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记忆视角下工厂单位社区遗产更新研究
——以邯郸市邯钢百家村社区为例

2021-11-17 04:30白梅朱永强连海涛
关键词:场所媒介居民

白梅, 朱永强, 连海涛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单位社区是为便利职工生活,在工作单位附近建设的集住宅、公共绿地、教育机构、医疗卫生设施等服务场所于一体的小型社会单元。工厂单位社区作为极具工业特色的单位社区,由于其企业文化的特殊性并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发展、职住分离和社区地块内部的产权分裂打破了地方性大型工业单位社区的封闭结构。城市发展对于环保的诉求,也让许多工业企业走上了“退城进郊”的进程,遗留的社区遗产却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承载城市记忆与文脉的工业单位社区被成片拆除,破坏了工业城市记忆的延续性。因此,对其进行改造更新迫在眉睫。

一、工业遗产视角下单位社区研究进展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早在19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土地上就出现了类似“单位”组织的雏形,即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工人住房[1],后来也发展成职住一体的同质化社区,如美国工人中心[2]。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西方国家作为老工业区更新保护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形成了“工业遗产考古—更新发展政策—工业遗产保护修复—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如德国主要关注工业旅游发展、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安德鲁·沃德(1983)以社会学视角解析新传统主义,得出单位依附理论[3];大卫·布雷(2005)综合规划和社会学领域的相关学说,试图厘清单位制的发展历程、制度变革以及空间演变等关键问题[4]。Cliff(2008)研究了在此背景下的新疆塔里木油田公司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变化,发现旧有单位制度仍深刻影响着单位成员的意识形态[5]。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单位大院”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增长平缓,随着2016年开放街区理念盛行[6],研究热度稳健有升。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在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和工业遗产旅游等物质环境方面已开展了多项研究,但对历史研究与价值评价、工厂单位社区的关注较少。

其中,王正阳等(2014)以兰州市灯泡厂社区为例,引入“层”论理论,探讨工业社区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旧工业社区更新模式[7];李雪梦(2015)从变迁的视角,以洛阳T厂生活区为例,运用个案访谈的方式,探讨新时代下工厂社区文化的再造与变迁[8];黄骁睿(2019)通过实地考察“昆钢”社区,聚焦“单位人”中的祖—父两个代际群体,揭示单位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复杂的互构特点,探索单位社区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路径[9]。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多从物质环境分析工厂单位社区更新,少量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工厂单位社区文化变迁。单位社区承载工业精神与集体记忆,因此,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兼具物质、精神双重价值的实效性更新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实现路径

(一)场所记忆理论

场所记忆理论相关研究发端于18世纪中叶,涉及社会集体记忆、城市记忆、建筑环境及历史名城等。哈布瓦赫(1925)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首次提出“集体记忆”一词,意指特定社会中,成员所共有的城市记忆、城市印象和生活要素[10]。而后的研究逐渐强调居民在场所记忆参与中的重要性。凯文林奇(1960)认为公共景观是构建城市居民视觉感知体系、城市记忆与整体环境满意度的关键要素[11]。雅克·勒高夫诺拉(1978)指出场所承载集体记忆,任何能够联结集体层面的历史、民族身份的文化现象都应归结为“记忆场所”的范畴[12]。诺伯舒兹(1979)则将场所分为场所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三方面[13]。因此可将场所记忆从宏观层面上延伸至城市记忆,涵盖建筑、景观、历史文化街区等。其研究路径多为提炼凝聚场所精神的记忆载体,探究具体激活空间的策略。

(二)单位社区场所记忆感知媒介

场所记忆感知媒介是指能够联系时间与物质空间,传达文化感知的中介。通过媒介、文化的抽象概念才能得以具象化,被使用者感知到。通过分析归类,结合单位社区的自身特点,将单位社区中场所感知的主要媒介分为物质记忆媒介和非物质记忆媒介。

