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全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分析

2021-11-15 08:42朱玉婷邱秀珍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文献计量土地利用

朱玉婷 邱秀珍

摘要:土地多功能利用越来越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检索从1995到目前为止的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期刊文献共466篇,运用网络检索法、定量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土地多功能利用的主要特征、空间分布、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研究呈增长趋势,主要从2007年以后,文献数量急剧增加;②核心期刊的载文量数量较少;③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关键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文献计量;空间分布

1.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是土地不同功能的状态表现,即土地利用具有多功能特性,如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私人和公共的产品与服务。由欧盟第六框架项目“可持续性影响评估:欧洲多功能土地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正式提出。不同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有不同的称谓,分析其研究成果可见,不同学者的研究,虽称谓有所差异,但其落脚点均为人类利用土地能获取的产品和服务的量度,本质内涵均一致。因此,本文将其统称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搜索有关文献,将搜索年份限制在1995年以后,共计选出文献471篇,剔除报纸简讯之类的,筛选出466篇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有效期刊文献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2.2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研究数据分布特征的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方法。核密度分析易于实现并能较好地反映地理现象空间分布中的距离衰减效应。本文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对期刊的发文机构、作者单位分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核密度函数,h为设定的半径,表示估值点到样本处的距离。

3.文献统计分析

3.1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将搜集到的有效期刊划分为3类进行分析:所有文献、核心期刊和发文量排前十五的核心期刊。在2007年以前,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学术期刊出现的极少,数量不超过10篇,相关的核心论文几乎为零,表明2007年以前此类研究并未兴起;从2007年—2010年这段时期,总的文献的数量以及核心期刊的数量急剧增加,显示我国有关土地多功能利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进入2014年以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文献数量维持在每年40篇以上,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也基本保持每年15篇左右。总体来说:在2007年以前,我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并未受到关注,在2008年以后才逐渐兴起并日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3.2核心期刊分析

根据搜索出来的文献,按发文量对刊物进行排序,统计出88种核心期刊,共计202篇,占期刊文献总量的43.34%,其中核心期刊的种类为88种,其中发文量排名前十五的核心期刊共9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21.03%,占核心期刊48.51%。从表1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学报》排名第一,共11篇,占核心期刊的5.45%;由此可见,尽管核心期刊论文占总体文献期刊总量的比例较大,有43.34%,但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很少,最多的仅有11篇。总体看来,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学术水平总体不高,核心期刊发文量的差异较大,排名前五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分布较为均衡,因此,對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3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空间分析

本研究利用ARCGIS10.2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进行核密度分析,计算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的核密度值,并将其值按照自然断点法分为6类,得到关于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的核密度分布图,分析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的空间集聚情况。

可以得到1个高密集区和两个中密集区。高密集区主要是红色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呈同心圆式往外延伸,两个中密集区主要是以南京、上海为核心呈“8”字形分布,如图中的浅黄色区域。像河南、山东、广东、湖北、江西北部等地区形成了较弱的聚集,为图中的灰色区域部分,大部分聚集地区都呈蓝色,形成低聚集区。我们还可以发现,我国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研究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几乎空白。由此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术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4研究结论

我国关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相关成果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已形成相对热门的研究圈,但论文总量相对不多,核心期刊的载文量也相对较少。在2007年以前,我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并未受到关注,在2008年以后才逐渐兴起并日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有关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学术水平总体不高,核心期刊发文量的差异较大,排名前五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分布较为均衡,因此,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形成了一个高密集区和两个中密集区;多功能性、生产功能、农业生产、经济补偿机制、农业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等问题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生态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枫,董玉祥.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98 - 1713.

[2]陈睿山,蔡运龙,严祥,等.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8 - 15.

[3]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1):49 - 65.

[4]鲁春霞,谢高地,马蓓蓓,冯跃.中国区域发展过程的空间多功能利用演变[J].资源科学,2009,31(04):531-538.

[5]甄霖,曹淑艳,魏云洁,谢高地,李芬,杨莉.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04):544-551.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文献计量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