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炜炜
贲门息肉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多是因黏膜上皮增生而发生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具有恶变趋势,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更为常见,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对于人体健康极为有害[1-2]。内镜下电切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贲门息肉中,它是一种有效而便捷的治疗方式,可阻断息肉进一步癌变[3]。然而贲门部位频繁的蠕动会使得手术视野受到影响,难以彻底清除病灶,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疗效降低[4]。有相关研究[5]报道指出,胃镜前端戴透明帽可充分暴露贲门息肉,其镜头稳定性良好,有效提升视野清晰度,对于定向电切更有帮助。近年来,我国只有少量的文献资料对于胃镜下透明帽辅助治疗贲门息肉进行报道,而笔者所在医院作为基层医院,每年接诊此类患者数十例,开展胃镜检查的人数更多,基于此,文章结合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贲门息肉患者分组实施普通胃镜及其辅助透明帽进行治疗,着重对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86例贲门息肉患者作为本试验文本,根据单盲法进行分组,参照组43例患者采用普通胃镜治疗方式,研讨组43例患者采取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方式。纳入标准:通过胃镜检查对于贲门部位发作的息肉已确诊,患者年龄超过18岁,均为单发贲门息肉,分布于贲门齿状线周围,对于试验的各个条款均已充分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胃镜下电切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统、肝肾功能严重缺陷的患者,多发息肉患者,伴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男女比例26:17,年龄19~59岁,平均(41.76±13.38)岁,贲门息肉直径0.4~1.6 cm,平均(0.98±0.32)cm;研讨组:男女比例27:16,年龄20~58岁,平均(42.04±12.93)岁,贲门息肉直径0.5~1.5 cm,平均(0.96±0.29)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直径等多方面临床信息通过比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的研究前提。
参照组43例患者采取普通胃镜予以治疗,手术开始前应当开展基础检查工作,对于患者的息肉直径、数量进行了解,提醒患者术前1小时禁止进食,进行胃肠道的相关准备工作,同时准备胃镜(型号Olympus-H260)、热火检钳、口腔护圈、活检钳、圈套器等仪器、器械。将胃镜插入后对于患者息肉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再自活检孔将活检钳插入,结合患者病灶大小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操作。息肉直径<0.5 cm时,可进行氩离子凝固手术;息肉直径在0.5~1.0 cm可配合热火钳或圈套器进行切除;息肉直径在1.0 cm以上可使用圈套器进行切除。术后24 h严禁饮食、喝水。
研讨组则采取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手术开始前应当开展基础检查工作,对于患者的息肉直径、数量进行了解,提醒患者术前1小时禁止进食,进行胃肠道的相关准备工作,同时准备胃镜(型号Olympus-H260)、透明帽、热火检钳、口腔护圈、活检钳、圈套器等仪器、器械。将透明帽安装于胃镜的前端,再将其插入贲门处对于息肉的情况仔细观察,之后手术操作与参照组一致,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术后24 h严禁饮食、喝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并对比其定位准确性(为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测时,对于息肉的大小予以目测,再于切除术后回收标本,及时以标尺测量其大小,将2次测量差值进行比较。以目测值>标尺测值为正数,目测值<标尺值为负数,相等时则为0)及操作暴露清晰程度(对于息肉完整形态充分暴露可降低观察误差,因此根据息肉的大小,于胃镜检查下,观察息肉大小),同时对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穿孔、黏膜轻微擦伤及少量出血等。
本实验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时间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定位准确性、操作暴露清晰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对比,研讨组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短于参照组,其定位准确性及操作暴露清晰程度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定位准确性及操作暴露清晰程度
经对比,研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9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指标 [例(%)]
贲门息肉疾病发生率较高,临床多采用息肉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以往普通胃镜切除术应用较广泛,但常发生切除不彻底的情况,严重时术后并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6-7]。近年来,据国内一些文献报道记载,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贲门息肉可达到较良好的效果,其操作便捷,并发症较少,安全高效,并无更高的医疗成本,优势明显[8-9]。在为患者实施胃镜检查过程中,贲门部位常因管壁频繁收缩且张力较高而出现管壁黏膜紧贴胃镜镜头的现象,继而导致视野模糊,病变部位固定、观察的难度明显增加,而胃镜下电切除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手术时间延长[10]。贲门处息肉的病理组成较复杂,包含平滑肌瘤、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息肉状瘤及Barrell食管相关息肉状异型增生等,其发病机制也未得到确定,临床普遍认为是因黏膜损伤后再生过度所导致,而黏膜损伤则是由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使得胃食管黏膜皱襞产生慢性化学性炎症反应。治疗贲门息肉应当尽快切除,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胃镜下电切、套扎治疗,微波、冷冻、激光、射频等方式也多有应用。胃镜下电切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息肉的治疗当中,操作简便,切除组织块的大小易于掌握,并可及时回收完整的标本以备送检,属于基础性治疗手段。对于粗蒂、宽基底等较大的息肉也具备良好的疗效,可是安全性方面不甚理想,常出现黏膜损伤、穿孔、术后出血等并发症。胃镜下电圈套扎能够阻断息肉组织的血供,进而促使组织黏膜产生急性炎症反应,达到组织坏死并脱落的效果。此方式对于细蒂息肉、非广基大直径息肉的作用明显,然而在套扎时需选取最佳部位予以套扎,如息肉根部位置。如套扎位置过高,会存留较长的息肉残蒂,治疗不彻底,极易引起复发,所以内镜下视野暴露及定位的准确性是良好治疗的前提条件。
基于此,将透明帽辅助胃镜方法应用于临床贲门息肉患者的治疗当中,透明帽顾名思义,即一种透明管,其直径1 cm左右,将其装在胃镜前端,使前端突出胃镜约1 cm,让贲门黏膜与胃镜镜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提高了清晰度,让病灶部位充分暴露于镜头前,便于固定、观察以及处理,将操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手术时间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可明显下降[11-12]。与此同时,透明帽的运用还大大增加了镜头的稳定性,对于定向电切、牵拉、旋转操作极为有利[13]。
试验结果显示,研讨组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短于参照组,其定位准确性及操作暴露清晰程度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贲门处蠕动性较快,此时胃镜进入贲门处视野明显变小,因此难以准确定位,而实施透明帽辅助操作,可在胃镜、贲门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其视野暴露的清晰度明显提高,降低息肉切除定位的难度,手术操作时间得以大幅缩短。研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9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透明帽辅助操作的暴露清晰度、定位准确度提升,整体操作更为简便,息肉得以彻底清除,操作时也可减小黏膜创伤,术后出血情况得到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贲门息肉的效果良好,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但仍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积累案例资料,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