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劳动教育纳入育人之中,实行知行的合一,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将劳动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立足语文教材,实现内外互补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与劳动情感的熏陶,能实现阅读内容的拓展,让他们感悟劳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选取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劳动的意义。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劳动”因子,将劳动的知识与劳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教师要挖掘其中潜在的因素,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他们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要选择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如在学习《桂花雨》一文时,教者提出问题:为何“我”独爱桂花?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感受到“我”和母亲一起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词句,挖掘其中的劳动情感,能激发他们对古代劳动人民尊重的情感,让他们爱上劳动。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学会分析人物,让学生懂得劳动之不易,从而能珍惜劳动、热爱劳动。
二、借助话题交际,实现内外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创设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丰富的劳动话题,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伟大。教师要创设语言的情感,向学生传递其中的美好情感,教师要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突,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选择“劳动是崇高的”话题,让他们懂得劳动是光荣的,要向学生播放视频作品,创设劳动崇高的情感,并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明白劳动是光荣的、美丽的。教师可以选择“劳动的价值”话题,让他们懂得“民生在勤”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悯农》《挑山工》等文章,让他们懂得劳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让他们明白劳动能给人带来幸福。教师要针对很多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特点,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于“劳动光荣”等主题班会,让他们了解劳动是什么、为何要劳动、如何劳动等内容,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在家做家务的心得,或收集一些有关劳动的资料,增加对劳动的认识,从而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有关劳动的辩论赛,让他们能辩证地看待劳动,能从劳动中获得幸福感。
三、参与社会实践,形成内外合力
课外是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对课堂内外充满新鲜感,教师要积极地开辟第二课堂,要因地制宜地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能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能体会到教师的艰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好习惯”等有意义的小组活动,增进他们的劳动体验。教师要建立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邀请家长讲述自己的职业,谈谈自己的工作是怎样的,让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布置劳动作业,如在读完《剥豆》这篇文章后,与父母一同参加劳动,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能促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参观工厂,向学生介绍科技成果,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到劳动创造所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劳动的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