1.物质记忆媒介

物质记忆媒介即景象记忆要素,是能被使用者感知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统称,侧重居民对场所的认知与认同。单位社区物质记忆媒介具体包含建筑布局、道路肌理、建筑立面、公共建筑、开放空间、边界等。

2.非物质记忆媒介

非物质记忆媒介即事件记忆要素与情境记忆要素,两者都更强调居民对场所的参与认同,侧重主观的生活感受和历史文化感知。

三、邯郸市邯钢百家村社区更新

(一)邯钢退城形势下的单位社区文化危机

河北邯郸钢铁厂于1958年建厂,是国家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位于市区的厂区给邯郸市区域发展带来了压力。2019年3月,专家从环保的角度,建议邯钢应搬迁至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而邯钢附属生活社区呈现出社区活力缺失、家园感丧失、人际关系淡漠、老人孤独感增强等问题,这些由时间砌筑的邻里空间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百家村社区概况

邯钢百家村社区是邯钢辖属四个社区中距厂区最近的单位社区,也面临亟需整改的命运。邯钢百家村社区位于邯郸市复兴区人民路与前进大街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0.41平方千米,辖属百一至百五共五个社区。社区南侧距邯钢厂区约500米,东侧紧邻商业街、商贸城,商超资源便利,西南侧建有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与百家村惨案纪念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图1)。社区居民以邯钢职工及家属主体,老人居住比例较高。

图1 基地地理位置

社区始建于1958年,随邯钢发展需要,社区建设规模陆续扩大,百家村生活区由南至北分为百一百二社区、百三百四社区、百五社区三个街道单元。其中百二生活区因建造年代最早,建筑环境破旧,已于2009年拆迁,原址重建。

(三)百家村社区场所记忆感知媒介

1.物质记忆媒介

于更新前(2020年3月)对社区内的建筑布局、道路肌理、建筑立面、公共建筑、开放空间、社区边界六项主要物质记忆媒介进行影像收集(如图2),具体如下:

(1)建筑布局

百一、百三、百四社区居民楼多为行列式布局,百五社区则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布局形式,其四栋居民楼围合出邻里共用的公共绿化带与停车场地。

(2)道路肌理

社区内道路多为环形主路、鱼骨式结合支路、宅间小路、步行台阶的形式,材质多为水泥。由于自来水、暖气等生活管道的铺设,道路呈现多处缝补的现象。

(3)建筑立面

在社区外建筑立面色彩上,百三、百四社区建筑主体多为红砖砌筑,阳台覆以乳白色涂料;百五社区居民楼按建筑高度由低至高依次为乳白色、绿色和红白两色;百一社区墙面大体为淡黄色,首层覆以浅灰色涂料,顶层由覆以红色面砖的坡屋顶和凸出的白色阳台构成。

(4)公共建筑

百一、百二社区设有睿特幼儿园(原邯钢二幼)与人民小学(原邯钢二小);百三、百四社区设有四层的大型居民党群活动中心和钢城老年公寓;百五社区设有邯钢五幼、学益教育机构和前进小学(原邯钢四小)。社区基地范围内还有复兴中学、邯郸市第一医院(西院区)。此外,自行车棚、党群活动中心呈点状分布于社区中。

(5)开放空间

百一社区居民楼呈鱼骨式排列,开放空间设置在两列居民楼之间的主要道路两侧,健身器械南北分布其中;百三、百四、百五社区中央均设置四周绿化、中央硬质铺地的休闲广场。

(6)社区边界

百一、百二社区和百三、百四社区以及百五社区间分别以城市支路先锋路、建国路为界,先锋路摊贩聚集,商业氛围浓厚,方便了社区居民采买生活,但缺少治理,环境面貌较差。

2.非物质记忆媒介

(1)事件记忆要素

百家村社区地处的邯郸市复兴区是历史文化与工业文化并存的城市建成区,百家村社区是钢铁工人及家属集中居住的社区,这里洋溢着钢铁精神,也传承着历经峥嵘岁月炼就的民族精神。

