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程悦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运用,当下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从慕课到混合式教学,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催生的教学方式变革,让人眼花缭乱。近年来,智慧课堂更是异军突起,从中小学到大学,其应用与推广速度之快,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究竟什么是智慧课堂?它与慕课、翻转课堂究竟有什么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下的高校思政课又能不能进行智慧课堂教学?在智慧课堂方兴未艾之时,需要一些冷思考。
确切说,什么是智慧课堂,当下学界并没有达成普遍共识,有的侧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应用,有的关注“智慧生成”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1]41。智慧课堂概念的模糊性界定,既给智慧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障碍,又丰富着智慧课堂教学的实践。尽管智慧课堂存在多样形态,但以下两个特征是共通的。
首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智能化。2008年,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提出“智慧地球”的愿景,随后智慧城市、智慧学校、智慧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传统课堂如何实现智慧课堂的转变,在当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一理念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慕课的大规模开发为智慧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Udacity、Coursera和edX世界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慕课热潮迅速席卷全球。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盟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与此同时,中国高校慕课平台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线,2014年5月“中国大学MOOC”宣告成立。[2]61-62短短几年,中国慕课爆炸性增长。相较于传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学习闭环系统。交互式练习、讨论区以及课程评测设计,这些全新的慕课元素,使得学习数据实时记录,为智慧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其次,先学后教、注重互动的翻转教学理念。作为大规模开放性课程,慕课授课对象是不确定性群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同时受限于规模,慕课内容更多是程序化的设计,或者说知识的传授是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单向度的输出。由于师生之间缺少点对点的互动,慕课学习更依赖于学生的高度自觉。现实中,很多慕课学习者往往浅尝辄止。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慕课的完成率只有4%-10%。而据果壳网调查,高达67%的慕课的中文使用者从来没有完成过一门慕课的全部课程[2]124。因此,慕课对当下教育的冲击更多是在学校体制之外,它提供了开放学习的机会与资源,却并没有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如何将慕课运用于班级教学,翻转课堂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被公认为是翻转课堂的发源地。2007年,该校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录制课程视频,本意是为落课的学生补课,无意中发现,学生提前在家观看课程视频,课堂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巩固性练习,学习效果更好。由于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被称为翻转教学[3]17-21。在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视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前提与基础。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一位教师都适合录制视频。此外,时间、技术和资金都成为教师录制课程视频的障碍。因此,早期基于课程视频的翻转教学推广并不顺利。随着慕课的兴起,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优质慕课资源与翻转教学融合,使得班级制的智慧课堂教学变成了现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以翻转教学理念为支撑,以班级制授课为对象,借助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打造的新型高效课堂。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主管部门发布课题,鼓励智慧课堂研究[注]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为例,教育厅从2017年起,在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智慧课堂试点”项目,支持高校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探索。;地方政府投入重金,支持智慧课堂基础建设[注]以笔者生活的蚌埠市为例,2019年科大讯飞以15.86亿中标蚌埠智慧教育。;各类学校积极响应,进行智慧课堂探索。短短几年,智慧课堂在中国呈爆炸增长之势。在中国知网以“智慧课堂”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不难发现其火爆程度。
发表时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发文篇数2976113290518545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开始尝试智慧课堂教学。尽管各高校使用的智慧平台不一,但就教学流程而言,基本大同小异。课前教师发布视频,学生提前预习;课中师生互动答疑,促成知识内化;课后跟踪辅导,助推价值及信仰养成。从表面上看,思政课智慧课堂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教学闭环系统。然而,智慧课堂真的提高了思政课教学实效吗?在笔者看来,在智慧课堂大行其道之时,更需要冷静评估。
究竟思政课适不适合智慧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充分把握思政课的课程特点。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换言之,思政课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种价值观与信仰的教育,注定了基于对错判断的大数据智慧教学平台很难真实记录学生的思想,更难去分类评价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这样一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不仅如此,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最终体现为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立场。受限于智慧课堂的时空边界,以及实践活动的主观测量尺度,智慧教学平台很难进行跟踪评判。其次,就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而言,知识内化和价值养成往往同步完成,智慧课堂课前与课中的功能定位区分,有时可能适得其反。面对课前预习视频,我们很难说它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在课中环节,教师有时又很难从“为什么”开始讲起。很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层次”丰富,可以人为地进行分割。智慧课堂预设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这样一个知识的传递和接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就思政课而言,知识和信息往往呈“团状”奔涌而至,它需要即时性接收,又大多需要即时性价值评价。这就不可避免与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设计发生现实的背离。从本质上说,思政课是师生、生生心灵的对话,更加关注的是即时性互动和协商,智慧教学系统基于对错的事实性判断,似乎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
