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悬崖之上》中色彩的运用及其作用

2021-11-17 06:59张志慧王勇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艺谋悬崖黑色

张志慧 王勇

色彩美学一直是张艺谋导演的擅长领域,不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中极致的红,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明艳的黄,或者是《影》中营造中国水墨画质感的黑和白,都是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色彩运用的代表性案例。“淡妆浓抹总相宜”很好地形容了《悬崖之上》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一、《悬崖之上》影片色彩运用分析

《悬崖之上》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影片中主要包括“正派”四名特工:张译饰演的张宪臣、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故事地点发生在中国雪城——哈尔滨,全片都“笼罩”在永不停歇的漫天飞雪里,为了完成“乌特拉”行动成功解救王子阳,特工小分队和特务科展开了一场带有“无间道”色彩的“谍中谍”行动。影片中不论是渲染了天寒地冻恶劣环境和严肃紧张气氛的白色,迷影重重不分你我的黑色,象征革命烈士刚毅不屈精神的鲜红血色,还是“反派”与艰苦卓绝环境形成对比的暖黄,都有很浓厚的象征色彩。

(一)白色元素

《悬崖之上》影片开头印入眼帘的就是冰天雪地、漫天飞雪的白色。一片雪白中,四位身穿黑色衣服的特工“从天而降”。在“雪”地里人物完成了出场和任务分配。四个主人公分成两组,每组一男一女,在告别时黑色的衣服已经几乎被白雪覆盖。在影片中,没过膝盖的积雪更是让画面呈现一片雪白。在导演给出全景的镜头中,身着黑色衣服的特工在白雪中显得更加渺小,仿佛下一秒就会被环境所吞噬。这样的颜色运用,在电影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寒冷艰苦的环境氛围。人物出没的环境色调始终以白色的冰天雪地为主,在影片中段,人物执行任务寻找联络线索都是在大雪纷飞的室外进行,冷冽凌厉的感情基调贯穿始终,这进一步刻画将谍战色彩中步步惊心、如履薄冰的紧张氛围天然呈现了出来。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关于雪的表达和对于白色的运用。从大雪纷飞的全景到鹅毛大雪下的人物特写,贯穿始终的雪景在电影中已然不再只是描述电影故事的一个背景,张艺谋对电影整体娴熟的驾驭力,借此雪景勾勒出谍战片肃穆冷峻的同时,更成功营造出了一种不见悬崖却处处皆是悬崖的紧迫危局,正是这种出色的氛围渲染,使电影纵然没有多少恢弘震撼的大场面,但却依旧有着谍战电影鲜明的风格。

(二)黑色元素

张艺谋导演对色彩运用一直是他的强项,如果说浓墨重彩是张艺谋导演的标志,到了《影》,他仿佛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始状态。在趋近于黑白的色调中藏了无限过渡的灰。有如水墨画一般的疏淡澹然。同样到了《悬崖之上》这部电影,张艺谋再次运用黑与白的经典配色。首先故事发生在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里,环境颜色以雪白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张艺谋导演在演员的服装设计上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在电影中角色基本上都穿着黑大衣、黑皮靴、黑手套,不管是“正派”的特工还是“反派”的特务科着装都很相似,这不仅给谍战影片增加了强烈的悬疑色彩,也用这黑色表达出了战争年代的压抑、残酷。白色的雪景和黑色的服装象征的不仅是两种力量的对峙,更是两种信念在斗争。在黑白色彩的强烈对比下,影片中的冲突呈现得非常清晰,谍影重重的诡异气氛给观众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强大的压迫感。影片中的主人公命运多舛,身边危机重重仿佛时刻走在悬崖上,张艺谋导演也运用压抑的黑色很好地将危机感贯穿整部影片。影片中黑色的点和白色的面,传达出影片正义的白终将结束这个黑暗的时代。

(三)红黄元素

在《悬崖之上》影片中,除了黑色和白色的主要色彩元素外就是鲜红的血色最为亮眼。在影片开篇部分,四名将被执行死刑的共产党员穿着暗黑色的衣服,跪在白雪地中,等待被执行死刑。此时天空下着鹅毛大雪,画面中的人都身穿黑色,这时共产党员的鲜血成为荧幕中最抓人的颜色。一声枪响,革命烈士倒地,流出的血瞬间将地上白色的雪染成鲜红。此时的红将烈士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地上鲜血的空镜头特写也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先后三名共产党员被执行枪决,最后一名谢子荣为保住性命选择背叛组织。此时镜头一转来到了反派特务科所在的房间,房间里暖黄色的灯光,黑色毛皮大衣,昏暗的光线与室外白茫茫的雪景和共产党员单薄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暖黄元素将特务科所处的“地位优势”展现出来,表现出此时的哈尔滨已经成为了反动派的天下。同时在影片中段,小兰和张宪臣在临时居住场所阳台谈论“乌特拉”行动,回顾过去讨论未来时,有一个从后面拍摄的中景非常重要。镜头中,主人公望向远方的居民区,这一片居民区是张宪臣和王郁的旧居也是他们和丢失孩子共同的回忆。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迷茫的、忧郁的,向往救赎的。所以画面中白色的雪花很少,阴暗的天空也不是主角,暖黄的星星灯光成为了主色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导演采用暖黄的灯火来预示革命道路的终点是光明。

