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要求所确立的新发展目标、新发展内容、新发展方向及新发展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追求,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信息内容的建设、传播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学术期刊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等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个机构,是一个协同发展、联动创新的过程。
【关 键 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传播手段;编辑人才
【作者单位】杜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团体学术活动资助项目“高校学报回应中国社会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研究”(20STA023)。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03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各行各业均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时期重要的发展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理念及研究成果的承载体与传播渠道,要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传播工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践行方式。如何使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发展目標与价值,是期刊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所确立的新发展目标、新发展内容、新发展方向及新发展方式。它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断走向繁荣,实现学术期刊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价值追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通过学术引领能力建设、内容质量提升,实现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传播目标;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加快传播载体的融合创新,提升传播力,走向传播方式与新媒介技术相匹配的发展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讲大局、懂学术、通技术、会传播的编辑出版传播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能够阐释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道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追求,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信息内容的建设、传播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学术期刊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等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针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也不只是针对某一领域一时一事的具体情况而言,而是针对所有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均要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进行新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新发展重点和目标,以走出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高质量发展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5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注重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把握时代脉搏,以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研究“一带一路”的新建设、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经济双循环发展、社会发展与治理、国家安全等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找寻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2]。可以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与传播渠道,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3]。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加快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4] ;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加强优质内容出版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内容载体等,实现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明显提升,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水平的知名期刊”[4]。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必须应时代之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2.高质量发展是新传播技术提出的要求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的载体,其物质形态随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一旦依托新技术的媒介形态发生变化,传统学术期刊也要在编辑出版和传播反馈的各环节进行变革,因为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就是媒介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口耳相传到文字形态传播,从纸质媒介传播到电子媒介传播,再到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相较过去,当下的新媒体主要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其类别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兴媒体,即以传播形态改变为主要诉求,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的新兴媒体,如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动性电视等;一类是新型媒体,其在传统媒介基础上衍生而来,传播形态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所传信息质量更高,传播效果更加有效[5]。媒介技术上的变化,使得多种媒介形态之间的区分不再明显,从而促进媒介的融合。伴随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媒介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提出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让自己走向与新技术匹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高质量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读者的诉求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同样带来知识生产和知识接收方式的巨大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阅读使用者。知识的生产者希望研究成果能以最佳、最快的方式传播出去,产生更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读者希望能最便捷、最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种科研信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媒介使用习惯是促使学术期刊传播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他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1年4月23日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已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9年的76.1%增长了0.6个百分点;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与2019年(71.6%)基本持平;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9年的24.8%增长了2.4个百分点;21.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较2019年的21.3%增长了0.5个百分点。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主力是18—49周岁的中青年群体,同时越来越多的50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加入数字化阅读大军[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使用网络和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已成为更多受众选择的阅读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学術期刊必须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新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质量新发展。
4.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自身发展与壮大的追求
