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出台配套措施,以期提高生育率。
2011年,我国出台“双独二孩”生育政策,2013年出台“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实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十年间,我国的生育政策几经调整,但人口出生率仍持续走低,而较高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成为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重要原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茅倬彦认为,在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生育后的女性因为其生理特征难以快速投入与同龄男性同等的时间精力,这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养不养得起、就业是否受影响、相关政策是否配套、企业的态度等因素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
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
《决定》发布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配套措施。有的省份发放育儿补贴,有的省份修订计生条例,延长产假和陪产假,增设10-30天不等的育儿假。
四川攀枝花对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周岁,成为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上海发布了三孩生育慰问标准,不低于二孩,父母双方均可享受。
江西、四川和贵州均规定,子女3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各有10天育儿假。山西规定,符合规定生育且子女不满3周岁的,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分别给予每年15天的育儿假。
但要使政策真正落地,仍需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员工三方的成本分担长效机制,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温暖政策成为“纸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