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阈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路径

2021-11-15 13:42孙晓翠刘明洋
出版广角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产业链成果科技

孙晓翠?刘明洋

【摘要】 加强科技创新对我国出版传媒产业而言,具有提高产业链韧性和促进产业链重构的重大意义。该意义驱动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须将科技创新放在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文章围绕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体系(过程)—成果(产出)”提出三条路径,即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管理(保障科技创新研发强度和方向结构的合理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科技创新过程的规范性)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溢出的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

【关  键  词】产业链;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孙晓翠,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明洋,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2020年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于全产业链的出版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山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5G时代我国出版传媒集团科技创新路径研究”(20DXWJ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09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并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出版传媒产业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是和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所有的出版传媒产业链环节、市场主客体,或主动积极,或被动消极,都随着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的不断强化,最终纳入这场科技化的时代潮流中。出版传媒产业将借助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路径,向着更高级、更有效和更先进的高质量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化、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产业链视阈下出版传媒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加强科技创新,对出版传媒产业及其产业链十分重要。半个世纪前,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的论断指出了媒介所代表的科技力量尤为重要。之后,莱文森进一步以科技为标,提出与出版传媒产业息息相关的人类传播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技术阶段、技术阶段和后技术阶段。出版传媒产业链是产业内部的链状经济结构。以出版产业链为例,在出版物的扩大再生产中,出版关联企业基于出版价值增值所组成的企业联盟[1],是一个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的链状产业组织[2]。从出版传媒产业链视角来看,科技创新在提高其韧性和促进其重构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产业链韧性

第一,科技创新是出版传媒产业链强链的重要引擎。传统出版传媒产业链的旧有范式更多地聚焦传统产品和服务,在应对信息时代的产业变革时开始产生局限性。因此,传统出版传媒产业链上絕大多数的市场主体,如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和广播电台等,正在由生产主导的内容信息提供者向由需求引致的知识数据服务商转变[3]。该转变进程中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是加强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第二,科技创新是出版传媒产业链补链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出版传媒产业链,已经呈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出版传媒业态的深度融合。一些拥有技术、平台和资本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布局电子书、短视频、在线教育等数字化的出版传媒产品与服务。科技创新对出版传媒产业链上的新兴业态而言,是其与传统业态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助力其实现科技硬实力与内容软实力的有效结合。

2.促进产业链重构

第一,科技创新是出版传媒产业链解构的关键因素。在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中,技术对其产业链的动态解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主要涉及内容信息载体创新的技术发展史。不管是造纸术、印刷术等影响平面(图文)载体的技术,还是无线电、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催生立体(视听)载体的技术,每次科技创新都会带来包括出版传媒产业在内的信息产业链变革,对原有产业链进行解构同时促进全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第二,科技创新是出版传媒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实现了对出版传媒产业链的结构性“撬动”,以构建新型的产业生态链。科技创新给产业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是产业链不断外延和重组的基础,即产业链重构的基础。从这个逻辑来讲,科技创新使得新的研发成果不断嵌入出版传媒产业链,以此提升了产业链的持续创新性,是产业链重构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如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要素,对促进出版传媒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十分关键。

二、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管理

研发是产业科技创新的早期实质性环节,加强研发管理可为整个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打好基础。2021年9月,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4]。在宏观大局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方向结构等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1.加强对研发投入的战略规划

根据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实践,资金和人力是目前主要的研发投入资源类型。研发强度主要表示一段时间内投入资金在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和代表性、公司业务基本涵盖全产业链等原因,本文选取了我国出版传媒产业20家市场影响力较强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样本,以了解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情况。

对以上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年度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进行统计发现:2014—2020年间(为获得精准的分析结果,此处在选取近5年数据的基础上,添加2014年、2015年两年的数据),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整体发展趋势相对稳定,但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2019—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些公司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整体数据呈现持续小幅度回落。二是从研发投入资金的整体数量来看,涨幅最大的年份是2015年,其主要原因在于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共同下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出版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5],推动了产业界开始关注与融合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实施科技创新时,要加强对科研投入的战略性管理,以弱化外部产业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一方面,要理顺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链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具体形态和产业基础,做到“知己”;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做到“知彼”。通过完善产业宏观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中长期研发投入规模结构等合理规划,确保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在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投入资金减少的情况下,浙数文化该年研发费用达5.18亿元,属历年最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弱,这与其科研投入战略规划有很大关系。

2.加强基础和核心技术研究的力度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方向虽存在个性化差异,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具体业务的创新升级上。如中南传媒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时代出版的跨界互联网社交数字服务平台“时光流影TIMEFACE”、博瑞传播的“读者全媒体信息化管理及分析系统”等。对这些研发业务进一步总结,可得出结论: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内容方向,聚焦在产品服务平台及拓展、信息化营销软件等产业的具体应用层面。

