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荣杰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企业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财务共享型模式。 财务共享将重复的烦琐的业务从不同的分支机构中汇集处理,不仅强化了企业集团内部管控的联系,也加速了财务核算的效率,使得企业业务流程更加集中,内部管理更加规范。 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表现为审计中心的转移、审计方法的转变、审计监督的提前。 面对大智移云时代的海量数据,企业集团在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
传统的财务模式下,很多企业忽视了信息化审计系统的搭建,从而难以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审计人员的审计任务也十分繁重。 为了能够在报告期内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的工作很难推进,其发表的审计结果可参考性也相对较低。 虽然有些企业集团也进行了智能化审计的尝试,但其很难将该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集团内部的各种阻力也限制着内部审计的转型。 然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率直线飙升,在进行大面积的审计时,审计压力明显缓和。 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的形式创新,还体现了智能审计的良好价值。
企业集团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往往由内部审计部门自集团向下收集信息,同时派驻审计人员开展现场审计。 虽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情况做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过于耗费时间和人力。 尤其在进行全面审计的时候,审计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审计任务的不断积累,加大了现场审计人员的审计压力,最终导致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最为严重的是,这种状态的持续,会导致现场审计人员工作出现问题的概率变大,审计工作人员也更容易对审计工作产生抵触性心态。 从而导致审计资源不断被消耗的同时,审计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审计工作最终流于表面。 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压力,数据的实时性让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进行非现场审计,可以提前对被审部门进行审计规划,进行信息预筛选和处理,确保之后的审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基于其庞大且复杂的内部环境,审计实施流程容易出现混乱。 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的理念也没有完全融合,在缺乏对内部审计的完整认知的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实际审计工作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其审计效率也会持续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实施程序较为混乱,审计人员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时也难以得到高效的技术指导,从而也诱发了一些不同的问题。 而共享服务模式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还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良好的发展,帮助企业发现内部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从而加以解决。
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会整合审计期间的各种审计证据,综合判定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意见修订。 然而在传统模式下,由于审计信息传输速率较低,信息反馈周期较长,很多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后发现的问题都难以第一时间解决。 同时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所依附的职能部门不一样,其他的职能部门很难对其引起重视,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推进。 当审计部门在企业集团缺少话语权时,其审计建议对其他部门也很难起到约束作用。 而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由于直接隶属于总公司管理部门,其信息沟通的速率与反馈的效率得到很大的保障,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也由总公司直接下达整改意见,保证了审计工作实际开展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企业模式下,企业集团在执行审计时,通过集团总部的审计部门向其所有的分支机构发出通知,将会计信息、财务报表、业务资料等信息收集至集团总部进行统一审计,消耗了集团公司大量的资源。 同时,在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之后的审计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效率低下、鞭长莫及的情况。 然而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下,共享财务中心将上述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集中汇总在企业云数据平台上,更多的非现场审计方式的参与,使得现场审计转变成一种补充和辅助的手段。 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通过非现场的方式来收集审计证据,进行评估与判断,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成本。 企业的财务信息在财务共享中心进行收集、整理与评估,最终通过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给企业的内部管理者。
审计抽查方式的片面性,以及信息传递的时间滞后性,导致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很难充分了解各个分支机构的日常运行情况,仅仅能够起到最基础的差错防范和预警作用。 由于过度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去对审计证据进行挖掘,集团企业在内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审计质量下降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审计失败的现象。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使得管理与预警成为其主要职能。 财务数据通过云平台集中输出,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进行单据的复核与审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财务人员的依赖性,同时也降低了财务人员舞弊的风险。 通过严格的系统限制,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的管控,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及时,能为企业集团的管理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信息。
传统的企业集团模式下,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由各个分公司将财务系统中的数据定期汇总到企业集团总部,同时将这些数据与各分公司的会计凭证及财务报表进行核对,一般都于月末或季末进行,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为内部审计搭了一条连接集团公司的高速通道,时时刻刻都可以对其各个分支进行审计,确认经营是否合理合规。 通过对企业的持续关注,以及与审计部门的实时沟通,对企业集团的运行得到一个总体的掌握。 审计监督的重点也从原来的事后追责,转变成事前防范监督,避免了企业集团可能的风险与损失。
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与静态的财务资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数据的处理要求,因此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更是提出高要求高标准,对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持续不断的管控,从而使得审计报告更加准确。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信息一体化技术将财务信息统一规范地汇集起来,实现财务流程统一化、制度化,企业集团各个分支机构能够实时联系,互相牵连。 通过远程审计的方式,核实数据间的钩稽关系,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发现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从而保障企业的蓬勃发展。
