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萍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方案,能有效下调患儿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1]。蓝光治疗分为2种方式,间歇蓝光治疗与持续蓝光治疗,相较于持续蓝光治疗,间歇蓝光治疗可避免患儿皮肤被长时间照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小[2]。但患儿配合度差,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哭闹、躁动不安等现象,加之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皮肤组织娇嫩,易引发皮肤损伤、眼罩脱落等不良事件,从而导致家属不满,甚至造成医疗纠纷。因此,在蓝光治疗时给予患儿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强化风险护理干预是指提前识别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规范其护理行为,将不安全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控制不良事件发生[4-5]。本研究将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取得优良效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医院接收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2例,均接受间歇蓝光治疗,依据住院时间划分为两组。常规组49例,男女比例为30:19;日龄3~26 d,平均(14.62±3.21)d;体质量2.6~4.8 kg,平均(3.31±0.28)kg;严重程度:14例轻度,29例中度,6例重度。研究组53例,男女比例为29:24;日龄2~26 d,平均(15.11±3.84)d;体质量2.5~4.9 kg,平均(3.38±0.30)kg;严重程度:13例轻度,33例中度,7例重度。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符合蓝光治疗指征;阿氏评分≥8分。
(2)排除标准:体质量<2.5 kg;伴有心肝肺功能异常、严重畸形及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有出生窒息史;有出血倾向;临床资料不全。
(1)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策略,措施如下: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蓝光治疗有关信息,增加其对治疗措施的了解,提高其配合度;合理调节治疗室温度与湿度,在患儿入箱前用眼罩覆盖双眼,用棉布遮盖会阴部,穿戴手套与袜子,后置入蓝光箱,治疗期间定时喂奶、翻身。
(2)研究组基于常规组采取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风险护理。A. 成立风险护理小组,组员包括新生儿科护士长1名、骨干护理人员3名,收集蓝光治疗中潜在或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B. 组织本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其对蓝光治疗中风险事件的认知,掌握干预对策,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②患儿风险护理。蓝光照射治疗前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清洁患儿身体,减少感染发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并观察患儿吸吮力、哭声、肌张力是否异常,保持呼吸道顺畅。③患儿家属风险护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采用讲座、发放健康手册、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增加其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并向其解释蓝光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增加家属信任感,严格规定探视次数与探视时间,向家属介绍隔离治疗原因,取得家属理解与配合。④其他因素风险护理。A.眼罩脱落。依照患儿头围选择合适防护眼罩,并以宽薄棉弹力带妥善固定,给予抚触护理,可抚摸患儿背部、手部、头部等,同时配合温柔的语调,防止哭闹造成眼罩脱落。B.呕吐。患儿取侧卧位,或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抬高头胸15°~20°,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呛咳等。C.感染。医护操作频繁可增加感染风险,医护人员需保持手卫生,操作前以流动水或快速手消液冲洗手腕,护理人员对蓝光箱进行消毒处理。D.皮肤损伤。每隔1 h检查1次患儿是否排尿、排便,及时更换尿布,在肛门四周涂抹鞣酸软膏,防止出现红臀。
(1)记录两组每天哭闹次数、睡眠时间、体质量增长量、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
(2)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感染、呕吐窒息、眼罩脱落、皮肤损伤。
(3)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本院自制量表对本科室21名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成效、护理行为、护理意外事件3个项目,每个项目总分0~100分,分值与护理质量成正比。经预实验,本量表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0,效度系数为0.81。
(4)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操作、业务水平、病情解释、心理护理、护理安全等6个维度,各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经预实验,本问卷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1,效度系数为0.80。
研究组每天哭闹次数较常规组少,睡眠时间较常规组长,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体质量增长量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1。
表1 每天哭闹次数、睡眠时间、体质量增长量、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x- ±s)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55%较常规组22.45%低(P<0.05),见表2。
表2 不良事件发生率 [例(%)]
研究组护理质量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3。
表3 护理质量(分,x- ±s)
研究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4。
表4 家属护理满意度(分,±s)
表4 家属护理满意度(分,±s)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科常见疾病,由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随着疾病进展可引发胆红素脑病[6-7]。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多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可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成水溶性异构体,随尿液、胆汁排泄,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8]。但蓝光照射治疗会带来系列改变,患儿舒适度下降,缺乏安全感,配合度差,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同时治疗期间患儿家属无法陪护,极易出现医疗纠纷,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9-10]。
在蓝光照射治疗中,常规护理模式一般对患儿实施身体护理、病情观察、遮盖生殖器与眼部等常规操作,具有一定局限性,风险事件预防效果欠佳[11-12]。强化风险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可提高蓝光照射治疗安全性,建立和谐护患关系[13-14]。张丽娟等[15]学者指出,在黄疸患儿蓝光照射治疗中给予强化风险护理,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每天哭闹次数较常规组少,睡眠时间较常规组长,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体质量增长量较常规组高(P<0.05),提示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提高患儿舒适度,促进健康成长。分析原因为,强化风险护理干预可使患儿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爱意,产生愉悦心情,心理与生理舒适度明显提升,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利于患儿生长发育,缩短康复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表明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强化风险护理从护理人员、患儿家属、患儿3方面开展风险护理,通过系统收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可有效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护理质量、家属护理满意度较常规组高(P<0.05),可知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提高护理质量与家属护理满意度。强化风险护理组建护理小组,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有关技能培训,可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升护理水平与质量,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紧张感与心理压力,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16]。
综上所述,强化风险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舒适度,促进健康成长,提高护理质量与家属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