①百家村抗日文化

抗日时期,百家村分前后两个村,因村落相连,惯称前百家村和后百家村。1938年4月,侵华日军因不满百家村村民高涨的抗日情绪,制造了屠杀全村的“百家村惨案”,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14]。“百家村惨案遗址”位于邯钢百家村社区西南侧1.2千米处,是邯郸城区内唯一以日军侵华罪行为内容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有大批群众前来凭吊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这份爱国热情与坚韧意志也印刻在邯钢百家村社区的集体记忆中。

②邯钢企业精神

1958年到1960年是邯钢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的三年,期间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以及医院、子弟小学、托儿所等生活配套设施,由此邯钢发展步入正轨。1990年,全国钢铁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邯钢“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手段,成就了“中国的丰田模式”[15],进而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高潮。

时至今日,邯钢经验仍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尤其是人人共建、责任制的成功经验皆是百家村社区更新过程中所能借鉴发扬的血脉精神所在。

(2)情境记忆要素

情境记忆源于社区居民历史生活场景,据对社区居民的口述采访整理如下:

①小门连通的“心路”

区别于前进大街、象征企业形象的社区主要出入口,百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之间皆以“小门”(小区次入口,原为居民自建)南北连接。这条纵向道路缩短了学生的上学路径,也促进了各区之间的人际交流,但多为简易铁门,与地面存在高差。

②社区居民影院

邯钢百二影院原建于百二社区内,是为百家村社区居民提供观影、各类娱乐和社团活动的场所,为社区居民周末主要的休闲去处,现已拆除。

③老干部活动中心

原建于百二社区内,位于人民小学北侧的三层公建,为社区内退休职工提供室内活动和棋牌娱乐之用,同时也是学生和志愿者进行敬老公益活动的场所。

④新闻栏与黑板报

多设置于居民楼山墙,由退休职工专人负责,是居民交流和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后与百二社区一并拆除。

⑤小卖部

设置于社区主干道附近的居民楼首层和小学周边的自建房中,是社区内青少年儿童的重要记忆场所,后因环境整治被拆除。

3.社区更新现状情况

2018年,邯郸市复兴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邯钢百家村社区已列入改造计划,范围涉及百一、百三、百四、百五社区,内容涉及供水改造和物业管理改造。百家村社区更新改造于2020年3月下旬陆续开展,目前建筑墙体粉刷、屋面防水维修、路灯更换和社区广场更新已基本完成。其他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如图3)。

图3 百家村社区更新现状

4.基于更新现状的场所记忆感知评价

经过改造,社区风貌虽然焕然一新,但对场所记忆媒介与人性化方面的关注还存在欠缺,集中体现在物质记忆感知媒介方面。

(1)公共建筑媒介

①未能充分利用闲置车棚。作为“自行车社会”的时代缩影,车棚是过去单位社区居民通勤、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革新逐渐失去使用价值而被闲置。社区内仅有一处改建为商用亲子活动场所;而位于百四社区的四层圆形车棚过去亦作为社区活动中心,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但并未得到重视。

②欠缺老年人活动场所。经多次走访发现,社区内随处可见聚集观赏、进行棋牌活动的居民,更新后虽增加了供居民四散而坐的树池,但依旧缺少供老年人棋牌活动和聚集闲聊之用的桌椅。

(2)开放空间媒介

广场缺乏细致功能划分和有效管理。百四社区广场仅规划设置了居民健身器械和羽毛球场地,缺乏适合低龄儿童的游戏设施;百三社区仅进行了地面的整平重铺,未设置活动场地与健身器械。并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广场被私人车辆长期占用停放现象,存在的设计缺陷需要后续管理维护。宅前自建场地缺乏规范,百家村社区内多为6层居民楼,首层宅前空间有别于高层建筑的公共化,多为居民私人自建花园和衣物晾晒场所。但并未得到更新治理,大多杂乱无章,甚至占据公共道路,缺乏统一规范治理。