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我们虽然看到不少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但大多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譬如,有些教师课前发布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但却无法有效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即使布置了配套习题,教师也很难通过知识回答的对错,去把握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现状。而到了课中环节,教师仍然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教学,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甚至不乏教师将课前视频内容重讲一遍。不少学生就抱怨,这种教学割裂了课前和课中的有机统一,反而浪费了时间。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当作教学目的,过分强调教学过程大数据信息的搜集,为了留痕而去留痕,背离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匿名调查,不少学生就反映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政课完全不能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而是思政课的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注定了智慧课堂教学会面临一些障碍。目前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似乎也印证了这一判断。首先,智慧课堂在中小学应用更为普遍,成功的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当然,这与高校的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和投入多少有关,但学段差异造成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同,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其次,就高校而言,理工类课程进行智慧课堂教学,似乎成效更为明显。一方面,理工类课程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契合了智慧课堂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功能定位与区分;另一方面,基于对错判断的智慧教学系统,又为理工类课程教师提供了教学决策依据。相较于理工类课程,思政课更为关注情感与价值交流,而这恰恰是智慧教学平台的短板。就某种程度而言,无论智慧课堂怎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仅靠外部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很难把握学生复杂多变的情感,更难抽象地分析其思想深处的价值立场。
如果说是否适合智慧课堂教学,更多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有关,那么能不能进行智慧课堂教学,则更多牵涉的是当下思政课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首先是硬件条件。一套成熟的智慧课堂信息平台大体包括云、网、端三部分。目前,市面上的智慧课堂信息平台,按其应用主要有四种类型[1]42-43,其中中小学多采用电子书包,而高校大多依托云计算和网络技术。无论何种类型,都需大笔经费投入。对于高校而言,云平台可以购买服务,终端可以用学生智能手机替代,成本会有所下降,但智慧教室硬件的建设仍然耗资不菲。巨额的资金缺口注定了智慧课堂教学短时间内无法全面推广。笔者所在的高校近年来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技术改革,目前也仅建成两间标准化智慧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所谓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只能是因陋就简。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在传统的大教室中,教师借助“学习通”“智慧树”“高校邦”和“文华在线”等平台发起签到,然后配合课堂讲授,穿插在平台发布题目,让学生进行回答。课堂上几乎没有深层次的互动,更谈不上小组的协作与交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成因十分复杂,固然与教师对智慧课堂理解的偏差有关,教室硬件条件不达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空间布局上说,与传统教室以老师和黑板为中心不同,智慧教室是“无中心”的,甚至没有讲台。智慧教室四周都是大屏,课件内容同步传输,确保教室每一位同学都有“中心”存在感,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室后排同学与教师的空间区隔所造成的心理落差。此外,智慧教室的桌椅不是纵横排列,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圆环状排列,其目的在于方便小组同学充分讨论和有效交流。由于改变了教室的空间结构,教师在智慧教室是经常流动的,能够走到每一位同学中,观察他们的学习状况,并随时进行辅导。一些比较先进的智慧教室,还给每一位同学配备了电脑和耳机,在甲小组学生讨论时,乙小组学生带上耳机上网查阅资料,以确保智慧课堂“异步教学”能够正常开展。对于思政课而言,这种智慧教室布局和硬件设施至关重要,它使得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更为及时和充分。由上可见,当下高校的智慧课堂建设,更多是平台等软件服务的购买,在硬件投入上,与理想的智慧教室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是师资队伍。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当下思政课教师有无进行智慧课堂教学的能力。众所周知,智慧课堂刚刚兴起,很多思政课教师还不适应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面对裹挟而至的教学改革浪潮,不少老师有意无意卷入其中。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智慧课堂,更谈不上准确把握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spoc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他们的眼中,智慧课堂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因为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教学管理,熟悉是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习惯的教学流程。在他们看来,智慧课堂不过是多媒体教学的一次更新换代而已。显然,这是对智慧课堂的误解。然而,这又非个别现象。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一次期中教学教师座谈会上,几位试点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政课教师直言不讳地说,智慧课堂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便于课堂考勤,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回答。有专家曾指出,从准确把握智慧课堂理念到熟练地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至少要经过一年的磨合。即使通过集中培训,熟悉智慧教学平台流程,克服技术障碍,但一些先天器质性因素,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改变,并非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适合智慧课堂教学。比如,课前视频录制,并非每位教师都很擅长,不少思政课教师在镜头面向的表达能力反而不如线下课堂。尽管可以通过引进慕课资源解决部分难题,但如何将慕课内容与线下授课进行有效衔接,仍是不小挑战。再比如,线下翻转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心不在于如何“教”,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有效和深入的课堂讨论。是否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能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并且具备这种课堂管理和随机应变能力,恐怕有不少的疑问。第二,思政课教师有无进行智慧课堂教学的条件。智慧课堂教学要求精细化管理,在逻辑上必然是小班教学[4]53。