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骊君
摘要:课堂教学,是评价一个老师最直接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多元多样的表现也蕴含着老师的教育观。本文通过阅读魏勇老师《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了解他对新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开拓性见解。
关键词:创造性;课堂教学;师德与德育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课堂是教育开始的地方,它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唤醒的舞台。也许在教学的最终,就如同魏勇老师说的那样: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大时代大数据下,社会各界有更多更全更高的衡量标准。评定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好教师,就是看这位教师能否遵从本心,能否在课堂中有独特之处的教育理念,能否处理好新的教学课堂与教学成绩之间的矛盾性?
一、渡人渡己,助学生构建心灵大厦
魏勇老师在书的自序里提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他表示带有神圣色彩的生活才有意义,才能激发每个人内在的持续的热情。诚然如此!从学者到师者,能一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体现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最有意义的。
“教育”一词,最早系源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东汉时许慎也曾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是学生的摆渡人,当你做着一件或一直做着这高尚的事时,这该是幸运又幸福啊!
而教育最首要的是德育,教书育人,渡人渡己。华师大叶兰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热爱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再帮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我认为情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其实不只是在德育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情”,同样举足轻重。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的催化是教育的一剂良药。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教育的初心,是德育的核心。德育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低级阶段、内心驱动、外部激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课皆有育。
新课改大力要求必须践行“立德树人”,唯有立德树人,方能立足于当下、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作者表示,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尤其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得沉住气,不断地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备课,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可能其中会有磕磕绊绊小撞小碰,常说,“没有在工作岗位上流过泪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半途而废,那我们就必须以身作则,以情动人,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曾几何时,年少时期的我看着三尺讲台的恩师,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耕耘,得益于她的春风雨露,我终身受教。作为一名老师,教育的力量就是践行的力量,自身先“立”好,再带领学生正确接受并创造世界。
润物无声,“教师”一词却饱含了社会各界无尽地期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它最闪亮的地方就在于为孩子播下善良的种子,收获喜悦的力量,迎接生活带来的美好。
二、师者仁心,用刚好的温度开展教学
在学生习作中,学生常爱写“55度的牛奶、55度的咖啡”,由此他们内心渴望有人能管管叛逆的他们,但不要太着急了,给点耐心,偶尔给些微笑和糖。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医者父母心,师者又何尝不是呢?教师首要之责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株幼苗,最后帮助他们成功排挤掉各自的杂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年征程,强国有我。教书育人,是一个充满着人情、人性、人道的使命,真诚的爱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去培养每一位学子是这份使命唯一的实现。这其中的心血和汗水永远没有任何替代品,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唯一一个不能用别的物品取代。
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因此,能用一次成绩去衡量课堂质量吗?能用一份成绩去证明师生情吗?诚然是太片面、太绝对。每一条小溪都有谦卑的源头,一边汇聚力量,一边无私奉献,就如热爱孩子是每位师者的天性。当教师把爱赤城地洒向每一个孩子时,当教师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必定会激起孩子的情感回报,亲其师、信其教,双向奔赴的爱总是最长远的。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中也曾提到,学校是一个集体化的环境,它并非针对一个学生和一部分学生,它囊括一整个年龄段的学生,建议我们在教育中可以大力发展互动优势,它可以概括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谓师者,其实重点不在于传输知识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起到引导作用,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和他们一起感受最温暖、最柔软、最关键的人生之旅。当然,被处在爱的海洋中,怎会有杂质呢?
三、从心开始,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看完《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后我讶异地发现,之前苛求教学成绩的我有了从未有过的“佛性教学”。终于顿悟那些才望兼隆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时,面对迟迟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始终静静等候;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总是在课后循循善诱……他们的所带的班级总是作业最少的、笑声最多的、嘴巴最甜的、学习最轻松的……但成绩却始终是最稳定最好的。他们,一心育德,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书中作者提出,很多时候教育者都会有一个误区,觉得让孩子帮自己做事情是在找麻烦。但事实却是,优秀的孩子总是被锻炼出来的。在我们深圳南山区的孩子动手能力最强,课堂表现最踊跃,细细发现,原来南山区的老师们上课的板书常让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每一课的思维导图都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学生不再是被投喂者,恰恰相反,他们也更喜欢自我探究→自我创造→自我成长。
或许他们无法做到把事情最好,但他们也不一定会搞砸,作为老师,一定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性。从书中对各项理论观的描述中,我看到一生都在追随新课堂的大师。
再次回歸到课堂上,“要善于提出好问题”,这句话给了我警醒:好课必然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上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能带着问题离开教室,真正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疑虑,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能引发学习的真实发生。
这是以学生经验来衡量一节课。魏勇老师认为,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可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着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学生经验出发,让新知和旧知自然对接,这也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切的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曾给我们传递这个真理:事物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站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来看,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上至国家和人民都在一生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我们亦应如此。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是一本实践书籍,魏勇老师老师为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论述,在这条关于教育的道路上,他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想,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同样的回答,用书籍中的知识和内容,去做一个终生的阅读者,去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才能过创造出充满思考的教师,建设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教育背后的真谛不仅仅是爱人民和学生,更多的是明白教育这件事最核心的任务与最实在的意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催化自身的追求。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着从书中寻找真理,从书中了解社会,不断完善自身对于职业的认知,不停热爱,发自内心去挚爱。未来的路上,心系学生,以德为范,以学立教,不断勉励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异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阮晓莉.立足小学教育 践行立德树人[J].科学咨询,2019(024):142.
[2]马玉梅.用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J].新课程(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