在“大智移云”的背景下,企业进行舞弊的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审计所需的线索证据寻找也变得更加的艰难。 因此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首要任务就是挑选合适的审计人员,这些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会、税务和法律,同时还需要对大数据、信息系统、知识库运营等方面有相关了解,对财务共享中心的云平台的一些风险防范也要格外注意。 通过复合型的审计人员组合,搭建多层次多专业的内部审计小组。 在正式开始内部审计工作之前,充分利用财务共享云平台来获取企业近年来的相关财务与业务资料,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财务、业务和系统等信息,将调查做在审计前面,提高后期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虽然企业的云平台依托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错误率,也规避了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人员的不配合,但是审计风险依旧是存在的。 为了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集团内部需要对审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并且充分发挥好外部第三方的效用。 通过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和外部评估结果,审计部门将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根据类别进行合理的评估。 之后再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目标,确认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形成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案。 再通过财务共享云平台,将其上传给核心管理层,获取审批后开展正式的审计工作。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不再受财务指标的限制,而是更多的涉及企业风险与决策这些关键问题。 不再使用传统的随机抽样的方法去确认审计范围,合理规避了报表层次的审计风险。 通过对庞大数据的收集利用,同时依靠财务共享平台的技术优势,深度挖掘财务数据,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精准评估企业集团的内部经营情况。 实施阶段的主要步骤是依据准备阶段设立的审计目标,搜集相关审计证据,通过处理与分析,最后形成审计结论。 财务共享模式下,审计证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内部数据,而是辐射到企业外部,甚至是第三方的相关数据。 从传统的纸质资料,扩展到来自e-mail、社交媒体、音频图像等非结构化的数据。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将一切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甚至是行业发展的信息以及法规制度等进行收集处理,为管理层的决策作出依据。
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中,容易发现和形成审计疑点,审计人员将审计疑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需要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去诠释和证明。 通过对这些审计疑点的充分验证,明确公司是否存在错报的风险。 由于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与流程化,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云会计平台进行信息处理,提取高质量的审计数据,减少了实质性程序中的函证工作,降低了企业成本的同时,还形成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库。 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多角度解析,实现其高效优化以及可视化利用。 当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完全部的审计资料,再通过财务云计算平台将各种审计证据进行归档,同时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在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审计计划执行所发现的审计疑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搜集的各种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报告。 通过结合企业集团的内部环境,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点,得出审计意见。 之后通过财务共享云数据平台,将其上传给内部核心管理者,得到管理层审批后,整理相关资料,建立审计档案,将其在数据中心进行保存。 其中各项审计错报问题也需要及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提供各种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通过反馈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协同,真正实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目标。
企业集团应该不断地改进内部沟通程序,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端口对接进行优化,减少人工参与程度,降低舞弊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企业集团也要时刻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性,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设立安全主管部门,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权限,通过专门的系统网络来对企业集团内部信息进行监督与维护。 实现科学有效的监管,为企业集团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远离企业外部事项的打扰。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因此需要在员工工作的时段里间接穿插一些培训,从而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 不仅仅涉及最基础的税务和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数据的处理相关专业知识也尤为重要。 通过开设企业忠诚度、尽职尽责观等培养课程,提高共享中心员工的综合能力。 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资体系,将财务共享中心员工的工作与个人绩效挂钩,从精神和物质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激励。最后通过轮岗制度,让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能够以边做边学的方式熟悉业务模块的各个方面,增强其对各个业务之间的了解,也提高了整个财务共享中心整体的实力。
进一步优化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实施程序,保障后续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平时财务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预先进行数据处理,实现审计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寻找企业集团内部运营所存在的缺陷。 同时,不断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权与责任,划分其工作内容,使多线进行审计工作成为可能。 通过不同角度的审计工作,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提高企业集团审计报告的精准性,加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不断加强审计证据与审计结果的交流与反馈,体现了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 通过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着眼于不同的审计重点,及时将所获取的审计证据递交给企业核心管理层,同时与财务部门不断进行反馈与交流。 通过对审计结果的不断挖掘,结合企业集团内部结构,发现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的原因及定位,同时提出消除负面结果的措施。 不断加强业财融合的能力,最大化实现内部审计的开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