(3)社区边界媒介

社区边界作为城市空间的外化体现,具有标志意义,影响着市民对单位大院的整体印象。邯钢百家村社区分布较广,各社区大门形式基本统一。社区外围均保留围墙形式,部分受“开放街区”的理念等原因,与城市街道相邻的外墙被拆除,现建有矮墙与植被,形制较为单一。

四、场所记忆视角下工厂单位社区更新策略

“场所”概念涵盖场地与人的活动两大要素,前者包含物质环境,后者为使用者赋予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场所记忆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质环境。场所营造即让场所精神视觉化,融汇于社区居民和空间环境中。

(一)构建自筑、共筑、公助的单位社区

工厂单位社区更新焕活需要凝聚政府、居委会、物业、专业机构、市场、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具体如下:

1.用设计凝聚社群力量

将设计权利还给居民,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规范性自建、共建邻里空间,尊重其设计主体性,从而激发居民共建社区的热情,探索有效、可持续的居民自治体系(如图4)。

2.设立社区营造基金与研修会

吸纳对社区营造充满热情的居民与志愿者,并联合企业、高校的专业人士,不断发现并解决社区更新过程中的问题,完善社区自我革新机制,形成“设计—发现问题—再设计”的良性循环[16]。

3.提升行政参与积极性

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不断完善社区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二)重建各类记忆场所

重构承载社区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记忆场所,焕活场所精神。

1.长者的人生阅历是社区遗产中最宝贵却最易被忽视的财富。增建邻里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定期举办生活讲座,邀请退休职工分享不同时代的钢铁记忆、社区场所记忆与邻里故事,营造邻里、代际间的情感羁绊。

2.构建展览邯钢厂史、宣传钢铁精神,科普炼钢知识、体验钢材冶炼乐趣的场所。如可依据钢铁冶炼工艺流程,改建场地中的闲置车棚,分别赋予其不同的主题,如炼铁、炼钢、焦化、冷轧等,创建游览路线,串联起各个记忆场所。

3.利用建筑山墙部分增设黑板、宣传栏用以宣传社区文化。吸引外来市民,为移居者、返乡者与本地居民提供交流场所,激发社区活力,形成地标性的工业特色单位社区名片。

(三)创建可持续的社区文化产业链

场所精神贯穿于过往的积累、当下的创造与对未来的期许中。单位社区更新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文化产业链,具体如下:

1.吸纳社区内外居民,建立涵盖各个年龄阶层,不同类别的社团,定期组织活动。

2.定期举办社区影像记忆图片展活动,激发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3.借助基地周边的创新产业孵化平台,融合非物质记忆要素,开发宣传邯钢精神与百家村历史文化的周边产品,如明信片、社区手册等纪念品。

4.创建邯钢百家村生活市集,其可设立于社区间的城市支路,激发商业活力,吸引外来市民前来游览参观。

五、结语

工厂单位社区兼备工业遗产与单位社区两大文化属性,是工业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工业遗产视角梳理单位社区的研究发展现状,引入场所记忆理论,结合单位社区特点,提出物质记忆和非物质记忆两类场所记忆感知媒介,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邯钢百家村社区记忆感知媒介,对社区现状进行评价,最后从延续场所记忆的角度提出适用于工厂单位社区更新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当下进行的工业遗产类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提供重要参考。

与国外相比,我国“单位大院”的职住结合模式建立了良好的社缘社会,然而却几近淹没于近年来由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楼与现代小区规划浪潮下。重建工厂单位社区,已不完全是物质环境上的住宅配置规划、道路设施修缮的问题,将视角关注到工业遗产中最宝贵的社区遗产——场所记忆,是保护工厂单位社区文化遗产、再造社区活力的必由之路。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有一定的不足,仅从社会学角度对百家村社区场所记忆进行评价研究,缺少进一步的佐证,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动向。

猜你喜欢
场所媒介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