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摘要:青少年体育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和促进国家体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明确要求;目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为强健青少年体魄,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为服务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能力;青少年体育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难以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缺少宣传推广策略,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等。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1.通過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出发展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成功经验,以作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继续推行的成功借鉴。
2.探索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能力的新思路、新方向,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通过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能力进行研究,解决俱乐部现阶段发展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大部分俱乐部处于亏损状态等问题,为俱乐部在扶持后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能力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经营创收能力现状分析
经营创收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生存发展的直接指标。经营创收能力主要体现在俱乐部盈亏状况、俱乐部创收途径、俱乐部集资和募捐情况是三个方面。
(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盈亏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排除缺失以及无意义数据,2017年盈余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占被调查总数的20.9%,持平的俱乐部占比38.2%,亏空的俱乐部占被调查总数20%。从整体情况看,盈余俱乐部的数量较少,俱乐部经营创收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3-1)。
从三大依托单位俱乐部的盈亏情况看,依托学校的俱乐部运营整体水平好于依托体校和体育场馆;其中依托体育场馆的俱乐部运营盈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种依托单位的俱乐部,几乎是依托学校的俱乐部比例的三分之一,不足依托体校比例的一半(表3-2)。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近年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盈亏状况有所提高,但盈余俱乐部的比例还是远远低于持平与亏空俱乐部的总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自我经营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
盈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例低
通过对不同依托单位类型的俱乐部运营状态进行分析,依托单位类别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俱乐部的经营创收能力,从而影响俱乐部的生存发展能力,依托学校的俱乐部运营盈利能力最强,再次是体校,其余类型依托单位的俱乐部运营能力存在着更加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收能力不强
俱乐部创收形式呈现单一特点,大部分的俱乐部的创收形式都是以业务收入为主,在业务收入中也是较为基础的类型如培训与指导。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融资渠道单一
俱乐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也呈现单一化特点。俱乐部采用的途径较少,其中电视认捐、网上筹款、直接信函或邮件等方式均无俱乐部采用,同时,也未利用互联网等新手段进行集资或募捐等。
五、提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能力的建议
提高经营主动性和筹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
俱乐部应提高其经营主动性,积极探索经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新思路、新方式。应提高其创收能力,俱乐部应提高其服务能力,吸引更多会员,增加会费;俱乐部也应提高其融资、募捐积极主动性,提高筹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使得俱乐部长久的健康发展。
控制经营成本,吸收志愿服务
俱乐部可以和相关体育类院校、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合作,招收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才从事体育教学相关工作,按照其工作量给予少量相应的报酬,这样既缓解了俱乐部中教练的压力,控制了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同时也为这些学生提供的很好的实习机会,达到多赢的效果。
加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宣传力度,扩大俱乐部的知名度
加强俱乐部的服务意识是宣传的一个发力点,可增设娱乐类、休闲类体育活动项目,新增医疗室、饮品厅等;有条件的俱乐部还可以提供身体健康诊断、体能检测等。
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盈余俱乐部数量少、创收能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
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项目形式单一化、吸纳会员能力差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宣传力度不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间交流频率低、方式少
4.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社会影响力不强
建议
1.提高经营主动性和筹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
2.控制经营成本,吸收志愿服务
3.加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宣传力度,扩大俱乐部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5):7-9.
[2]张清生.河南省青少年体育倶乐部发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3]蔡端伟.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场运营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 (9).
[4]李献青,赵晓玲,赵通足.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09,309(25):561-562.
[5]王奇峰.论非营利组织视野下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希望工程”的启示[J].陕西省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26.
[6]肖林鹏,霍兴彦.我国青少年体育倶乐部的监管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