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辉 刘子一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湘东、赣西边界。毛泽东、朱德等人在这里创建了以宁冈县(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宁冈县和井冈山市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由于其历史性的地位,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后,多地党组织都领导发动了武装起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早在八七会议前,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就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汉口出席了八七会议,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他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婉拒了这一安排。8月9日,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决定让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8月16日,中共湖南省委改组,毛泽东当选为省委委员。18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起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针对多数委员提出的发动全省农民起义、夺取长沙的计划,毛泽东主张应从客观条件出发,缩小起义范围。8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再次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对湖南秋收起义计划的批评意见。经反复讨论,绝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提出的缩小起义区域的主张,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起义,改变中央发动的全省起义计划。30日,省委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发动起义,攻打长沙,并成立起义领导机关——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以毛澤东为书记。次日,毛泽东便去安源部署武装起义。
9月初,毛泽东赶到安源,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第一师下辖三个团。会议还初步拟定起义部队分三路向长沙进攻的方案。会后,毛泽东装扮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前往铜鼓亲自指挥第三路起义军。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随后,三个团先后起义,分别向平江、浏阳、萍乡推进,准备合攻长沙。10日,毛泽东赶到第三团团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以及秋收起义的计划和军事部署,要求全体指战员响应湖南省委号召,立即武装起义。但是,当时革命处于低潮阶段,攻打中心城市条件不足。9月11日至15日,各路起义军分头作战,准备进攻长沙。长沙及醴陵、平江、株洲、浏阳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起义,但因敌强我弱,缺乏作战经验,再加上新收编的第四团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14日,毛泽东率领第三团撤退到浏阳上坪,获悉第一团已在金坪失利,当即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暂时向江西萍乡方向转移,并命令第一团尽快与第三团会合。19日,起义部队第一团、第三团与第二团余部在浏阳文家市会合,此时尚有1500余人。当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中,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讨论起义军的去向问题。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毛泽东则主张放弃进攻长沙,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以保存自身实力,再图发展。
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于是决定往南撤退。这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但是,当时毛泽东并没有明确提到要向井冈山地区撤退。据何长工回忆:“余洒度等人坚持打长沙,他认为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毛泽东同志不同意,他坚决反对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山区和农村。”但“当时只说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后来才逐渐明确为向井冈山进军了”。也就是说,毛泽东当时选择率领工农革命军去往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之后经过综合考量而决定的。9月20日,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讲话,宣布了前委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21日,毛泽东同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文家市出发,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开始朝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进军。
9月29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这里群山环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相对比较安全。起义部队在这里停驻了五天,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部队从文家市转兵以来,一路战斗频繁,死伤人数众多。9月25日,部队从芦溪出发前往莲花的路途中,由于军事侦察不力,敌情不明,损失惨重。再加上连续行军,长途跋涉,一些士兵自行离队,还有一些人因身患疟疾,无药可治,病死途中。因此,部队到达三湾村时只剩下不到千人。然而,就是这个不足千人的队伍里,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和习气,部分长官随意打骂士兵,士兵则没有发言权。部队纪律涣散,一些长官目无军纪,甚至自行离队寻找出路。有的团、营还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因此,及时对部队进行改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9月29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改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整顿组织。会议决定将不足千人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第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部队由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第三,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
这三项措施,对改变旧式军队的习气和自由散漫的作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井冈山是落脚的理想场所,但是要想在这里安家,必须争取到袁文才和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的支持。
