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方 周琦
汝南县智慧健康养老知识培训
今年以来,河南省汝南县民政局以“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传党恩”为主题,主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高端、普惠、兜底养老新格局,高质量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
2020年底,汝南县60岁以上老人共15.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6%,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10%的上限7.6个百分点,已进入老龄社会,预计2035年该县老龄化率达到20%,养老压力巨大,做好养老服务是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一项工作。
汝南县按照“13个统一”标准建设、改造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20所,打造特困人员颐养天年的“幸福乐园”。以公办敬老院为主体,制定入住标准和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动员大多数农村特困人员入住实行集中供养。农村低保贫困人员每月缴纳100元生活费即可入住,非特困人员按标准缴纳费用也可入住,充分发挥了敬老院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
入住敬老院或托养中心后,有厨师负责一日三餐,住双人间,房间有电视、空调和专业病床,还有卫生室和康复训练室,提供定期体检和24小时医疗监护,各种设施都经过无障碍改造,解决了老年特困人员困扰已久的就医、养护问题,为老年特困人员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别给我盖房了,敬老院住得吃得这么好,瞧病也方便,就是给我盖楼我也不回去了。”韩庄镇和庄村五保户彭士清老人说。老人未入住敬老院前,因房屋翻新被暂时安置到镇敬老院,入院两个月后,不仅人吃胖了,心情也好了。工作人员普遍反映,现在经常听他高兴地哼小曲。留盆镇杨寨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杨洪春,于2018年患脑出血,因无人照顾,村里將其送往留盆镇敬老院,经服务人员的细心照料和饮食调理,杨洪春从手拄双拐到如今已恢复正常行走,整天乐呵呵的。
汝南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
长期以来,“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一直是重度残疾人(失能半失能)家庭的真实写照。这类生活不能自理的智残群体家庭,想依靠自身摆脱贫困难于登天。
汝南县通过高标准建设1个县级、15个乡级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动员身体条件较差、无劳动能力、脱贫增收难度大、失能半失能的建档立卡肢体智力重度残疾人入住中心托养,实现“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有效提升精准脱贫质量,彻底解放了残疾人家庭劳动力,消除了他们就业增收的后顾之忧。
留盆村重度残疾人杨新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4口人,父亲杨全国、母亲周金平、一个儿子在上中学,杨新华肢体一级残疾,生活靠父母轮流照护。自从杨新华入住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后,其母亲周金平护理两名残疾人,月工资2000元,其父亲杨全国到沈阳务工,月工资6000多元,顺利实现了增收脱贫。
66岁的独居老人黄武强,身患糖尿病多年,生活起居无人照料,县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他安排了一名养老护理员,每天定期上门帮助老人解决饮食和起居问题,儿子儿媳在外安心务工。现在儿媳还主动为老人购买了养老服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但受社会上一些不当价值观念冲击,农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真善美的传统美德逐渐淡化。谈到农村老人赡养难题,汝南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方说:“要通过实行亲情赡养、邻里助养,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社会氛围,引导农村价值观念回归,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村村都设服务站,人人争做护理员。”
汝南县推行邻里助养模式,由政府为最贫困的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和低保对象中的孤寡、失独家庭、计生伤残家庭老人,以及社会上有需求的老人。对家庭条件不符合低保、五保,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家庭,由老人和子女为其购买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帮厨做饭、应急服务、代购服务、陪同就医等服务。
83岁的陈天荣老人是金铺镇徐庙村特困户,无儿女且双目失明。县民政局了解情况后,将其纳入首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对象,动员其邻居张平为她提供互助养老服务。如今张平每天都会到老人家为其洗衣、做饭、聊天。陈天荣说:“我本没有儿女,但俺的邻居张平对我比亲闺女还亲。”面对老人的夸赞,张平却说:“人都有老的时候,现在我帮她一把,希望我老的时候也会有人帮我。”
以办实事的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难题的成果汇聚民力。汝南县将继续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充分融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重度残疾人托养、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医养结合、居村联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互联网+居家养”7种养老服务模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持续推动汝南县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