然而现实中,思政课教师往往严重不足,多数高校思政课都是中班、甚至大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动态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想基础,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不少高校仓促进行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从表面上看,智慧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一个环节不少,课前有视频及预习作业推送,课中有互动问答,课后有复习巩固,有些高校甚至美其名曰已经实现了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全覆盖,但最为关键的大数据教学决策分析,以及基于小组协作、师生深度互动的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培养,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果外部的这些都没有改变,仓促进行所谓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其效果恐怕只能是旧酒贴了个新标签。第三,思政课教师有无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观愿望。毋庸讳言,当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思政课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在科研上不可避免处于相对劣势。迫于职称压力,很多思政课教师宁愿挤出时间进行科研,也不愿在教学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多不大愿意尝试费时费力的智慧课堂教学。即使部分思政课教师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目的。他们更多的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是为了申报课题或课题结项。由于本末倒置,这种智慧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取得实效,甚至会产生异化。
再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智慧课堂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内生驱动性学习,诚如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所言,要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5]63。对于习惯了单向度知识接受的中国学生而言,能否适应学习角色的转变?尤其是高校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不少学生有“车到码头人到站”,可以歇一歇的思想。相比高中,学习的主动性不同程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学生高度自律和自觉又谈何容易。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为了平时成绩,心不在焉地看完课前视频,仓促完成了预习作业,课堂上教师绞尽脑汁引导学生讨论,却不时面对冷场、被迫点名回答的尴尬局面。此外,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习惯了单兵作战的中国学生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课堂上小组讨论发言的同学,往往是那些熟悉的面孔;而课后的小组作业,往往不能达成集体意见,不负责任的搭便车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中西方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注定了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和推广存在不少困难。此外,自小学以来的主副课区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影响,将思政课等同于副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学生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配合教师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改革。
尽管笔者对思政课智慧课堂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并不意味着智慧课堂对思政课教学毫无借鉴。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理想的智慧课堂教学,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正是当下思政课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毋庸讳言,目前的思政课仍是教师主控的课堂,大多按照预设流程单向度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借鉴智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现状。比如,课前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性前提,使预习作业或视频能够与学生基础形成有效匹配;课中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高效讨论;课后如何跟踪辅导,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度反思。
其次,通过讨论促成知识内化和价值生成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隔阂,将讨论贯穿学习过程,是智慧课堂教学的另一大亮点。传统的思政课虽然不乏课堂讨论,但限于班级规模,受众有限,少部分学生积极发言,大部分学生是沉默的旁观者,长此以往,班级势必形成两极分化。此外,讨论主要集中在课堂,知识的内化和价值生成效果相对有限。不少学生可能讨论意犹未尽,但课堂讨论已经戛然而止。借助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使讨论突破了时空隔阂,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思政课教师如能善用这种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中及时发现学生反映的思想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再次,多元过程性的考核办法。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在考核上面临诸多难题,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均是一次性考核,它既不能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更不能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学生在考试前往往临时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而一些老师为了避免不及格率过高,也有意无意地画重点进行“配合”。面对课程论文,学生大多采取“拿来主义”,而老师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也很难一一进行鉴别。长此以往,思政课考核必将形同虚设,这样不可避免会形成思政课教学的恶性循环。尽管,一些思政课教师也呼吁进行过程性考核,但限于技术手段,并不能落到实处。智慧课堂教学的到来,使得过程性考核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首先,这种考核贯穿课程始终,随时记录,真正将压力传导到平时。从目前的教学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考核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课后作业,课前预习效果、课中互动抢答次数、讨论发帖数量、跟帖点赞次数,学生在智慧平台所有的学习数据都可成为考核的依据,这样考核的成绩也更加公正与客观。最后,考核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在这种考核模式下,考核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小组同学、甚至班级同学都可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得了来自朋辈更多的关注,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已经到来。面对这种趋势,思政课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亦不能亦步亦趋,更不能执着于智慧课堂的形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智慧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某些技术手段,在兼顾当下思政课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未来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