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静
受社会环境、人口年龄比例等因素影响,我国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1],且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最常见原因[2]。老年人易出现血管钙化,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引起脑缺血,导致一系列的症状产生。传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溶栓,而介入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模式,然而该诊疗方式为有创性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同时在实际应用期间也存在较高风险[3],因此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需探索一套系统、可靠的护理模式[4-5]。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有循证基础的、结合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患者护理质量的科学护理模式[6]。本研究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探讨其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应用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
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医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6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7],经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2)首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3)有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明确指征;(4)患者均自愿参与,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患者;(2)患者无自主意识,无法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自己无法完成自评量表的填写;(3)合并急慢性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的患者;(5)抗凝药物、麻醉药物等使用禁忌证者等。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51~79岁,平均(65.7±12.5)岁,病程1~4年,病程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7(1.3,3.5)年;观察组男28例,女10例,年龄54~77岁,平均(66.1±12.1)岁,病程1~4年,病程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1(1.2,3.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术前提供基础护理、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给予围手术期健康指导;术后给予病情检测、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除上述措施外,提供集束化护理,具体包括:(1)术前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手术前让患者了解其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采取介入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方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为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引导患者说出心里的疑问,并与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聊天,最大可能的减少患者的顾虑。对患者进行手术体位训练,以在术中更好的配合,加强患者床上翻身、床上排便等活动训练,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术后不适症状。术前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细心完成护理操作,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放心,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2)术中护理:在介入手术中,护士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测量并检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压、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保持手术间内温湿度适宜,减少患者对环境的不适感,对局麻的患者,要时刻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交流,嘱其放松心情,可以播放一些轻柔音乐,以稳定患者情绪[8]。
(3)术后护理:①心理护理:介入术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脑血管后遗症,以致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患者易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责任护士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指导。陪伴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情允许,可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②手术护理: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至少24 h,卧床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测血压,全麻未清醒的患者应去枕平卧至少6 h,为保持患者卧位舒适,腰下可垫一软枕,以减轻疼痛。术后,责任护士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如是否发生头痛、胃肠道不适等情况,做好记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喝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术后8 h内禁止穿刺侧肢体活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皮肤是否有淤血、血肿。病情严重需长期卧床的患者,给予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做好大小便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③术后康复锻练:一些患者术后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等,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请专业的康复医师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护理人员根据训练方案,协助并监督患者进行语言、肢体的康复锻炼。在锻炼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④出院指导:根据医嘱,为每位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服药及康复训练方法、复查时间等。出院后一周电话回访,询问患者身体状况,是否按时遵医嘱用药,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1.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评分为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评采用SF-36量表完成,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等8项,每项满分均为100分,各项得分后取平均分为最终得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3.3 患者满意度 满意度评分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由患者填写,若患者无法填写,则由家属代为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宣教共四大内容,满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评分的高低反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M(P25,P75)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s)
?
经过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等8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分,±s)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分,±s)
?
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χ2=6.7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神经外科属于急重症病,文献报道残死率高达52%,80%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受到影响[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部神经元的活动障碍,但在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进行血管再通、快速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可使受损神经功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时间治疗窗在4.5 h以内有极好的临床疗效[10]。近年来,神经介入疗法已在临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它具有恢复速度快、治疗效果理想等诸多优点[11]。但神经介入治疗也存在较高风险性,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同时,患者及家属对该治疗缺乏了解,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针对神经介入患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自觉自愿的配合手术,将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已成为目前神经介入手术治疗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题[12-14]。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护理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5]。集束化护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优化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此方法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总结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把握循证依据,制定优化的护理措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使手术效果显著,加快患者的康复[16-17]。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应用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增加了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为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尽早恢复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一方面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得到改善,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效果显著,经过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系统化的干预措施,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修复,进而改善了患者各项机体功能。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表明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需求,改善患者预后,使其生活质量提高,更好地、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中去。同时,经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评分,发现干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对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融洽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矛盾。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