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我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对戏曲节目特别感兴趣,一放戏曲片就凝神观看,不许大人调台。五六岁以后,连我自己都不知整天哼唱的什么驴腔马调,有时还毫不知羞,披上带花的被单,忸怩作态表演小姐丫鬟,引得大人忍俊不住,“这个丫头长大了送到剧团演戏去”,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悄悄地做起了演员梦。
上学之余,我经常带着伙伴们到剧团转悠,2008年,仪征市扬剧团招收学员,我兴奋不已,认为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初选、初试、复试、体检,通过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上海戏曲学校老师严格考核把关,我有幸被录取。接到剧团和上海戏曲学校联合颁发的通知的那一刻,真有“春风得意脚步轻,梦成还疑是虚幻”的感觉,毕竟是梦想成真,所以特别开心。
刚到学校,反倒感到一切都陌生懵懂,为什么不教我们演戏?为什么天天残酷地进行枯燥的所谓基本功训练?后来我才逐步明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生产离不开工具,物资财富创造生产的工具是机器,我们精神财富创造生产的工具就是自己肢体和嗓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当好一个演员,就必须学好表演的基本技能,练好自己的嗓音,就像一个好的厨师,除了知道配菜和调味的技巧,必须练就一副好的刀功和掂锅勺的功夫,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技能和艺能是从业的最基本要求。
学习的艰辛和练功的高要求有时也让我沮丧,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将来是要当好一个演员还是要当一个好演员?回顾自己,我是抛弃将来其它职业的选择,怀揣着理想来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上海戏曲学校进行戏曲专业学习的,根据我目前的状况,要是当好一个演员从职业基本要求这个层面上来看,我认为只要经过训练,我和大家都能实现,将来回到剧团,能应付适应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当一个好演员那就不是单从职业要求层面上来看了,那是从艺术的高度来要求的,对一个好演员来讲,那是需要一辈子永无止境来奋斗追求的,理由很简单,“艺无止境”,因为要当一个好演员,就得要演好多好多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对一个好演员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每个新角色都不会与自己前面演过的角色雷同,每个新角色都应该是一个好演员塑造的全新人物,敢于直面挑战、敢于创新、敢于一次次突破自己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我又问自己,我能行吗?答案是迷茫的,路在哪儿?这个漫长的目标我能实现吗?此刻,我的耳边想起了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又似乎看到了练功房墙上挂着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牌匾。在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下,在老师和同学们鼓励下,我厘清了思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初心,我觉得必须矢志不渝、心无旁骛坚定地走下去。
重拾了初心就有了信心,重拾了理想就坚定了信念。从那以后,基本功训练我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再疼再累也从不懈怠。学习扬剧唱腔也十分专注,除了课堂认真学习外,我还为自己加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门心思琢磨唱腔领悟唱法,“曲唱千遍自转弯”,我深知,不全身心投入,不到痴迷的程度就不会出成效。文化课我也十分重视,因为我晓得要做一个好演员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可能的。
汗水,滋润着我们的艺术成长,勤奋,扫平了我们的艺术之路,刻苦,培养了我们艺术追求的韧性,思考,为我们进行艺术实践做好了准备。
几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扬剧《百岁挂帅》一剧中“登高丘”唱段和表演。扬剧《百岁挂帅》是扬剧的经典剧目,“登高丘”这段唱也是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唱段情感丰富,高低起伏很大(音域宽达十五度)。那是我第一次饰演的一个角色,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我们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已经掌握了许多戏曲表演程式和技能,所以自信满满。但真正接手排练了却还真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虽然也知道角色就是人物,角色表演就是塑造人物,但对“塑造人物”这个斗大的馒头就有一种无从下口的感觉。在老师启发下,我才意识到,角色的表演不是各种技法的拼凑,而是要靠演员来体验这个人物,通过艺术表演来展现这个人物,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为了使我演好这一角色,老师认真向我介绍了《百岁挂帅》剧情,细致分析了穆桂英这个人物及历史背景。
宋朝杨家将穆桂英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与辽夏的争战中,丈夫杨宗保被暗箭所害,穆桂英抱着替夫报仇、为大宋朝讨服夏邦的决心征战边关。她来到边关不久前丈夫为国捐躯的地方葫芦口,凭吊丈夫亡灵,真是百感交集,由此该剧产生了一段大套唱腔及其表演。我细心体会角色,穆桂英首先是一个贤德的妻子,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景物依旧,丈夫已逝,睹物思人,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她满腔情愫地追忆着自己的丈夫,向丈夫倾诉自己当时未能随军出征保护丈夫的悔恨,深深地寄托着凄然无尽对丈夫的思念。但她又是女中英豪,化悲痛为力量,向丈夫表达了杨家将前赴后继,保卫国家的历史担当和报仇雪恨的坚定意志,以讨服夏邦的决心来告慰英灵。几分钟的演唱,家国情怀,要表达的内涵竟是如此丰沛。
要成功演好穆桂英,我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穆桂英,融入她的故事,走进她的心灵,体验她的情感,捉摸她的性格,通过内化(对人物思想、性格、情感、际遇的全面了解)来作为外化表演的依据,由内而发,由感而动,这样的表演才不会苍白,这样的表演才能有生动的个性,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塑造出令人信服敬仰的穆桂英的英雄人物形象。
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和程式性为我们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和方法,按年龄穆桂英的表演行当应该是青衣,为塑造女英雄的形象,此时的穆桂英必须扎靠戴翎表演,所以我的表演必须在青衣和武旦两个行当中寻求借鉴。前半断表演我借鉴青衣的柔美清凄来塑造贤妻良母穆桂英;后半段表演,我借鉴武旦的刚劲有力来塑造女英雄穆桂英。“言之不足,歌以咏之”,唱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唱腔前半部分我唱得清凄沉郁,如泣如诉,令人掉泪;后半部分我发挥自身嗓音优势,唱得清亮激越、荡气回肠,令人热血贲张,斗志高昂。表演和唱腔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把此时此刻穆桂英的情感和英雄气概宣泄得淋漓尽致、英姿夺人,较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古代女英雄的光辉形象。2010年,我以该段表演在第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比赛中,为扬剧获得了第一个金奖。获奖后,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更加坚定了我追寻戏曲艺术的决心。
毕业后,通过剧团的培养,我有幸成为旅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汝俊先生和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传人、国家“梅花奖”获得者徐秀芳先生的弟子,由于他们和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亲传弟子周百穗老师不吝赐教,在剧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在扬剧舞台上塑造了好几个古代和现代人物形象,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