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顾南浔
很小的时候,被长辈领着打招呼,记不住那些复杂的亲戚关系,也不知见到长得年轻的人该叫“孃孃”还是“姐姐”,叫错了辈分引来长辈尴尬的笑,叫大了年纪引来他人沉下去的脸色。久而久之,开始害怕开口叫人,问候声也是细如蚊蚋,甚至装作不认识那些长辈的样子,避免又一场错误。
尤其是在身边有家里的长辈时,见到其他亲友时嘴巴如贴了封条一般,迟迟叫不出口。
对方与我们,都不知所措。只得互相寒暄几句,家中的长辈提示我打招呼,我却不开口。回家后便训斥我一顿,我有苦却难言。
如今年岁渐长,却仍不敢叫句“阿姨好”“姐姐好”,打招呼最多说“Hello。有时也在心里设想如果亲切地叫出那一声会怎么样,会不会收到同样亲热的回应,还是会因再次喊错引来尴尬,总是不敢迈出那一步。
终于在一次出行时,因为高德导航覆盖不够全面,要通过询问来得知方向,在内心抱怨了数十遍不靠谱的导航,做了数百遍心理建设之后,小声地问一位值班交警某某大厦怎么走,然后想起来礼貌用语,又补上一句“谢谢警察叔叔”。结果——“小姑娘你说什么?要去哪?”
我只得低头看着地,大声说:“请问长城大厦怎么走?谢谢叔叔!”尝试在地上找条缝儿钻进去。
这是一步尤为失败的尝试,但庆幸的是我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好心的交警也没有怪我一开始说话声那么小。
或许,没有我想象的需要精心打好腹稿,只需一点紧急情况、一丝勇气和一张开口的嘴,就可以完成平日里艰难的交流与问候。尴尬是在所难免的,闹剧也时常会发生,但可能不需要小心翼翼放在心上。
作出那一次失败的尝试后,我又迈出了失败的许多步,有时是把“舅舅”和“叔叔”弄混,有时是声音太小谁都听不见,有时是嘴瓢说错一个词,每一次都令人啼笑皆非,但一次次失败后我又有所改进,逐步克服。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说对与说错都能得来回答,尴尬的场面可以用有趣的话题来打破,我敢说,他人就会回答。
想起学篮球时的一件小事。
因为个子矮,力气小,投篮总是不中,有一次在体育馆练习,一次球都没投。那时体育馆内还有几个常打篮球的男生看着,我羞愤得想要抱着篮球钻进地板里,他们之中却有人开口了。
“拿着球往篮板上砸,站稳就投。”
“随便投,投进一个就是胜利。”
我抱着球在原地犹豫,但还是在催促声中跑起来开始投篮。
第一次,球滚出场地,连篮筐都没碰到;
第二次,球装上篮筐的角,狠狠弹回;
第三次、第四次……
终于不顾一切地狠狠投出.球撞在篮板上发出碰撞声,进了!
这一步迈出后,虽然后来命中率仍不高,但篮球不再是我的天敌,投出很多失败的球,得到一个成功的球也是一种胜利。
爱默生曾言: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越美好。迈出一步,再迈出一步,哪怕是失败的一步,也是成功了一大半的。
種豆和相思或许都得瓜,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迈出勇敢的一步又一步,尝试直至生命的秋天,然后收获香甜的果实。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