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
【摘要】打造花园式幼儿园是为了将生态文明教育更立体地落实在幼儿园环境之中,并利用花园式幼儿园打造的过程使幼儿开展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以花园式幼儿园打造的阶段性过程推动幼儿生态文明观点的深入理解,逐渐将生态文明相关的观念融入到幼儿的内心之中,切实使其树立起生态建设意识与保护意识,为其未来的生态实践开展打下重要基础。花园式幼儿园的打造是一个持续性的教育活动,想要协调幼儿有效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切实做好各个阶段组织策略的研究工作,以此强化花园式幼儿园建立的有效性。
【关键词】花园式幼儿园;生态文明;组织策略
打造花园式幼儿园是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工作中一次有效尝试。通过园区环境的生态改造,首先能够以整体生态的良性建设使得客观环境的影响因素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和谐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逐步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另外,还能够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到花园式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方式,使幼儿直接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维护角色,直接体验生态文明实践,从而更有效地形成生态文明行为价值观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切实从两个方面看到花园式幼兒园建设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首先做好引导幼儿参与建设花园式幼儿园过程的教育策略研究工作,以此切实促进幼儿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指导幼儿未来的实践。
一、集思广益,共同设计花园方案
花园式幼儿园的打造,本质上是为了利用客观环境的建设协调幼儿感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幼儿在体验中切实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以及掌握建设方法,因此,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应该是幼儿教师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幼儿参与花园式幼儿园兴趣的培养工作,切实利用幼儿的主观性以强化其后续参与的主体性。为此,幼儿教师应首先在花园式幼儿园建设开始前组织幼儿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共同设计花园建设方案,使幼儿能够参与设计环节,为其后续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核心动力。
例如幼儿园教师在为班级幼儿规划一片特定的区域后,应该组织幼儿对区域中植物如何选择、如何对植物进行合理地摆放设置等问题进行基础构思与班级讨论活动。在这一模式下,幼儿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具有开放性的花园设计方案。并且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幼儿自主设计的方案还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在其他幼儿的丰富以及幼儿教师的补充作用下,最终班级将真正建立一般由幼儿直接参与的花园式幼儿园设计方案。为了实现这一方案,幼儿将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实践与维护环节,切实成为花园式幼儿园打造的重要角色。
二、悉心呵护,引导幼儿园丁体验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将对幼儿产生长远影响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也应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阶段性地优化,使幼儿在持续教育模式下能够将生态文明教育更深入地植入自己的内心之中。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花园式幼儿园建造的过程,引导幼儿悉心呵护与照料幼儿园区域中的每一个植物,引导其建立起作为园丁的直接体验。
例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区域中的每一个植物分配给幼儿个体,使幼儿个体与植物形成对应关系。在后续的花园式幼儿园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中,幼儿将真正每日对自己对应的植物进行悉心地照料,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浇水等一系列活动。在幼儿的精心养植作用下,园区内的每一盆花都将茁壮成长,最终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使花园式幼儿园的成果更加鲜明,并且在成为园丁的过程中,幼儿得以真正体验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掌握建设方法,这将为幼儿未来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三、注重总结,优化生态实践经验
花园式幼儿园打造的过程将赋予幼儿更多元的生态活动体验,这些体验对于幼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成长经验,然而在幼儿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模式下,这些经验难以更进一步地作用于幼儿的未来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这要求幼儿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对花园式幼儿园打造过程进行总结,使幼儿能够系统地整理自身的实践经验,切实优化其经验认知,为其后续的生态文明活动参与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幼儿教师应当组织幼儿每日对园区内的花园进行观察,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这不仅要求幼儿对花园的生态变化进行直观地记录,更使得幼儿对自己照料花园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在将观察与园丁实践转化为记录的输出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得到了系统化地整合,在整合概念下真正强化了幼儿个人的实践经验体系,为其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打下了重要的经验储备基础。
花园式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引导幼儿参与,能够更直接引导幼儿体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这能够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价值,极大地强化花园式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力,切实推动幼儿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并塑造幼儿的实际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广.凭着执着和双手,打造山村花园式幼儿园[J].2021(2015-9):20-20.
[2]余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幼儿园开展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实践体会[J].2021(2018-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