45 min,期间休息30~40 s,总疗程为1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穴:头部取患侧肢体的对侧运动区、百会、四神聪穴,上肢取肩髃、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八邪,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照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方法:取穴部位常规消毒,进针后除足三里穴采用提插补法,其余均行捻转提插泻法,病人可出现酸、胀、麻的感觉,肢体腧穴并向患部放射的感觉,即为“得气”,头皮针采用平刺,体针采用直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12周。

2.2 观察指标

2.2.1 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评定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10]、Berg平衡量表(BBS)[11]分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其中FMA包括上肢运动功能评分(0~66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0~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越轻。BBS评分分值为0~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

2.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12]进行评定,该量表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2.3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BS、MBI评分比较分)

4 讨论

人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主要由核心肌群控制,核心肌群由大脑控制,脑卒中后出现核心肌群激活能力减弱,协同收缩能力受损,本体感觉障碍,导致躯干控制动态稳定功能和维持静态平衡障碍,从而增加跌倒的风险[13]。核心稳定性训练是针对腰椎、骨盆、髋关节进行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对内外部肌肉如背阔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腰髂肋肌、臀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等的控制,改善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人脑具有可塑性,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康复能够减少脑梗死面积,脑内病灶内长出新的肉芽组织[14-16]。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针刺能改善脑组织中血流供应状况,调节神经肽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稳态,促进修复神经干细胞,保护缺血脑组织的目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17]。笔者针刺运用头针联合体针,“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现代研究刺激头皮上特定穴区,可重建运动功能网络、促进脑功能重塑,还可以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供应,促进神经元树突和轴突的出芽和再生,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提高神经元的可塑性,修补和激活脑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18]。根据“治痿独取阳明”“阳主动”理论,体针多取阳经穴位。肩髃是大肠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大肠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跷脉交通左右之阳气;肩井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可沟通人体阴阳;曲池是大肠经之合穴,能通上达下,是治疗上肢瘫痪的要穴;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之功;合谷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八邪为经外奇穴,有祛风通络之功。下肢穴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照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均为足少阳胆经穴,“少阳为枢”,可转输内外经气;阳陵泉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悬钟为髓会,针刺阳陵泉、悬钟可改善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功能;丘墟、照海疏利关节,改善足内翻状态,使足部拘挛减轻;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阳陵泉偏瘫肢体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肢体语言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