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时,要不要和每个人都好好告别?

2021-11-15 09:23RubyWu
海峡姐妹 2021年5期
关键词:继任者道别三观

文/ Ruby Wu

新人的笑容,总是千篇一律,而离职前的旧人,姿态却是各不相同。

提到离职的注意事项,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条。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有这么几种:

*无论之前关系好坏,离职前,和每个人都好好道别;

*兢兢业业站好最后一班岗,才是专业的体现;

*最狠的离职人,都是闷不吭声的。

我原本特别认同。初入职场时,还逐条照着做过。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发现,真实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都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下面,是我用十七年观察总结的前线报告,说说离职这件事。

离职前刻意挽回的关系,并不会在未来有什么用

无论之前关系好坏,和每位同事一一道别。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大家再见面时,避免尴尬。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但真实情况呢?

在职时关系好的,离职后不一定还会好;但在职时关系就不好的,离职后一定不会好。

退一步说,之前关系如果已经交恶,你觉得离职前的一顿饭,一顿酒,一杯咖啡,就能一笑泯恩仇?

赞同你、喜欢你的人,大多是和你三观一致的人。反对你,讨‍厌你的人,也是如此。三观不同的人,在未来,各自选择的发展路径,挑选的入职公司,其实重合的概率很小。

三观不同,这事没有对错。但不合还非要凑 CP,那就是大错特错。挥挥衣袖,放过彼此,大家才有机会在未来相见。

所以,对个人而言,关键人物就几个。和这些重要的人好好道别,时常保持关系就行。实在用不着费劲巴拉地想着面面俱到,一一作别,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彼此讨‍厌的人。

你的价值和影响力越大,“冰释前嫌”的概率才会越大。所以,与其总想着求稳,或者表面太平,倒不如放手一搏,做最好的自己。

但有一点要注意,不刻意和每个人道别,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树敌、信口开河。省点力气,思考下进入新公司以后的工作开展,不香吗?

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最大获益者,是你自己,不是公司

根据常识指引,离职前的常规操作应该是这样的:将交接文件拉出清单,准备妥当,一一说明。然后,人要像平时一样,全情投入日常管理,以“别人压根看不出你明天不会来”为标准,站好最后一班岗。

据说,这是一个人职业成熟度的具体体现。

除去滤镜,换个角度,我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做好详细的交接资料,与下一任交代清晰,为了是免去日后被老东家反复骚扰的概率——获益人,是自己;低调行事,兢兢业业像平时一样工作,给别人留下“够职业,人品好”的行业口碑——获益的人,仍然是自己。

有的人,因为离职过程并不愉快,所以赌气不好好交接,甚至删除所有电子资料,不交代工作进展,让继任人无法跟进。心里想的大多是,“哼,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痛快”。

那么这样做,公司利益会受损吗?答案是,会受影响,但不会受损。

因为如果该人掌握的是核心资料,公司一定会有备份。如果不是关键性文件,再做一份新的就是了。地球没了谁还不转呢?你以为继任者,很喜欢跟进你的旧方案吗?你以为你走了,公司股价就崩盘,世界就毁灭了吗?不,被毁灭的,只有你的行业口碑和职业前景而已。

所以,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最大获益者,是离职者自己,不是公司。

假如从公司利益长远来看,离职交接时,更为高级的做法是:

*离职人应该有计划地逐渐淡出日常工作,为的是,给其他同事留出适应和缓冲的时间。

*离职人不应该牢牢霸着资料不撒手。交代重点事项后,应主动模拟离职后状态“隐形自己”。跟随继任者,观察和协助。尽可能让接任的同事,独立查阅、跟进。在同事提出疑问时,进行解答与介绍。

*离职人,应该避免参与公司任何长期计划和项目,做出在你离职以后才会推行的决策。

*不对其他部门、组织、客户做出承诺,因为最后需要兑现的人,不是你。别给别人留下需要“擦屁股”的事情。

为了避免误会,可以提前和团队分享自己的交接形式和原因,以获得理解。真正懂得的人,一定会感受到这份用心良苦。

到底是真心为继任者长远计,还是纯粹地为了刷自己存在感?假以时日,人们自然有判断,谁也不傻。人品这事,确实得靠品。

还有啊,不用像平时一样工作,不意味着可以在离职前“撒手人寰”。有些人离职,打个电话通知领导,人就消失。这种不负责任、不讲武德的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好到哪去。

离职前闷不吭声不见得明智

有一种说法,那些天天吵着嚷着要离职的,往往不会真的走;而看着毫无迹象,闷不吭声的,反而会闪电式离职。

因为后者不会浪费时间在口舌,而是用行动聚攒能量和人脉,韬光养晦,时机一到,一飞冲天。所以,闷不吭声离职的,往往被认为是职场王者。

我的前同事Jason,负责招商数年,就属这类。

他平日行事,风格独立。给人的印象,如同他常常挂着的淡淡笑容——虽略带疏离,却和煦靠谱。所以,当他某日决绝地提出离职,去另外一家小公司做培训主管时,令人颇感意外。尤其是他的上司,更是摸不着头脑:咋转行了?

几年前,Jason 就一直想转型做培训。私下打探,公司内部并没有员工跨部门调转的先例。而且人事部都满编了,也不能腾出地方给自己。于是,Jason 采取了外松内紧的方式:表面上积极工作,和平时别无二致;私下里,约谈业内人士,摸行情,偷偷报班,考资格证,联系资源多实践,丰富简历内容……

上司了解这些曲折后,只问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早点和我说?”

为什么不和上司主动沟通,分享职业规划真实意向,而选择闷头憋招,最后一刻才告知?是因为,上司根本不懂,不能理解,也帮不上忙吗?还是因为,上司小肚鸡肠,你担心他会阻拦、破坏你的新计划?或者因为,你觉得他,压根不配参与你的未来?

后来我们得知,三年前,集团就开始筹备组建新的业务模块,旨在调动共享区域资源。而这个组里,有个新增职位,叫“业务培训讲师”。集团 HR 曾向各项目主管征求内部人选,上司私下曾问一位有演讲天赋的同事,但她拒绝了。

如果 Jason 能提早与领导沟通,主动表达自己职业发展的意愿,上司一定会帮他力荐争取,不至于白白浪费了机会和时间。但事已至此,徒剩唏嘘。

假如你的老板,并非格局狭小之人,建议将自己的真实职业意向,主动与之分享。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你为此所做出的持续努力与准备。也许,不会立即有结果。可当机遇来临,老板知道,有个人为此筹备良久,最为适合。

闷头不吭声离职的,不一定都是“王者”,也许只是格局还不够大而已。所以说,要学会主动沟通。而且不要闷不吭声就离职,并不意味着天天吵嚷要离职,或者以此为理由,威胁公司和老板。

人在压力很大或者情绪不佳的时候,倾向于回想过去的委屈,做出不理智的言行。盛怒之下有离职的念头,非常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判断是否属于假性离职症,只要给自己放一周的假。情绪冷静下来,再做判断。

人们通常会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给别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因为只有一次机会。可是,我们似乎忘了,给别人留下“最后印象”的机会,通常也只有一次,而且更致命。

猜你喜欢
继任者道别三观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毕业道别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新经济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继者胜任能力探讨
热水里的石头
道别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