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娟
摘 要: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整体感知视角,以读为本,强化学法指导,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古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语言。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整体感知;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整体感知
(一)示范引领,感知文言
初学小古文的学生不容易掌握朗读的停顿等,教师要加强指导。例如《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其一,围绕“群儿戏于庭”一句,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这种独特的表达特点。其二,围绕“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三个动词。
(二)自主探究,感知大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小古文,整体感知文言文大意。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足跌没水中”一句中,学生理解了“足跌”以后,可以联系上下文猜出“没”是“淹没”的意思。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知道了“迸”的读音,再联系上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动作描写,可以理解“迸”是水喷涌而出的意思。
二、兴趣为先,主动探究
(一)围绕文本,创设情境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比如教学《守株待兔》一文,教师可通过课件和实物,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可让两个同学上台表演,在朗读中扮演“兔走”“折颈而死”等动作。在形象直观的文本情境启发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走”“折颈”等连续动词的意思。最后,教师引导围绕课文内容视频,开展配音朗读活动。
(二)深度对话,走近人物
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预设问题支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文本人物进行深度对话。比如在《守株待兔》一课中,农夫面对“兔不可复得”,他是如何思考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把文本蕴含的寓意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空白,啟发学生和文本人物对话,在想象说话中潜移默化地理解课文寓意。
三、学法指导,强化体验
(一)对比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深度理解课文。例如在《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策略来理解课文。其一,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大意,然后指导学生提取文中表现情势危急的句子。其二,在品读关键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画出其他人的表现“众皆弃去”,将其和司马光的表现进行对比阅读。
(二)开展复述
教师可以从小古文内容出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开展有效复述练习。例如在具体复述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开展两个轮回的复述。其一,通过白话文进行复述,相机梳理文本思路。其二,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文言开展复述。在两轮复述练习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吕岩. 统编教材小古文的教材编排与教学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21(02):38-41.
[2]时娟. 找准切入点,学好小古文[J]. 语文天地,2020(3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