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认同培育,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基础。辩证地认识“破”与“立”,为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不断推陈出新,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跨越式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储备方面具有非凡战略意义,切实夯实基础、提高实效性势在必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将教育对象作为“人”来研究,结合人类认识认识事物、接受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认同”属于心理学范畴,具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接受;第二层是肯定。只有接受并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将心理的“认同”转化为行为上的“认同”。将“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凸显出“认同”的基础性地位,先“认同”,再转化。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处的政治体系所呈现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趋同,实际上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要求和个体政治愿望与政治行动的契合状态和程度[2]。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对国家现行政治体系是否接受、对国家政治行为是否认可,对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1.破杂音回避立善思明辨思维
当代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国社会发展跑上了快车道,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利益格局产生深刻调整。改革的速度和结果影响着人们生活,也撼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加之某些境外势力作祟,不时有不实消息和负能量言论出现在网络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面对偏音杂论,有的教师避而不谈,有的教师一语带过,究其原因是害怕大学生受到负面信息和言论的影响。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科学的理论,如果能被人接受和理解,正确的理论就能引导人。面对不实消息和不良思潮,不要回避遮掩,要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理论影响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破学科壁垒立全面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全程是由始至终,不错过每一分钟;全方位是无死角全覆盖,不遗漏每一个环节。最终通过全程育人,达到全方位育人。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是,只有思想政治课才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单纯授课。但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是由无数个活动和行为逐渐渗透、缓慢推进的,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互相融合的过程。
二、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由于客观存在满足了主体的情感需要,主体在心理上接受、肯定、认同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注入内心感受,增加情感的分享和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立体、鲜活,在不知不觉中培育感情、增加认同。
1.破主体单一立双向互动定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两个方面,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无轻重之分,各有其功能,各发挥其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对象建立平等互动的组织关系。在教学方式上,增加教学互动场景,教育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由每个教育对象为其他人分享感知,为教育对象提供平台,调动交流热情;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增加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在教学效果评估中,增加主观分析类型题目,评估检验教育对象接受分析能力。
2.破无感输出立真情切意体验
教育者担当着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导的职责,其作用和影响意义深远。某些教育者没有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精髓,认为应该书本至上,机械地传授思想理论知识,是从“一张嘴”复制到“一只耳朵”的过程,在“复制”的过程中,毫无情感投入和交流,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火候不到,深度不够,体验感不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活动,首先要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个体看待,对教育对象投入真情实感。充满热情地工作、充滿动力地生活,这种热情与动力会带动受教育者,给教育对象提供榜样,提神振气,共同奋进,达到教育效果。最后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投入真情实感。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辩证看待“破”与“立”,“破”是改变,“立”是创新。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为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精神动力,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跨越式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李丹,1984年2月,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讲师,江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中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