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程 时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十三五”时期,新疆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按照“1+3+3+改革开放”的部署,对照高质量发展内涵,在对口援疆、“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兴疆、脱贫攻坚等战略引领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初见成效。在“十四五”时期应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应巩固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投资不足的核心症结,发挥投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稳住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趋势。
如表1所示,2016~2017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增长状态,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基础设施、民生类投资不断加强,保持了投资快速增长的较好态势,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201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5.2%,投资降幅收窄,其中第二产业降幅收窄最明显。到2019年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的趋势基本得到扭转,特别是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民生投资降幅持续收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好转态势。2020年全疆积极克服疫情对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推进项目开复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表1 “十三五”期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局。
项目构成2016年 2017年 2018年2019年2020年占比/%增速/%占比/%增速/%增速/%增速/%增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1006.910020 -25.22.513.7第一产业投资 535.94.713.3 -42.12.2105.5第二产业投资 38.9 -25.127.6 -15.1-5.96.95.4第三产业投资 56.28.167.744.9 -32.60.01 —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7年以来,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趋于降低,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19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60.9%。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和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倍,其中农业、畜牧业、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倍、1.1倍和1.1倍,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18~2020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均有不同程度投资增长,高耗能产业投资持续下降,投资结构得到调整。装备制造业在2018年完成投资增长13%,2020年前三季度增长60.9%;新兴产业在2019年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3.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0%;2020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0.7%。同时部分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疆投资增速,201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6倍、食品制造业增长1.3倍、家具制造业增长9.1倍。
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下降,2017~2019年分别下降28.0%、5.9%、6.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足10%。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投资持续发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十三五”前期呈现下降态势,到2018年工业投资触底反弹。2018年全疆工业投资下降5.9%,其中石油工业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投资增长6.5%,石油工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7.1%。2018年制造业投资总体下降14%,但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完成投资增长13%和15%。
2019年新疆工业投资增长6.9%,其中增速领先的是采矿业,实现了56.6%的投资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6.3%。其他方面,新兴产业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3.4%。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疆投资增速。
2020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4%,投资呈现“一升两降”态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5.6%,采掘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下降11.8%和3.2%。
2016~2017年,由于新疆推进实施了城市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改造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投资3814.72亿元。2017年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投资5313.90亿元,同比增长42.4%,高于同期投资增速22.4个百分点,占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5.0%。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有回落,到2019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触底反弹,实现由负转正,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5%,增速比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2020年全疆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增长28.0%,增速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占全区投资总量的38.5%。
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来看,2016~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为34.9%,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但有一定波动,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明显增长,但其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3.3%,与经济社会需求还有差距,仍有提升空间。
“十三五”时期新疆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出波动中回升的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自2016年6月开始为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3.40亿元,同比下降7.6%,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回升,实现投资额10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2018年又比2017年下降0.4%,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1.6倍。2018年乌鲁木齐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5%,占全疆房地产投资比重的60.0%,成为新疆房地产开发总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区。2019年房地产指标明显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10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建筑工程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长21.0%。2020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60.89亿元,增长17.4%;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费分别增长49.2%和10.6%。
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是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牛鼻子”,需要保持基建项目高投资率来支撑增长。“十三五”时期基建项目虽然取得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对整体投资形成一定的制约。
基建项目建设由于规模大周期长,融资难度大,部分项目因资金问题出现停建、缓建状态,而在PPP项目中央企具有融资优势。在积极财政与“财政紧日子”的双重基调下,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大规模投资的模式不可持续,基础设施融资难题开始凸显,政府项目的融资将越来越难。
重点工程投资项目中,2018年前三季度,水利、铁路、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投资完成率在50%左右;2020年由于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领域重点项目的拉动,重点项目投资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4.3%,同比提高5.48个百分点。
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之新疆民间投资存在的体制障碍性因素制约,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偏弱,特别是2018年和疫情以来,民间投资呈现低迷态势。2018年新疆民间投资下降17.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3%;2020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8%,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虽然在“十三五”时期实施了多项促进民营经济的措施,但由于轻落实、难落实、审批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加之“亲国有远民营”倾向,使得企业获得感不强。加上大部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和市场进入壁垒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医疗、金融、养老等高端领域进入不充分,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和进入限制低的产业从事生产经营。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可用来衡量省域经济对地产投资的依赖性。2015~2019年,新疆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额占GDP比重分别为:10.7%、9.6%、9.5%、8.1%、7.9%,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28位(仅高于西藏、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其次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不把房地产作为拉动刺激经济的短期手段,逐步回归住房“住的属性”,新疆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明显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趋弱。
