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根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要向全世界彰显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强国形象,就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校文化产业的人才。本文分析了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并且对于如何培养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三大内核,文化兴则国家强,只有坚守文化自信的三大内核,才能够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要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凝聚力,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就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化市场,发扬中华文化艺术,做好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凝练民族精神,将红色文化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引领世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号召力,就要强化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要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就需要文化产业人才给全世界书写文化自信的内核与承续谱系。没有文化产业人才就不能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了的方式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就不能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只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才能够在文化交流中掌握国际话语体系的主动权,给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可信、亲和的文化强国形象。另一方,要建立文化自信,就需要繁荣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其高度的知识聚集性决定了在文化产业从事人士要有多个交叉领域的知识技能,这就对于人才供给提供了高标准的要求。
(二)中国文化全球传播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
面对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多元文化冲击,我国迫切需要培养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手段,尤其是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中国价值和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文化产业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全球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喜爱,这样更容易传播中国文化。还需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翻译队伍,提升他们的跨文化应用能力,将中国文化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世界。人才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要想构建文化强国的形象,就要打造国际化、多技能和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三)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能够适应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生活,还要具备打造新型文化业态的能力,能够适应数字时代文旅产业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融合了文化、艺术、科技等特征,既具有创意创新性,又具有知识聚集性,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传统体系发生变化,这加大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口。我国文化产业原创型人才较为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依托高校为平台,培养高素质专业的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以文化自信为目标培养高校文化产业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克服其文化互动性弱的障碍,培养能够说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中,大量融入文化自信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课,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国学经典、历史典故融入到教育当中,让学生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内在认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要注意其育人功能,不要流于表面,要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精编教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伟大。比如中国文明是迄今为止连续性最好的文明,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四大发明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创造了哪些辉煌的成就,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人物,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优越之处。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时俱进,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其次,传承红色文化,将我党百年历史的伟大成就深深烙印在学生的价值观内。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一起回顾那段光辉而艰辛的岁月,比如可以组织红色文化旅游,建党百年献礼活动,红色文化主题创意活动设计等。第三,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文化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二)培养创意型文化产业人才
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备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文化艺术修养兼备,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创意文化产业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比如组织文化入社区,开展红色文化知识大赛,进行艺术作品赏析等。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消费文化时代文化产品的特征,以人文内容对社会产生积极导向。日常教学中多进行文化、艺术和经典内容的教育,通过课堂、网络、校园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化产业创意能力。为促进高知识、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支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打造动漫产业,通过动漫产业向全球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三)为学生提供文化产业平台
高校要积极给学生提供文化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依托企业、科研机构和校内培训基地等渠道,建立文化产业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平台的模块化,在其他专业中实现融合发展。对实践合作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人才创造新的项目载体。在高校之间推动资源共享,形成跨校、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推动项目交换和学分互认,發挥人才培养的优势。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双师型教师,加强竞争、流动制度,拉动学术创新能力,支持文化产业平台的建设。
结语
在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向全球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又要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制,积极推动文化实践产业平台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潇. 文化自信培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J]. 人民论坛, 2019, 000(016):136-137.
[2]范周, 胡音音.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繁荣——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回顾[J]. 出版广角, 2019, 333(03):8-11.
[3]舒畅.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美育培养的需求[J]. 当代职业教育, 2020, No.105(03):109-114.
作者简介:甄妮(1988,05)女,汉,籍贯山东省省,青岛人,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