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聪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这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理论蕴涵;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F29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5—0005—04
[作者简介]高聪颖,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空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使城市成为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增强人民群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蕴涵和实践基础。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机理,对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创新
城市空间的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配置的弊端:“任何一个公正的观察者都能看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2](757)马克思揭露了空间资本化的危害,对反思当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府和资本,政府通过规划划分空间边界,资本则加速了公共空间商品化,广大民众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处于失声状态,对空间生产、塑造和分配很少有发言权。在资本追逐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不合理、供给不平衡、分配不均衡、空间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空间活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人们生活,引发社会不公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未来城市还要容纳更多的人口,空间、资源等面临巨大压力。寻求城市空间利益分配均衡,将城市空间资源惠及人民大众,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其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论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宜居性和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和主张城市空间规划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规划理念。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活力降低的问题,简·雅各布斯关注街道生活,强调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使得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形成良性互动。[3](160-169)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历史逻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道路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迅速建立了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单位为基础,将人员组织在单位内,单位不仅仅是工作职业场所,还是兼具了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它为个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个人依赖和从属于单位,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是由单位提供的,单位住房相对集中,居民在单位从事生产工作,回归家庭生活、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以单位同事为主,生产与生活空间产生重叠。各个单位为了满足成员生活需要,都建有自己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但彼此的公共空间几乎不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囿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居民對娱乐休闲等空间的需求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反映在空间上,对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城市不同类型空间的分配和生产出现了不平衡,很多城市追求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忽视绿地、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供给力度不大,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程度和人性化设计也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我国城市空间分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城市与人民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城市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
(三)实践逻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论述,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城市数量、规模有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5],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城市。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制约城市高质量运转,一方面影响人民城市生活品质。因此,只有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人民,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为平衡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指明了方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体察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丰富内涵,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经历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尤其是在反思旧城中心衰败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商业建筑公共属性,聚集娱乐休闲和购物旅游功能,复兴城市中心区,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整治绿色公共空间、滨水步道等,注重城市景观塑造,获得环境效益;通过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保护历史建筑,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增强舒适性和城市活力,获得社会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低碳、生态、宜居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的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建超大型的广场、超高的楼宇等政绩工程,而是建设更多的真正让人民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
(二)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人们进行公共性、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场所,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糟糕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冰冷的建筑让人们窒息,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人们从“城市病”中解放出来,对提升生活质量作用明显。有品质的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亮眼,更多的是和谐宜居,有很强的人文吸附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事情。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不仅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有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在创造景致,而是借助景观传递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情怀。优质的公共空间是干净整洁的、是创意特色的,是人性化的,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更以人为中心,方便人们生活,建立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让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感。
(三)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57)毫无疑问,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休闲、娱乐和健康等需求已提上日程。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看得见山水绿地、品得了历史文化,拥有更惬意的生活。更宽敞、舒适、类型丰富和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人民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所生活城市的环境质量、便捷程度、安全与否、是否宜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因此,努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共同需求,是不断创造美好幸福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应用,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强调空间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6]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求“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北京市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主持会议研究首都发展问题,站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高度上规划布局首都城市功能,提出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既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相匹配,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活动规律相适应,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展示城市形象又能满足人民日常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让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历史、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做到功能复合、互联互通。
(二)强调尊重民意,建设均衡型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绝不是人为设定目标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近年来,在城市竞争锦标赛的刺激下,一些城市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发展短期效益,违背城市发展规律,把个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盲目追求高楼、广场和道路建设,忽略了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另外,城市中优质公共空间诸如湖、江、河等水岸线被商业会所、工厂企业、富人住宅区等占领,这种人为造成的空间阻隔直接影响了人民进入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带来较差的空间体验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利益群体众多。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对城市空间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空间建设,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空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许多城市文明的兴衰验证了这一观点,比如“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7](232)。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7](233)。城市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城市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过去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为此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建设中,让城市天蓝地绿水清,从而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注重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型城市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效率,包括“地标性建筑”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缺少整体布局,陷入“千城一面”,空间建设重复、簡单,毫无美感。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时,就非常注重保持城市个性,强调城市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吸收传统建筑语言,之后主政浙江、上海,再到多个城市视察,非常关心城市规划,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采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建设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城市文化意象融合在城市空间建设和改造中,强化城市辨识度,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出发,通过对城市化批判性反思,在科学把握我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关系,提升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6]习近平.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