编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组织者、选择者、把关者、优化者、传播者,他们始终秉持着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理念与追求,聚焦党和国家发展所需。无论是在期刊内容的把握上,还是在传播方式的变革、传播效果的提升上,编辑都在积极思考,不断实践,积极寻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驱力。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说:“《文史哲》编辑部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中国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你们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3]像《文史哲》编辑部一样的学术期刊编辑,也在顺势而为,应时而上,不断找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各种路径与方法,践行“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的理念,不辜负时代之需。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个机构,是一个协同发展、联动创新的过程。其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期刊管理部门要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历史坐标与发展方向,注重顶层设计,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无论是官方管理机构,还是行业学会,均需加强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与业务指导,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沿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一,确保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术期刊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就十分明确地要求学术期刊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确保以管理促发展,以发展实现管理目标。如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出版管理条例》《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对报刊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将期刊质量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并且要求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督促出版单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将期刊质量纳入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之中。像这类有目标、有标准、有考核、有退出的管理,将有力地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2.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业务部门要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学术与发展、技术与发展、反馈与发展几个重要的关系
第一,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关注党和国家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研究现实发展之所急所需,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中寻找学术选题。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学习与研究中,编辑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等核心素养才会不断提升,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对学术期刊提出的新需求。
第二,注重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联动沟通,搜集学术信息、选择学术信息、优化学术信息、编辑学术信息、传播学术信息、反馈学术信息,形成学术界与学术期刊界的互动与促进,加快双方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究成果是期刊的信息之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的传播载体,二者本就不可分离。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是由研究者和学术期刊、其他媒介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与学术责任。有学者提出,“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主要靠学术共同体中的名学者和名刊。只有名学者和名刊密切协作,互相激扬,才能创造出与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7]。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良性互动,对哲学社会科学界而言,在期刊策划下可将最新、最好的成果以最快、最广的方式传播出去,实现学术信息的共享;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而言,从学术界获得自己希望的学术信源和选题,完成学术期刊引领学术、优化信息和把好关口的职责,将学术价值进一步扩大化,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的价值。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各研究团体联合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恰恰就是这两类团体协同发展的最好体现,可以说是将选题论证会直接搬到学术研讨会的现场,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与传播技术机构的协同与探索,在传播技术上不断创新,实现传媒形态的深度融合与传播力的持续上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数据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便捷、快速的渠道。2020年,我国网民已达9.4亿,其中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2%,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能不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期刊与移动端二者融合的新探索,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学术传播力。但就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而言,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仍未开通微信公众号。一些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形式缺乏场景化的思维,没有充分考虑移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出现内容与场景的脱离、用户与传者的逆位、阅读场景与微信其他场景的隔离。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微信传播应融入场景思维与平台思维,树立微信传播中的品牌意识,在技术上与一些小程序结合、与时空和场景结合,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等[8],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注重与数据库等评价机构的沟通,合理有效地使用有关数据。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传播并非单向度的直线传播,而是多向度信息传播与反馈的交互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的信息反馈,或是人际的,或是机构的;或是内容上的摘转评价、专家点评、二次文献收录,或是机构的引用评价、阅读量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效果的反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当合理而理性地对待这类信息的反馈,科学地判断学术期刊在传播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术期刊在传播上的高质量发展。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C刊公众号热文(二季度),以CSSCI收录的91种高校学报来源刊为样本,采集2021年第二季度85种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分析公众号的图文和篇均阅读量,发现第二季度的推文篇数累计阅读量有所增加,篇均阅读人次与第一季度持平。这样的数据有助于期刊在媒介融合的新阶段,加强期刊媒介融合的建设,也有助于被调查期刊了解期刊内容在微信传播与接受的基本情况,进而改进期刊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提升期刊及论文的传播力。
3.注重编辑人才的培养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编辑出版传播人才,这种人才是新发展阶段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首先,编辑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编辑人才要有专业知识,在自己分管的學科领域应当是专家,这样才可和该领域的专家进行平等交流与互动。其次,编辑能力构成具有多样性。编辑人才既要有不断学习的接受能力,又要有与学者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既要有学术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又要有信息的编辑、加工、优化能力;既要有编前的策划能力,又有要有编后的传播能力。编辑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无法完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所以,加强编辑人员新业务能力的培训,补充计算机等其他学科人才对学术期刊的加持与助力,必将有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创新。
总之,当今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快速发展、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与巨大进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十分丰厚的土壤和强大的驱动力,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和重大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所需、国家所需、期刊所需,还是学术期刊人的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更是新时代、新技术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新传播形态的高质量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术界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只有不断培养高质量的编辑出版传播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才可长期持续且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2021-09-19] .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5/18/c-1118891128_2. htm.
[2]王京清.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2020(32):6-9.
[3]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EB/OL]. (2021-05-10) [2021-09-19].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21-05/c-1127428330.htm.
[4]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 ( 2021-06-25 )[2021-09-19].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 htm.
[5]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第七版)[M].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6]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EB/OL]. ( 2021-04-24 )[2021-09-19]. https://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2369739.
[7]徐祥民.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的名刊与名学者[J]. 中州学刊,2019(7):169-170+172.
[8]陈心怡,方雪琴. 场景化思维助推人文社科期刊深度融合[J]. 出版广角,2021(1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