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述评

2021-11-15 01:11:28
市场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盈余事务所会计师

王 敏

(金陵科技学院财务处,江苏 南京 211169)

一、引言

现代公司制企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正是由于二权分离,造成了公司管理层与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给公司管理层利用信息优势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一直是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领域研究的热点,一家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会造成该公司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损失,而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则会严重危害该国资本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进行把关。那么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否独立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抑制作用?二者在共同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论文在系统文献整理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回答。

二、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国外有关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国2001年《SOX法案》的颁布为分界线,在《SOX法案》颁布之前,内部控制信息采用自愿披露原则,学者们难以取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料,而《SOX法案》的颁布,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这极大地便捷了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获取,自此,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

William对美国财富100强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在未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情况下,大部分公司仍然存在较强的自愿披露动机,相关报告的自愿披露促进了上市公司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盈余管理行为。Constantinos和Doyle等分别选择了内控缺陷公司和内控健全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正向或反向盈余管理都高于内控健全的公司,间接证明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

由于国情的差异,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参照西方国家的已有经验来制定的,但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落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也逐渐完善,这给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带来了契机,在过去十几年里涌现出一大批有意义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龙平等选取沪市A股2006~2008年1980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并通过行为配对法来衡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实证检验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方红星和金玉娜选取2009年沪深两市A股151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表明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拥有更低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佟岩和徐峰选取2010年及以后上市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580家,选择横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衡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运用非递归型结构方程的方法分析了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效率越高,企业的盈余质量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此外,还发现企业的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具有相应的反作用,即盈余质量的提高会促进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程小可等选择2010~2011年沪市A股14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探讨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运用李增福等的修正模型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进行分组。结果表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低;国有上市公司比民营上市公司拥有更低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胡明霞以2009~2012年央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共计286个观测值。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估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结果显示,伴随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的同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显著降低,有力地证明了内部控制对两类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较为统一的,即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改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

国外有关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外部审计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中,关于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外部审计是指外部独立第三方,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时间的财务报表出具意见,并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鉴证服务。因此,如何度量外部审计这一指标引发了国外学者的广泛讨论。

DeAngelo认为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越多,则从每一特定客户收取的审计费用占全体客户审计费用的比例就越小。这就意味着事务所不会为了获取某一特定客户的审计费用而将自己的职业声誉至于不顾,这就是著名的“声誉假说”。该假说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其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即事务所规模是外部审计的替代变量。Dye发现在法制健全的资本市场中,委托方可以在事务所审计失败时对事务所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更多,这使得其面临诉讼的风险越大,进而导致其更多的资产面临着诉讼风险,这就是著名的“保险假说”。“保险假说”认为由于更多的资产面临诉讼风险,因此事务所规模越大,导致其不得不提高审计质量,即事务所规模是外部审计的替代变量。

无论是“声誉假说”还是“保险假说”,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将事务所规模看作是外部审计的替代变量,这也为西方学者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学者近年来同样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采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得出的结论也趋于一致。蔡春等选择2002年343家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模大小分为“十大”和“非十大”两类。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文章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度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研究发现,经“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高于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李仙和聂丽洁选择2000~2003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沪深A股34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十大”和“非十大”两类,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和Logistic回归,检验了审计质量对IPO过程中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能显著抑制企业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现象。陈朝龙和李军辉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选取沪深A股2001~2009年1137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样本的产权性质划分为两组: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将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模大小分为“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两组,采用修正的琼斯现金流模型估算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探究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指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更强的治理作用。

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已经得出了较为一致和成熟的结论:外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单方面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但在多种手段并存的上市公司治理背景下,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会有怎么样的效果呢?根据经济学原理,两种商品若能产生相同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要么是替代作用,要么是互补作用。关于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产生的联合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得出的结论也不统一。

国外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学者Porter和Hatherly,他们认为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投资者可以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以此来监督企业的管理层。但是,内部控制同样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初衷也是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他率先提出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上存在替代效应。Roychowdhury认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财务报表往往也会存在更多的错报。投资者为了获取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通常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即外部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内部控制缺陷而存在的财务报表错报增多的情况。因此,他提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存在互补效应。Chambers和Payne在研究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强制性内部控制披露要求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得出结论:强制性内部控制披露要求有助于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随后他在既定的结论基础上加入了外部审计这一变量,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研究表明,在加入了外部审计这一变量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不如“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他提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存在替代效应。Vander等在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时发现,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比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进一步探究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的相互作用,他另外加入了外部审计这一变量。结果显示,原先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被削弱了。因此,他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对盈余管理的共同作用中存在替代效应。

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

杨德明和胡婷选取我国2007~2008年A股非金融类30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琼斯模型度量了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分别采用Logit和Probit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在现行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较高时,往往会选择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更多的控制测试而压缩实质性程序来降低审计成本,这就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或者舞弊行为,即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曹国华和骆连虎选取我国深市A股1495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迪博内控指数衡量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两类,探究内部控制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无法降低代理成本时,企业会寻求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降低代理成本,即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中存在替代效应。范经华等以2008~2009年我国A股主板3051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当期业绩的截面琼斯模型估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仿照Cohen和Zarowin的研究成果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并将内部控制质量按照高低分为两组,旨在判断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在对盈余管理的联合作用中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抑制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外部审计却能很好地对此形成补充,即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共同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中存在互补效应。

五、主要结论与经验启示

(一)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自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曝出财务舞弊丑闻以来,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来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这样的背景大大促进了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相互关系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从一开始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开始研究,到后来的内部控制强制披露报告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再到最后内部控制缺陷报告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日趋一致,认为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即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五部委又制定了《内部控制指引》,随着一系列“规范”与“指引”的发布,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2012年,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主板上市公司内控规范的通知,要求所有主板上市公司自2012年启动内控体系建设程序,并对不同类型的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披露要求分别做出了详细规定。伴随着相关监管部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政策的不断完善,国内学者也投身于有关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中,经过10年来的不断探索,国内学者也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在当前会计准则愈发完善、证监会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往的研究结论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抑制当下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关于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国外有关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很早,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较为统一的结论,良好的外部审计质量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者舞弊行为,即外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国外学者就外部审计变量的替代变量仍争论不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其中,DeAngelo于1981年提出的声誉假说和Dye于1993年提出的保险假说最为著名,也奠定了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而后的一系列学者大多是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并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有关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式,也是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得出的结论也与国外学者相仿,即外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文章认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当下国际范围内实力雄厚、专业能力夯实的代表。从大样本数据来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内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普遍高于“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提供的注册会计师成长与继续教育平台也是“非国际四大”所不能比拟的。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文章认为以主流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部审计高质量的替代变量是较为恰当的。

(三)关于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抑制。但是当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会存在怎么样的联合作用,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

如果把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看作是两种商品,可以这样进行推断: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其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或者舞弊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注册会计师难以发现其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者舞弊行为,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挤出”了高质量外部审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因此,文章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替代效应。

猜你喜欢
盈余事务所会计师
设计事务所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设计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行为的治理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