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权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学习和宣传这一新思想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学习和贯彻落实好新思想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意义。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从学理化视角,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分析工具,对新思想的理论体系、学科价值以及原创性贡献等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推动新思想中许多重大论断、重大命题、重大战略的系统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研究,进一步挖掘和彰显新思想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真理性及其科学的方法论,彰显新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即对新思想学理化研究的重要内涵、基本方法和理论框架做一些初步探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本身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所谓推动新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实质就是需要深入剖析和阐释新思想所体现的“事物的根本”和所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基于实践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性”和“实践的指导力”,也就是探寻新思想的“理论彻底性”。因此,提出并加快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的真实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1.学理性研究有助于彰显新思想的理论性、真理性和客观性。所谓学理化研究,就是运用理论和逻辑的思维方法,揭示出新思想的真理性、客观性,从而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把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践经验,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本质特征、总体布局、战略安排、根本动力、重要保障、政治保证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和重要思想,内容体系十分丰富,逻辑框架十分清晰。要做到全面准确地学习和贯彻新思想,就需要掌握新思想的精神要义和实质,需要我们运用理论思维和抽象分析方法,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出新思想的理论内涵、概念术语,以“理论的彻底性”精神探究新思想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内在规律。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
2.学理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开展学理化研究,就是要遵循实践发展的规律性,探索新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实践和发展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创新而形成的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本质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演变规律与本质特征。开展学理性探索和研究,需要坚持以新思想指导实践发展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演变规律,进而从理论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和提炼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和趋势,更好彰显新思想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3.学理性研究为新思想赋予学科体系和学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学理化研究,把新思想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机融合,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为纽带,通过更有力、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逻辑分析,可以进一步彰显新思想所蕴含的内在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价值;同时,也让新思想成为推动学科创新、学术创新和话语创新的思想来源和重要动力,也更有助于推动新思想进学校、进课堂。因此,学理化研究需要探索新思想内在的专业知识背景,积极运用学科分析方法和学术话语概念,挖掘新思想内在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框架,以学理化研究为媒介,推动政治性、政策性话语与学术性、制度性话语之间相互转化,既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和来源,也为新思想的发展提供更具学理性的支撑和依据。
4.学理化研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体系和门类,是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指导、重要内容和重要来源。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在新思想中蕴含的许多重要论断、重要判断、重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的基础上,凝练和发展更多具有学理性的概念和标识性的符号,既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理论,又形成融通国内外的学术话语和概念体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因此,加快推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专业化、系统化研究,本身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社科理论界的重要任务。
总之,开展学理化研究,要求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分析方法,推动新思想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彰显新思想的专业知识、学科背景、学理依据和科学方法;开展学理化研究,也要求我们从系统性思维出发,从整体上全面掌握新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新思想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展学理化研究,更要求我们深刻探究和把握新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深刻理论性和学术规范性,特别是通过多学科、跨专业的分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革命”以及学术概念、逻辑体系、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专业性、理论性、整体性、规范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和学风文风,为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提供更加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加快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既要遵循党的理论创新规律,也要运用学科和学术逻辑,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笔者以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需要重点把握和关注如下几方面的重大问题:
1.聚焦主题主线。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和研究,必须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主题和主线。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出发,集中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实践和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开展对新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应当立足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本质特征、基本内涵、价值立场、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发展动力、建设布局、战略安排、外部环境、政治保障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若干重大论题,特别是通过综合运用融通国内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客观、科学地分析新思想如何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形成新观点和新理论,从而如何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同时,也要深入全面地分析新思想如何以全新的理论视野、战略视野、国际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谱写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因此,开展学理化研究,不是对现有学科和知识体系简单的泛泛而谈,而是牢牢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主题、基本内容,综合依托学科体系、运用学术知识和科学的工具方法等开展理论建构式的学理分析,形成新思想的学理性框架,真正体现新思想的理论光芒和科学洞见。