鉴于以上情况分析,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之后的科技创新路径实施上,还应加强对基础和共性研究的研发力度。要从目前的“应用创新”为主向自主驱动的“原始创新”为主转变,具体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内生型路径,从产业层面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尤其是业务布局全产业链的大型公司)从事基础研究活动,探索产业链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次的理论发现,为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扎实的知识保障;二是外延型路径,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可联合一些产业内外的机构,主要针对核心技术的研发采取合作战略,通过集群创新掌握科技创新优势、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如华媒控股旗下子公司华泰一媒参与了杭州文交所的“司法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建设”,联合布局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以新代旧”的历程。以出版产业为例,从早期模仿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出版模式,过渡到以结构化加工为基础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模式,再到嵌入社会网络的半开放出版模式,继而走向基于开放数据的智能化出版模式[6],其本质就是科技创新体系迭代的结果。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7]。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双变”环境驱动下,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应对涉及全产业链产业转型新常态的重要路径。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已经上升为一种国际性的战略行为,政府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引领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该引领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工程建设和试点布局等多种方式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明确了出版传媒相关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导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出版传媒产业重大科技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的产业应用成果。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数家报业集团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布局报业全媒体科技创新实践的探索。这些都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实施科技创新路径时,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尊重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并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尤其是要转变政府在出版传媒产业“特定领域、特定技术、特定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选择性模式,转而实施以“普惠、创新环境建设”等市场体系建设的功能性模式。以此加快推进形成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8]。具体路径为: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金融体制等改革,为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内容核心要素保护”和“资本支撑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市场保障制度环境;二是加强第三方评估、中介机构等的重要作用,以此释放出版传媒产业在科技创新上的市场力量,为市场的自我协调和组织能力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体系。

2.发挥行业集群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建设

产业融合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协同。通过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同带来的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达到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路径的网络化、集群化。产业实践中,我国出版传媒产业以技术融合为支撑,打破了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产品和服务壁垒,实现了与行业内外各创新主体的融合式、链条式集群发展。行业之外,越来越多的出版传媒企业积极与政府、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获取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项目和资源。行业内企业间、部门间在科技创新上的合作,正在通过产业基地的集群效应实现。

受合作主体复杂带来的协同困难、管理规范與标准不统一、新型人才供给侧乏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加强科技创新协同体系的建设上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迅速、全面地融入出版传媒产业链,催生了新的产品业态、服务形态和消费生态,使得挑战越发明显。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各创新主体可联合行业协会、高校和其他企业等组建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联盟,助力重大的、复杂的科技创新路径的实现。国际化的跨区域联盟组建是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以国际化视野来推动科技创新,国外优质的创新人才等资源是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所需。多主体协同创新联盟可聚焦在产业链上的某一领域,联合研发规范和标准等。

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从数量来看,在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体现上,我国出版传媒产业还尚未形成规模。以上文20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例,仅能在公开渠道查询到7家公司的完整数据(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0日)。

可见,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链上各市场主体应通过对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方向结构的管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创新流程和机制。在此基礎上,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及高质量形成,并加快其“项目—产品—商品”的产业化身份转化;而从科技创新路径上,应积极实现创新成果技术溢出的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提高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科技福利:实现创新成果技术溢出的社会福利

科技福利是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路径实施的社会效益视角。溢出效应根据溢出要素的不同,可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这里对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溢出效益分析,主要涉及技术溢出。与专利许可、软件著作权授权等有偿的技术扩散方式不同,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技术溢出更多是以“无偿”或者“免费”方式实现的技术外部性。出版传媒产业作为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在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命在此,要求出版传媒产业一定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技术溢出上的社会福利,将产业的科技创新范式延伸至更为广泛的科学研究创新与社会文化发展间的对话。通过该路径布局,在实现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之外,还须进一步明确创新成果产业化符合社会文明和人民满意的目标,实现科技福利。

在科技创新路径实施时,需要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以阶段性成果产出为基点,不断进行认知修订(元认知)来对科技创新的社会福利意义进行必要的回溯。从经济学理论来看,科技创新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基于知觉判断的主动创新存在局限。大部分高新技术创新迭代快、产业化周期长,属资本密集型投入,这极易导致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足而造成的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福利特征不足。因此,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评估体系,重视现有科技创新路径的跟踪问效和评估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该文件中的“质量”和“贡献”评价导向,对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溢出的社会福利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2.科技绩效:获取创新成果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

科技绩效是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科技创新路径实施的经济效益视角。根据芝加哥经济学派的观点:市场绩效中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产业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创新性驱动,是提高整个产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绩效的基本环节。但目前来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实施科技创新时,对影响创新成果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以传统出版传媒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多为国有资产,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部分领导相对稳妥的经营理念,难以将大量的现有资源存量用于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于新技术范式的研发和应用还不够彻底,创新成果无法完全发挥其市场价值,市场绩效无法实现最大化。

对创新成果的技术应用,是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体现。新技术时代,我国出版传媒产业越来越关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价值性,对创新成果从媒介技术的内容立体开发、流量平台的智能模式运营、全网多屏式的媒介传播链接等全产业链视角来应用。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下,为进一步缓解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配置壁垒,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与深度应用,须实施开放性和颠覆式创新路径。前者强调出版传媒产业内外部的信息交互,要求各创新主体打开各自的边界,向内外开放以加强创新成果信息的流动性,促进“普适”性成果应用。后者则聚焦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全新概念的成果应用颠覆以往的创新价值网络,最终实现最大化的市场绩效。结合产业特征和国情,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对开放性创新路径实施居多。

|参考文献|

[1]方卿. 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 图书情报知识,2006(5):28-31.

[2]徐艳,刘羽. IP热背景下的传统出版业产业链重构[J]. 中国出版, 2017(15):38-41.

[3]孙晓翠.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1(7):80-85.

[4]统计局解读《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2021-09-22)[2021-10-05].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658. htm.

[5]黄先蓉,刘玲武. 2015年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J]. 出版广角,2015(Z1):13-16.

[6]丛挺. 技术与商业视角下数字出版发展阶段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5(9):34-38.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 (2006-02-09)[2021-10-05]. http://www. gov. 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 htm.

[8]封颖,吴家喜,李恩敬. 印度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重大战略转型与政策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4(2):138-142.

猜你喜欢
产业链成果科技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产业链春之奏鸣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