袁文才、王佐早年加入绿林武装,逐步成为首领。大革命时期,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佐同袁文才是拜把兄弟,受其影响,也将部队改编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两部各有150多人,60多支枪。毛泽东率领部队达到井冈山时,袁部驻守在井冈山北麓的茅坪,王部驻守在茨坪,成掎角之势,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早在三湾时,毛泽东就曾派人给袁文才送去一封信,希望能与他合作,共谋大业。但袁文才婉言拒绝了毛泽东的上山请求,请他们“另择坦途”。袁文才还派龙超清、尤国恩、陈慕平给毛泽东捎去一封信。毛泽东看到信后,耐心地向他们说明了工农革命军的上山意图、政治主张,真诚表示希望同袁文才部合作,开展革命斗争。最终,毛泽东的诚意打动了龙超清等人,他们建议工农革命军先到离三湾三十里的古城,之后再找机会与袁文才会面。
1927年10月3日,工農革命军离开三湾向宁冈古城进发。当晚,毛泽东在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安家”和开展游击活动的问题,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的方针,并尽快在茅坪设立后方留守处和部队医院。10月6日,为了说服袁文才,毛泽东亲自前往宁冈和他会见,并赠送袁文才100支枪。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毛泽东的举动让袁文才深受感动,当即回赠1000块银圆,并表示愿意接纳工农革命军。随后,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安家井冈山。这时,王佐的态度尚不明朗。毛泽东便委托袁文才上山做工作。10月24日晚,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大井村,受到王佐及其部队的欢迎。随后,工农革命军在王佐的引导下到达茨坪。为了争取王佐的信任和支持,毛泽东赠给他70支枪,王佐以500担稻谷和一些银洋作为回礼。在茨坪住了几天后,毛泽东又回到茅坪,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对唐生智发动了战争,唐生智控制的两湖军队全部投入战斗,江西朱培德部也将主力调往赣北。井冈山周围各县的国民党兵力空虚。11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讨论,认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攻势,并把目标锁定在茶陵县城。毛泽东因为要做袁文才、王佐的工作,就委托团长陈浩、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领第一营和特务连攻打茶陵。18日,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但是,军队占领茶陵后,陈浩仍沿用旧政府的工作方法,群众对此十分不满。宛希先把这一情况报告毛泽东。毛泽东立刻去信,要他们打碎旧政权,建立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农兵政权。工农革命军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成立了湘赣边界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12月下旬,李唐战争告一段落。湘敌第八军军长吴尚带兵向茶陵反扑。原来被打散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三营,这时已在张子清的率领下到茶陵和第一营会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他们在激战后退出了茶陵县城。陈浩因遭到挫败而严重动摇,命令部队向湘南撤退。毛泽东等人闻讯匆忙赶来,于27日在茶陵湖口赶上队伍,命令部队停止向湘南转移。当晚,毛泽东召开紧急会议,果断扣押了陈浩一伙,并将工农革命军全部带回宁冈砻市。谭震林率领茶陵二百多名赤卫队随工农革命军到达砻山,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二营。
经过四五个月的努力,到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个团,并同当地农民运动紧密结合,摧毁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旧政权,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从而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队伍转入粤赣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27年10月底,他们到达信丰时,赣南特委派人来传达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开始上井冈山的消息。朱德、陈毅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11月中旬,朱德、陈毅在赣南上犹县营前偶然与张子清和伍中豪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取得了联系,这给孤军转战的朱德、陈毅以极大鼓舞和力量。为了与毛泽东取得联系,陈毅提议让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装扮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的副官去井冈山找毛泽东。12月,受前委委派的何长工向湖南省委报告工作后,经过辗转,在广东韶光犁铺头同朱德、陈毅取得了联系。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同湘南特委一同发动了湘南起义。3月,湘粤军阀纠集了7个师进逼湘南,朱、陈部队遭到南北夹击,难以立足。朱德审时度势,决定退出湘南,奔赴井冈山。这时,毛泽东正好根据湘南特委代表的命令,率领部队离开井冈山前去配合湘南起义,在到达湘南酃县中村时,得知朱德、陈毅正率部向井冈山方向撤退,便去接应和掩护。4月下旬,朱、毛率领的两支部队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合。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将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朱德兼任第十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泽东兼代第十一师师长(本任张子清,因负伤未到任),何挺颖任党代表;陈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规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名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中国第一支正式成立的红军,它的成立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有着重大意义。
朱毛会师使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1928年5月至6月,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在同国民党军队八九个团甚至十八个团的战斗中,打退了国民党方面赣军对井冈山的三次“进剿”。6月下旬,在龙源口战斗中,红四军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面积扩大到7200多平方公里,居民共50多万人,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建立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各地起义武装以井冈山为榜样,纷纷向农村发展,建立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正是井冈山精神,鼓舞着我们赓续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让红色传统薪火相传。
(曹晓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刘子一,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