2.运用学术和学理的话语表达。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建构和分析,必须恰当地运用学术和学理的话语进行描述和表达。通常来说,某一学科或者理论创新的话语体系是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最重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种符号和特征。话语体系中的学术术语、学术概念,本身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功能;特定的学科体系,必然要通过体现该学科发展规律和特性的术语、概念来进行刻画和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体系也十分庞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进行分析研究,甚至需要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一方面可以对新思想形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的有力支撑,使新思想进一步彰显其内在的学术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以新思想为指引,为学科创新、学术发展以及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实践内涵,更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的“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以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奇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经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等,都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提炼和系统总结。因此,我们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和发展经验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重大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学术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作出新贡献。此外,我们应该通过借助和运用能够融通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方法与国际比较、交叉学科分析等对新思想进行科学研究,以更好体现新思想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学术规律,使得新思想在实现学理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
3.挖掘原创性贡献和观点。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除了进行学理分析和学术表达以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新思想内在的原创性贡献和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更好体现新思想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价值。新思想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论断和观点,包括理念创新、思想创新、观点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等,是一座极其重要的思想“富矿”和理论“富矿”,亟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系统地挖掘和阐述。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学说的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理论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创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和建设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创新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军兴军思想对民族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关系学说的创新发展;此外,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发展等。总之,新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许多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需要我们从学理上进行系统阐述、研究和挖掘。
4.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是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是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我们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这里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所谓学术方法问题,而是必须遵循新思想内在的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体系,体现学理化研究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包含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重要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准确掌握这些方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在具体的学理化研究中加以运用。与此同时,更要关注新思想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自觉遵循新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新思想的三大逻辑及其相互关系开展学理化研究。首先,从历史逻辑来看,要把新思想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系统阐述新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规律性,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逻辑中,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和本质;同时,要把新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演变发展的历史之间既一脉相承又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关联清晰地刻画出来,进一步提升对新思想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其次,从理论逻辑来看,学理化研究更要突出对新思想的核心论断、核心思想、核心理论的提炼和把握,重点要围绕新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客观分析和科学回答,进行学理化阐释。围绕这个重大的理论命题,进一步对新思想提出的“8个明确”的理论总纲和“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进行深入、系统和全方位分析研究,从而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地阐释新思想对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论和创新拓展的新空间。最后,从实践逻辑来看,学理化研究要坚持新思想的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既要阐释清楚新思想的学理性、理论性,也要阐释清楚新思想的时代意识、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从理解当下的实践发展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方案和政策方案及操作路径。
5.彰显新思想的真理性。学理化研究的主要目标,还包括全面彰显新思想的“理论的彻底性”问题。任何一种思想,其中包含的基于实践发展基础而形成的客观的真理性,则是这种思想具有的“理论的彻底性”的重要体现。新思想建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将指导实践的发展,进而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我们提出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就是要深入分析和总结新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发展、重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重要的新判断、新论断、新观点,然后通过理论思维和学术方法,使之更加体系化、学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形成基于实践基础的“科学的学说”,这种学说必然既反映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客观真理,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提炼,这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科学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继续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实践基础。而且,通过学理化研究,揭示新思想的真理性,也为新思想指导新时代实践发展,并为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思想本身提供更多学术积淀和学理支撑。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之间的关系。学理化研究不能离开对新思想的学习宣传,更不能离开对新思想的贯彻落实。其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学习好宣传好新思想,要真正“学懂弄通”,不断提升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准确把握和理解新思想的精神要义与实质要求,这是进行学理化研究的重要前提;同时,学理化研究要和贯彻落实新思想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新思想在指导实践发展中闪耀真理的光芒,这是进行学理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理化研究不能代替对新思想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而是要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和宣传,并在贯彻落实中进一步推动学理化研究。
二是要处理好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关系。一般而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都有其特定学科的背景、概念、方法和规律;新思想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重要法宝,很多论断遵循政治逻辑,体现治国理政的实践要求,必然会通过政治话语、政策话语来呈现和表达,这也符合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对新思想进行学理化研究,不能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政治话语简单分割开来。学理化建设需要发挥理论研究的转换功能,需要把领袖的讲话精神和政策性话语,借助学科体系、专业知识,通过学术话语来加以表达,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实现学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有机对接和相互转换,既赋予学科创新发展以时代要求,也进一步增强新思想的学科支撑和学术表达,更好彰显新思想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今天,我们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形成中国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打通一般的学科学术的话语与政治政策话语之间的循环通道,把许多政策性话语建构成理论性、学科性的概念,形成能够融通古今中外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更好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活力。