这段时期房地产投资增长主要靠土地购置费的增长来拉动。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0.4%,土地购置费增长1.6倍。2019年建筑工程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长21.9%;土地购置费略有下降。2020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费分别增长49.2%和10.6%,在这两个先行指标增长的影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4%。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十三五”时期,新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开市场,产业贡献明显提升,但总体占比还仍较低,低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5%的目标。
2018年新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1%和15.1%。2018年1~10月新疆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02亿元,同比增长3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41.54亿元,同比增长13.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5%,新动能尚未成为增长中的主力支撑。
1.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推进,一批对核心区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发展项目推进实施,这在一定层面上带动了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引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
2016年以来,新疆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专项规划,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主线,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上半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加快建设,投资力度强于往年。2020年上半年,陆港区已有3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额12.28亿元,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喀什经济开发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6亿元和21.36亿元,进一步加快了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领域重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2.重大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新疆实施了一批重点产业推进和培育,推进实施的国家大型能源基地能源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等,成为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新疆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建材行业、农产品加工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援疆也为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口援疆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成为推动新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脱贫攻坚项目不断发力
新疆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战中引导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一批涉及脱贫攻坚的惠民项目加紧实施。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先后实施了安居富民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公共服务等项目,引导项目投向薄弱的南疆地区和农业农村,脱贫攻坚项目的发力加快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4.短板领域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十三五”时期实施了一批补短板的重点项目,重点聚焦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城镇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8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情况下,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6.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5%;2019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4.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投资增长16.3%。2020年前三季度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4.6%。
在培育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为主线,明确重点聚焦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使得在新能源装备、高压输变电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制造业投资中,2019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4%;2020年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0.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7%。
1.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降低投资意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萎缩4.4%,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中美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疫情暴发等影响,全球制造业生产活动放缓、世界经济明显恶化,国内经济增长动能普遍不足,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突出,投资增长乏力,给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2.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自身的制约
首先,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依赖中央拨款严重。其次,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投入与低产出,对经济增长作用主要表现在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效益不高,有一定重复投资和浪费,新疆经济呈现一定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再次,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投资结构过于集中和投资地州区域不均衡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工业产业以资源型重化工业为主,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自筹资金能力不足等问题,带动投资主导的工业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从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传统的投资主导模式难以为继,关键在于释放消费活力及重塑产业链。在“一带一路”和经济内外双循环格局中,新疆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双循环”的重点工作,进行投资布局。
一是深化改革,为吸引投资提供动力基础。应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打好基础,吸引东部发达地区资本、外资及要素资源向新疆集聚。二是打造“双循环”现代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支撑。在疫情防控压力下,应抓住疫情后的新生产业形态和重组产业,服务于实体发展的新产业,为“双循环”提供新动力;倾向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建投资,以交通和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循环”投资奠定基础。三是以产业赋能充实“双循环”实体内涵。一方面以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对自主产权的培育,整合具有潜力的技术型产业群。
紧紧抓住当前中央应对疫情影响、支持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如加快在交通建设、水利、能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领域重点项目促投资稳定增长。2020年实现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十四五”时期新疆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来补短板、稳投资,不仅能够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条件,也是发挥好投资引领作用的关键,是长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应围绕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着力推进一批关键性、补短板、调结构的重大惠民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保障,破解南疆发展瓶颈的重要推力。一是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释放其增长空间;二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推进农村基建项目建设;三是布局一批调结构、补短板的民生、交通、水利、能源类项目;四是谋划思路、安排时序、储备一批项目储备,特别是国家战略需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增强投资的后劲。
“十四五”时期优化投资结构是驱动发展方向转变的路径,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以稳增一产、优化二产、调节三产为方向布局产业投资。农业中除加大基建、交通、教育、医疗投资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中,加大以工业投资为主的产业投资力度,做优做强石油石化、煤炭化工、电力、旅游等十大产业。同时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投资改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实现二、三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韧性。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的有力抓手,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和布局,着重打造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体系。在产业布局上,着力形成8至10条效益好、转换效率高的产业链,进而形成若干个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聚区。
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推力,“十四五”期间应改变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局面,释放民营资本活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营造各市场主体享有同等权利与责任的氛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各类项目中,确保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市场化改革,重点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军民融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能化、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园区管理经营,配套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