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未到,这场全民购物狂欢已经提前预热,不少消费者把要买的国际大品牌产品加入购物车。在消费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今天,大众日常消费正突破空间限制,买全球、卖全球渐成新趋势。
为了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5座城市,率先进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助于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助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一定要聚焦国际,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
近年来,进博会效应使更多国际高端品牌集聚上海,服务业开放走在前沿的北京吸纳了众多全球优质商业资源,拥有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的天津、重庆、广州等城市积累了全球商贸基础,这些城市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36岁的刘晓培,是北京一家展会策划公司的负责人,经常与一些国际品牌打交道。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通过他的观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的公司曾给包括宠物、服装、大型制造设备等多个行业的国外厂商在国内的行业展会上搭建展馆。
刘晓培说,大型展会的会址大多会选择在北上广等大都市,最近,他刚忙完一个上海的家居展。“以前真不知道一个国际家居展会可以如此精彩,许多没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大品牌家居,会在展会上亮相,看上去真是高档。”而更让他吃惊的是,“几乎全部展品,都会被参会的公众购买一空。”
一个美国家居品牌的工作人员告诉刘晓培,通过展会,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对品牌的热情,着手打算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反复的疫情会让展会的会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发力会展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论指出,“事实证明,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才能成为汇聚全球消费资源的引力场”。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一些重点城市消费水平、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所以,“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
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要紧扣“消费”,全力打造消费升级新高地。
当前,传统消费蜕变出新,新型消费方兴未艾,为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北上广等大都市一直在不断增加优质消费资源供给,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比如,北京正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据北京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共有696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比2020年全年新增513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首店262家,单季度新增首店数量持续大幅增长。按照目标,北京将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内外品牌在京开设首店达到3000家以上。
随着首店政策不断优化,北京首店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要突出“中心”,形成消费者集聚和區域联动发展的中心。
张咪是个酒吧老板,也是个购物达人,定居辽宁锦州。每年每逢如“双十一”、春节、元旦等购物节期,她都会选择去北京的SKP、国贸商城等高级购物中心购物。
虽然锦州市的商场也有一些国际服装品牌销售,但张咪还是坚持去北京。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尽管沈阳、长春等省会城市入驻的服装品牌并不比北京少很多,“但是有些东西,感觉就应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购买,才够味道。”
在一些年轻群体看来,在北上广等大都市购物,“感觉”和“味道”是不一样的。图/郭鹏
有专家指出,目前有很多如张咪一样的年轻消费者,尽量选择去大都市购物,一方面这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喜好,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这说明大都市独有的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所以,此次挑选5个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带动辐射作用突出的城市率先开展培育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品、服务、人员、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有受访者表示,可以预见,以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和新型消费创新发展为切入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将引领消费新风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当然,要想真正培育建设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