三是要处理好制度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关系。开展新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制度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内在关系。一般而言,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张力,理论探讨更具内在的活力和空间,这也符合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内在规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思想的根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要充分服务于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的根本目的,尤其是通过学术创新和学理性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与学理化研究、学术逻辑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不是相互背离或者相反。我们需要以学术逻辑支撑制度逻辑,实现二者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
四是要处理好科学阐释与系统化研究的关系。聚焦新思想的学理化建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科学阐释和准确把握新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精神实质等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学科化、专业化的阐述和研究。因此,开展学理化研究,需要有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科学的学术态度,不能对新思想一知半解甚至脱离原理和原意进行自我解读、自我建构。要在读原文、悟原理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聚焦新思想的基本对象、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进一步阐释清楚新思想内在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防止对新思想理解的不准确和不到位。与此同时,学理化研究,要紧扣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这样一种思维和创新规律,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新思想对实践发展的指导意义、创新意义,进一步彰显新思想的内在生命和活力,在探索新思想指导实践发展之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理化研究。特别是要防止脱离中国的实践发展和具体经验,从学术到学术、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机械化的重复推演,甚至简单地用西方的学术逻辑生搬硬套新思想,这些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学理化研究,也不利于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更不利于中国学术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五是要处理好静态分析与动态演化的关系。推动新思想的学理化研究,要处理好静态和动态分析的关系。既要看到新思想对指导当下中国实践发展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意义所在,更要从长期发展和动态趋势观察新思想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要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对新思想的理论内涵、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学理化思考和研究。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研究也不能走向自我封闭。深化对新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充分和全面掌握新思想深刻体现和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规律,进而也是一个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新思想不会是一个静止不变、封闭发展的内容体系,而必然是以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导,更加坚定地贯彻和落实好新思想,推动实践不断发展,更要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推动新思想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毫无疑问,学理化研究不能静止化、封闭化,而是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既要学懂,也要弄通,更要做实。在历史与未来、实践与理论的动态演化中,不断吸收更多更新的经验,推动新思想在开放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六是要处理好学理化建设与大众化普及的关系。在推动新思想学理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理化与大众化的内在关系。学理化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呈现新思想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及对实践发展规律的理论性认知,从而揭示出新思想的真理性和客观性;同时,新思想也要最终为实践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真正指导实践发展、回应人民关切,特别是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掌握新思想,入脑入心,派上实际用场。因此,学理化研究在展现新思想的“理论的彻底性”的同时,要关注现实需要,感知百姓需求,不能完全用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学术、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内涵十分丰富的新思想;学理化、系统化要指导大众化,推动普及化,让新思想既能体现真理性和客观性的价值,从而解决人民群众的“知”和“信”的问题,更要体现新思想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行”和“用”的问题,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学理化研究应尽可能避免晦涩术语和概念,尤其是纯粹的抽象和逻辑表达,而要尽可能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懂的逻辑来进行科学化的表达,真正把新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贯通。以学理化指导大众化,推动新思想的普及发展;以大众化普及的实践创新,不断推动新思想的学理化完善和发展。
七是要处理好学理化研究与工具性分析的关系。新思想的价值和生命力,首先在于这是一种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发展要求、反映实践规律、正确回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理念、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因而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从方法论上说,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必然要涉及真理性和“工具主义”的关系问题。从真理性视角来看,我们既要对新思想进行科学的诠释和解读,更要运用科学的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式的系统化研究,深入挖掘新思想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及其内在的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和逻辑性,更好体现新思想的“理论创造”和“大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学理化研究的根本所在。在坚持思想性和理论性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借助工具分析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清晰地表达各种概念之间的逻辑,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和过程追踪等方法,检验新思想和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这样的学理化研究可以有效防止“工具至上”或者纯粹的工具主义,从而体现新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工具检验分析的有机统一,体现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特征和新趋势。
八是要处理好本土化研究与国际化传播的关系。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也需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新思想建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未来也必将继续发挥其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对实践指导的真理性价值。因此,学理化研究首先是立足中国实践,形成中国概念、中国学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彰显新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内在魅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诞生于大变局时代的新思想,既要回答和解决国内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要回答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学理化研究过程中,既要注重对新思想理论创新的本土化渊源与社会基础的研究,也要善于运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推动新思想融入世界,走向全球,让世界更加充分全面了解中国,扩大中国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因此,我们开展学理化研究,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研究,而是要站在全球视野,“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对新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既要立足中国也要借鉴国外,既要关怀人类也要面向未来,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坚持以新思想为重要指导和重要源泉,在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过程中,真正形成能够融通国内外各种学术资源、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理化研究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交流媒介和桥梁纽带作用,让新思想更好地走出去,加快国际化传播,有效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说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方案、新智慧、新贡献,进一步探索新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发挥新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