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梅
摘要:好的班级德育活动是在无形之中、持续进行,而要想达到育人于无形的德育效果,就需要小学班主任将自身的德育想法融入到班级物质、制度和文化环境,让德育知识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成为中高年级学生随手可触、随时可感的因子,让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自由对话中,自觉的接受品德上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德育;环境建设
班级环境是能直接对小学中高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的最小环境,也是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指导中必须关注的因素。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环境,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的抵触情绪,在生活探索中获得正向的德育引导。这无论是对班级德育效果的提升而言,还是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将德育融入班级环境呢?总结带班育人经验,我得到了如下三种方法。
一、美化物质环境,让物品说话
物质环境是小学生能够真实触碰到的环境。活泼、好动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探索身边的物质环境,教室中的每一个物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探索对象。因此,在将德育融入班级环境时,教师可从对教室物质环境的优化入手,将精巧的德育构思融入到教室中每件物品的摆放与设计中,进而达到让物品说话、育学生于无形的德育教育目的。
比如,在对小学班级环境的设计中,班主任老师可给班级添购绿植,并和学生一起给绿植写名字,填写成长寄语,共同呵护绿植。这样,我们不仅能在无形之中渗透积极阳光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也能美化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疲惫时能通过欣赏绿植得到及时的放松;可筹建班级图书角,按月、按主题更换班级黑板报,为主题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环境与物质支持,打造书香班级,将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班级环境中,发挥好班级环境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等等。
此外,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通過给学生提供相应德育提示,如在看到班级窗户脏了以后,班主任可在班里放几块抹布,以提示学生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并对领会老师意图的学生大加赞扬,为其他学生树立品德榜样。
通过将德育与班级物质环境融合到一起,打造具有德育价值的班级物质环境,我们不仅获得了更独特的班级环境,提升了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也将德育教育从“有形”化为“无形”,规避了理论说教给师生关系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班级德育效果。
二、优化制度环境,让制度管人
班级制度是学生班级生活中的行为依据,班级制度的优质与否直接会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情况。因此,在将德育融入小学班级环境时,班主任老师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在班级制度建设中的融入,以更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来达成更优质的班级德育效果。在设计班级教育制度时,班主任需把握以下两条原则:
1.民主订立原则
在订立班级制度时,班主任需充分征询学生的意见,让每条制度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如,组织班级制度评议会,让学生举手表决决定制度是否实施,如何改善等。这样不仅可以让班级制度为学生所认同,提升班级制度的约束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建设热情。
2.针对性原则
班级制度需依照班级实情而订立,根据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订立。在订立过程中班主任可组织本班学生完成阶段反思,然后针对阶段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惩戒或奖赏标准,达成班级共识。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真正的从“一纸空文”变成能够约束学生、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行为规范。
只有以民主的方式订立有针对性的班级制度,班级制度才能监督学生不断更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班级制度的“管人”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三、建设班级文化,让文化育人
班级文化能够育人于无形,文化环境建设小学班级德育教育任务完成期间教师必须完成的又一重要任务。只有建成积极阳光、和谐上进的班级文化环境,我们才能及时以积极文化驱散学生心中的消极想法,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拥有满满的正能量。
1.确定积极的班级成长方向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可通过引导学生选定班级图腾、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等确定积极、正能量的班级成长方向,进而以正向的班级成长目标引领学生共同达成班级成长愿望,绘制班级蓝图。
2.构建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主任可通过组织“雷锋周”“敬老节”“父母恩”等主题班级活动,将更多的德育内容引入班级文化,通过直接的教育引导或间接的活动引导,传递更多德育知识,丰富中高年级学生的德育知识积累,将他们引入一个更广阔的品德成长空间等等。
总之,将德育融入班级环境建设是班主任老师优化班级德育形式的必然选择。通过将德育合理的融入到班级物质、制度、文化环境中,班级德育将从机械灌输转为感化熏陶,学生在班级中接受德育指导的机会将从少变为多,接受德育指导的途径将从单一变为多元,个人德育素质也将获得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储金花.谈班级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好的四个角色[J].求知导刊,2020(50):83-84.
[2]俞博.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路径研究[J].新智慧,2020(3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