二、《悬崖之上》影片色彩运用的作用

电影中使用色彩作为视觉色素,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将现实情景搬到荧屏上的简单期望。随着时代进步,色彩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影视创作方面。[1]《悬崖之上》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巧妙,对渲染环境营造氛围、塑造人物突出主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渲染环境、营造氛围

《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很强年代感的谍战片,首先就是要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紧张的氛围中。影片在环境的色彩处理中使用了低饱和度的处理方式,带有雾蒙蒙的厚重感。文中的主要人物身穿黑色的衣服,佩戴黑色帽子出现在被雪覆盖的白色街道。在枪战戏中,主人公在狭小的街道穿梭,此时的镜头是俯拍。镜头构图采用的是封闭式构图,黑色的屋顶将主人公圈在狭小的白色区域,烘托出了枪战中主人公被敌人重重包围的紧迫氛围。影片中“谍战”节奏最紧凑的心理戏要属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与余皑磊饰演的金志德在咖啡厅的片段。片段中周乙以完成巡查为理由先独自一人走出咖啡厅,到电影院门口巡视一圈,并拿钢笔偷偷在海报上做了可以与小兰取得联络的信号。此时金志德已经察觉到异样,通过窗户时刻注视着周乙的一举一动。此时窗外是以白色、冰蓝色、黑色构成的冷色调,窗内是以灯黄、暖红构成的暖色调。周乙完成记号后回到室内,金志德巧用会被上级责怪懒惰为由出门查看周乙是否偷偷留下了记号。此刻画面成为周乙在屋内透过窗户观察金志德的一举一动。周乙和金志德都在室外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室内互相周旋试探对方。导演通过色彩将室内和室外区分开来,用冰冷白色渲染紧张的气氛,又用暖黄给予了观众放松的空间,一紧一松、一张一弛使得电影节奏非常切合主题,营造出谍战片紧张的氛围。

(二)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在影片中,导演对于主人公情感的释放是有很多设计的。在影片中,四位主人公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影片开头就将四位特工的人物关系展现给了受众,小兰和楚良是一对恋人,张宪臣和王郁是一对夫妻并且拥有一对孩子。这对孩子成为了影片一个隐形线索,也在多个镜头和情节中起到了助力作用。在张宪臣被抓之后受尽了特务课的折磨仍然没有背叛组织,在医生来注射迷幻药时张宪臣企图逃跑,此时也是周乙这个角色身份亮相的时刻。周乙帮助张宪臣逃跑却被金志德在多个出口设置巡查组阻拦,张宪臣决定舍弃自己保全周乙。此时画面是以黑色为主调,只有巡查组的手电筒照射出的光成为画面唯一的光源。在车里张宪臣与周乙进行最后的诀别,张宪臣先说了让周乙配合其他特工好好完成“乌特拉”行动,表达了对组织对革命的期待与祝愿。最后张宪臣下车后又返回来对周乙说:如果有时间,可以帮他找一下他的孩子。此时画面是暗色调,表达的情感是压抑的,张宪臣对孩子的关心排在了众多事情之后。但是在影片接近结尾处,周乙和小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一个小屋,屋顶被白色的雪覆盖着,王郁站在雪地中,此时虽然白色是主色调,但是伴随着阳光普照,色调明亮清新。两个孩子懵懵懂懂地走进了王郁的怀抱,王郁留下了热泪。此时王郁的泪水中包含了激动、欣喜、愧疚、希望等等情绪。影片中不论是黑暗中张宪臣的舍我情感还是明亮中王郁的“自我”情感都是让观众为之动容的。导演通过孩子这个隐形的线,通过色调的黑暗和明亮,表达了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舍弃自我和小家的奉献精神。

作为张艺谋执导的首部谍战片电影,《悬崖之上》也是继《影》之后,张艺谋对色彩运用的再度创新。张艺谋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让观众更容易被带入电影故事和情感中。铺天盖地的雪白、喷薄而出的血红、内景诗意的暖黄、外景肃杀的冰蓝、不分敌我的衫乌,将深冬埋葬的黑暗、被大雪覆盖的黎明……在夜幕下的哈尔滨霓虹光晕的点缀下,共同描绘出一幅逢场作戏却暗潮汹涌的古典油画,也使《悬崖之上》更具色彩美学。[2]

注释:

[1]曹今美.色彩运用对影视作品的影响研究[J].声屏世界,2020(22):67-68.

[2]《悬崖之上》票房逆袭 带你领略张艺谋的色彩美学http://www.ddzzd.com/tiyuyundong/3060540.html

猜你喜欢
张艺谋悬崖黑色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黑色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漆黑一片
那个黑色的夜晚
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