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兵
语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添“油”加“醋”地读,让课堂“五味俱全”。让学生充分参与,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方能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如何才能让语文课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要在读中积累百科知识,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的殿堂
语文是无边的,生活的边界就是语文的边界。所以语文课堂要广泛地读,至少抽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读。要研读历史文化,关注前沿科技,观照时代社会,内容不拘一格,多多益善。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最大化地获取百科知识为目的。有的书要规定学生读,学生要深耕,老师要检查;有的书让学生自主阅读,定期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阅读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经典的书要反复地读,精耕细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精读就没有阅读,没有精读就不能突破语文的瓶颈。要建立大容量、开放式课堂,切不可囿于课本,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井底之蛙。
二、要在读中修养人文情怀,让语文课成为“铸魂”之旅
要通过读把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气质和修养,成为自己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思想信念走向多元,传统的优秀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学生受此影响而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读”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要在诵读中陶冶人文精神。读出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其美好心灵,塑造其健全人格。教师要主导学生的阅读和朗诵,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放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和洒脱的豪情,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修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高格……
三、要在读中体味世态人情,让语文课堂成为“育情”基地
课文“不是无情物”,它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语文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要通过读与优秀的文化对接,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涌动情感的源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在诵读时付出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既要感动自己,更能感动他人,达到人文一体的“育情”境界。如读《雨巷》,要能感受到那人生不知何处去的孤独、忧郁、哀怨与彷徨,读《致橡树》要能感受到那刻骨铭心的平等自由的恋情,读《想北平》要能感受到那让人陶醉与感动的拳拳赤子之情……
四、要在读中提升文学品味,让语文课堂走向“诗和远方”
现行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比都在60%以上。可见语文课堂读出“文学味”,实现教学的“诗化”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堂不能是无硝烟的另类战场,也不能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不能被异化成传授阅读和答题技巧的例子。要品读文本,走进文学王国,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美语句,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丰富诗化语言;要品读文本,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要品读文本,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走向“诗和远方”。
五、要在读中感受人间烟火,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时刻都在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們的认知。
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这样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光彩。读时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联系实际生活,以既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总之,语文课堂就是要从各个角度读,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用心地读。读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方为至境。没有“五读俱全”,哪来“五味俱全”,没有“五味俱全”,哪能真正感受语文之美。“山不辞土,故成其高;海不辞水,故成其深。”切实地、持恒地“五读”吧,英才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