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妇科·浙江 宁波 315000)
产后身痛是妇女在生产后的常见疾病,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全身、关节、肢体疼痛、麻木、酸楚、重着等症状,该病病因多与产后受凉、机体变态反应相关[1],其发病特点是于冬春寒冷季节产妇较为多见、发病迅速。该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分部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少数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2],影响产妇的产后康复和对婴儿的哺育。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目前临床西医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为主,但因副作用及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中医药在治疗产后诸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辨证用药,对产妇、婴儿的副作用小[4]。笔者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采用自拟温经养血逐瘀汤治疗产后身痛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 例产后身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51例患者年龄22~36 岁,平均年龄(26.9±3.2)岁;病程最短者4 d、最长者2 月,平均病程(22.8±4.2)d;其中初产妇31 例,经产妇20 例。观察组52 例患者年龄23~35 岁、平均(27.2±3.1)岁;病程最短者7 d、最长者3 月,平均(24.1±4.5)d;其中初产妇30 例,经产妇2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参照《中医妇科学》[5]诊断为产后身痛者,辨证属于寒凝血瘀证者;2)20 岁≤年龄≤40 岁;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合并有风湿性、类风湿性等结缔组织疾病者;3)合并有骨性关节炎等骨与关节疾病者;4)伴有其他产后严重并发症者;5)合并其他系统等严重疾患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指导,嘱患者注意产褥期护理,注意保暖,防治受风、受凉,居住环境要冷暖及湿度适宜;注意产妇的营养,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增强体质,保持产妇心情舒畅。对照组患者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南京易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355)口服,0.3~0.6 g/次、1 次/日。观察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同时服用自拟温经养血逐瘀汤,吴茱萸 15 g,桂枝 12 g,干姜 12 g,高良姜 9 g,当归 12 g,川芎 12 g,阿胶(烊化冲服) 18 g,川牛膝9 g,党参 15 g,白芍 12 g,甘草 9 g,上药日1 剂水煎服,共用药2 周。
2.2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之“经行身痛”的标准判定。
2.3 观察指标
2.3.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
2.3.2 症状评分 对身痛、恶寒怕冷、恶露色暗有块等症状从无到重分为0、I、II、III级,分别对应0、2、4、6分。
3.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的增多,产后身痛的发病率也将随之上升[7]。研究发现,产后身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产妇免疫力降低、钙缺乏、内分泌失调、产后营养调摄失宜等[8]。该病发病率高、对患者产后康复的影响大、还可影响产妇对婴儿的哺育,所以积极防治对产妇和婴儿都有着重要意义。
产后身痛中医病因病机为产妇产后气血亏虚,复感风寒湿之外邪而发病,如宋代《普济方》中所论述:“夫中风筋脉挛急者,由产后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冷气初客肌肤经络,则令人顽痛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妇人生产伤气血,气血不足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寒性凝滞、收引而易导致血液凝滞于经脉,则在产后易形成血瘀,在《素问·调经论》中提出了该类疾病的治则,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笔者运用自拟温经养血逐瘀汤治疗,方中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桂枝温经通络,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四药合用为君药可温经散寒、通脉止痛;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阿胶补血滋阴、止血,川牛膝活血祛瘀,四药合用为臣药可养血活血、逐瘀止痛;党参健脾益气,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两者合用为佐药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起温经散寒、养血逐瘀、调经止痛之功效。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寒凝血瘀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以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自拟温经养血逐瘀汤治疗产后身痛疗效确切,且几无副作用,尤宜于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