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分析

2021-11-16 22:18梁晓茵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梁晓茵

摘  要:语文学科自身持有的实践性特征较为明显,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是在长时间“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培养、锻炼、提升,加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实践真知早在千年前就已被民族前辈明确提出。为整体加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不宜将阅读教学目光、思路单一性停留在课堂执教中,还应向班级学生课外生活中延伸、拓展。而由于农村地区小学校园受语文阅读资源的客观性限制、约束,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提高存在大量困扰、阻碍,直接制约其今后个体成长、进步。鉴于此,本文将站在农村小学校园语文教师视角,围绕课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展开可行性措施分析,为相关教师提供教学工作参考。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措施办法

一、创设稳定阅读空间,完成激趣任务

(一)推荐兴趣读物

语文教师应牵头在班级内部增设“图书角”,要求学生自行找寻同伴组成“阅读小组”,创设出良好、浓郁的班级阅读环境、氛围,为课堂“阅读活动”的有序、顺利开展、推进实现优质铺垫。定期将班内书籍与别班互相更换,确保班级阅读资源的丰富、新鲜感,聚焦学生关注目光。语文教师还应依托班级学生综合呈现出的文本阅读效果,为其适当提供蕴意、内涵更为深厚的书籍读物。锻炼学生文学作品理解、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低年段举办阅读活动中,首先,语文教师应在班级内部添设“图书角”,号召学生将家中现有且喜爱的“儿童读物”带到校园中,解决校园内阅读资源短缺问题;其次,应适时开设课外文本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勇敢分享、介绍所带书籍的各方面内容,如作品主旨内容、阅读后感悟及收获等。激发其他学生阅读热情,吸引其自主传阅。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择取课外书籍,并将书籍推荐的“演讲”充足准备后,可有效激发起班级学生互相推荐图书的娱乐兴致,增添阅读课堂趣味性;最后,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深度阅读,才可将书籍本身描述、刻画得更为“吸引人”,获得到其他学生的倾听、关注。对于“被推荐”的学生群体而言,在经过他人书籍内容详尽介绍后,则可唤醒其读物阅读内在驱动,保证学生文本阅读成效。语文教师采取这种互相带动、推荐的执教手段可高效引起学生课外文本阅读热情,以主观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提高,保障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语文教师领导下组成的各阅读小组可在课外阅读活动进程中,针对性解决因低年级学生“识字”数量有限带来的系列阅读问题,如理解不深、内容不明确等。还可在团队成员互相促进、激励中长期维持学生课外读物阅读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遭遇阅读障碍时主动寻求组员、教师的帮助、点拨。并指导各组长在组员阅读兴致向低下方向发展时及时纠偏、询问缘由,继而施以对应解决策略。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可跨越提高学生课外文本阅读主观驱动,增加其知识储备容量、朗读及理解能力,而这些优良素养也可对学生日后长足进步带来众多积极作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

各类课外文本阅读活动的高质开展落实,可有力保障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而实践证明,语文学科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取决于学生自身持有的阅读量。当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过少时,将造成其教材课本重点内涵掌握、理解得不准确,语言词汇同样无法得到海量积累。在这类消极性元素催化下,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思考问题或日常生活实践、经历体验中的“听说读写”将不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直接干扰学生文本阅读、知识学习自信心。对此,语文教师可立足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实现课堂、课外的有效联动,引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冰心奶奶”文章节选的课本课文后,语文教师可向學生介绍《繁星》《春水》等优秀作品,让其将课堂内对“冰心奶奶”产生的探究兴趣带到课下生活中。指导学生通过课外文章的自主阅读、透彻解读深化对教材课本的理解,在提升学生课外读物阅读量的同时,强化其课程知识学习实效。

二、注重阅读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深远“摧残”,语文教师往往过度强调、追求学生的校园应试成绩,淡化了课外阅读可对其产生的诸多积极性教育意义,导致学生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这一不良现象反映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是语言空洞苍白、构思陈旧俗套,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影响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进步。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侧重塑造班级学生的课外文本阅读意识,根据学生主流兴趣点为其多元创造出读物阅读契机、空间,吸引学生自主投身其中完成优质阅读任务。

(一)低年段阅读活动

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举办小组阅读活动,语文教师可要求小组协同阅读同一读物,组织组员通过小组间的集中讨论、交流确定阅读书籍。并为各小组设置合理性阅读任务,如流畅阅读作品内容、了解及理解文本核心主旨、在遇到知识难点时互相解答或翻阅工具书、将文本中各生词注音、词语释义逐一摘录等。实施这种明确阅读目标的指导措施,一方面,可敦促各组员充当小组内“小教师”,向其他组员展示自身阅读收获。解决难字、难词、难句成为学生课外读物阅读活动中“拦路虎”的问题,增强学生文本阅读乐趣、信心,获得语文学科学习新体验、新感悟;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技能、技巧,为其今后语文学习生涯创造有力铺垫。同时还能树立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夯实其集体意识,推动学生多方位茁壮成长。

(二)高年段阅读活动

对高年段学生举办课外读物阅读活动时,语文教师应向其抛出更为规范、严苛的阅读任务。例如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自身兴趣方向确定阅读文本后,在其通读过程中进行“好词好句”摘抄、背诵,实现语言词汇积累目的;并指导学生定期完成一篇作品读后感,将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感受、领悟通过文字表达,达到“以读促写”的阅读目标。

三、加大校园内部阅读建设投入力度

语文教师应向校方提出部分现实性办校建议。一是校方应对学生课外阅读资源的供给保障予以高度重视,加大校内图书馆经费投入力度,及时满足学生各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二是营造校园内部阅读氛围,校方应在校园广播、大型活动中注重突出“阅读”的重要性。例如在广播内容中增添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精彩段落的播送,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求知欲望;或是开展文章朗读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行选取主流文章节选内容,以适当性奖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灵活运用多方法调动学生课外文本阅读主动性,逐步加强其阅读兴趣、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语文学科深度学习的关键基础,是促进小学生个体精神、思维成长的重点渠道,更是文化传承、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校园来讲,由于众多实际性问题、元素的不良牵制,导致小学生群体课外阅读能力始终无法迅速增长。为保证校园内学生可高质完成“小学生阅读量”标准、要求,使学生可在课外读物阅读中拓展自身认知视野,深层次领悟作者蕴含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主旨;增强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其文本阅读主观兴趣……语文教师应精准捕捉到校园、班级内制约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提高的多样现象,并施以针对性处理、解决。为学生构建出利于其个体成长、发展的良好课外阅读环境,筑牢学生今后长远发展中优质阅读能力基础。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谢启贵. 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

[2]张晋. 巧设津梁:从“单篇”走向“整本”——以《动物笑谈》教学为例谈课外自主阅读引导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9(29):15-19.

[3]陈国庆. 拓展阅读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如何指导小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J]. 课外语文,2020(31):18-19.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