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事件处理技巧

2021-11-14 23:26:02欧志锋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7期

欧志锋

摘要:当前社会出现频发校园危机事件的现象,本文所述的校园危机事件主要表现形式是校园欺凌。而校园欺凌的形式已经由热暴力逐渐转为冷暴力,其危害程度越来越深。根据分析,校园欺凌的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小学生本身、家庭结构、学校教育和社会方面。而小学生本身主要存在的问题则是心理危机问题,为预防和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应该根据以上四个方面来提出根本性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以危机事件处理技巧。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原因分析;处理技巧

一、青少年做出校园危机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阶段,极其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诱发小学生作出校园危机事件的举动有以下心理因素:①冲动心理,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口角,往往就是隐藏在内心地下的那颗冲动之心促使其作出危机举动。②攀比妒忌心理。宁波市某学校的五名女学生以小江同学过于漂亮、勾引其他男同学为理由,在学校宿舍中对小江采用口塞纸巾、脫衣拍视频,对其灌酒、剪头发,并在其身上写侮辱性语言来进行人格凌辱,还对其进行殴打。③模仿心理。受身边不良学生和网络的影响,小学生容易“有样学样”。与此同时,该阶段的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不清楚在违法犯罪后会有怎么样的惩罚。

(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意识不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婚姻状况和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据调查,有些家长因为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原因,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非常少。还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耐心不足,面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只是简单粗暴地处理,非打即骂,这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逆反、心理失衡、思想会更加偏激。同时,据调查,单亲离异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更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

(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弊端

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执行力度不够,缺少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法制教育效果有待提高。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问题学生管理不到位,面对学生犯错误,缺乏耐心开导教育,只是简单地采用体罚等。更有些学校放弃对一些问题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使学生产生一犯错误就会被社会抛弃的错觉,从此走向自暴自弃的人生道路。

(四)朋友之间关系的影响

一般地,校园危机事件中,绝大部分为校园欺凌,而小学生身边朋友欺凌同学或朋友又被别人欺凌的经历都会诱发学生做出校园欺凌的举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学生因为身边有霸道、心理失衡、暴力的朋友而“有样学样”,或者被这样的朋友邀请去欺凌别人。还有因为自己身边的朋友经常被欺负,自己不想成为这样弱小的人或为朋友“争一口气”而选择去欺凌别人。

二、预防再发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建议

以下是部分国家针对校园欺凌的措施,主要是应对校园欺凌软暴力和硬暴力的措施:韩国制定《校园暴力预防及策法》,按照一般刑法予以规制;日本制定《防治欺凌对策推进法》,针对青少年的特殊刑事司法体系进行规制;美国联邦层面无规范性文件,各州自行制定,按照一般刑法予以规制。通过对国外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借鉴,提出以下几种对策建议:

(一)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及时做好危机心理的干预,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教育部门等机构应该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讲座等活动,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等落后思想滋生。司法机关应该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有力的防治。

2.及时做好小学生校园危机心理的干预。作为家长、班主任必要时刻关注有异样行为的孩子,平时应该也要多加留意孩子的变化,及时发现情况。同时,学校应该安排更加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二)优化家庭教育结构

家长要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上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时常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尽量多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激心理。

(三)强化学校教育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不同的法治教育模式。落实好校纪校规,传播校园正能量,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结束语:

总之,对于小学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事件处理技巧,笔者认为最实用的技巧就是家、校、社三方合力,共同去建设能让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有延安吴起县中学校园欺凌事件、上海市徐汇区五女生打架事件、重庆市彭水县围殴同学致死案、湖北省嘉鱼县某中学女生被轮流掴耳光案等.

[2]孙耀胜,何鸣熠.美日韩校园欺凌防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