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形象初探——以电视剧《古城童话》中的路鉴阳为例

2021-11-14 12:52徐铁松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童谣知识分子古城

□ 徐铁松

电视剧《古城童话》是根据作家马光复的小说《古城黎明》改编而来的一部内容厚重的作品。电视剧以民国时期的北平为时空环境背景,叙述了从1937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两代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解放前北平社会各个阶层在历史洪流中的幻灭和救赎,从而映照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

《古城童话》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古风的遗孤小古城和出身满清皇族的小格格童话的成长经历。虽然古城流落街头,童话身处深宅大院,但两人却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了朋友,互相帮助。两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怀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带领着一群小伙伴一同走向新中国的胜利。《古城童话》虽然是一部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成人世界的元素也是电视剧着力书写的部分,因此电视剧给人以别样深刻的感受。

在电视剧中,人们对于剧中的主要人物的故事无比感慨,会同情被丈夫背叛的童谣,对周旋于童谣和路鉴阳爱情中的吴霞飞口诛笔伐,尤其是对路鉴阳这个人物则给予彻底的批判,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丑陋的、懦弱的人,他亵渎了纯洁的爱情,为了一己私欲,他甘心做国民党反动派的牺牲品,他仅有的善良无法掩盖他身上所犯下的罪过。然而,人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多面性和难以一概而论的,而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难以确定的。另外,作为当时的一名知识分子,又处于混乱动荡的民国时期,路鉴阳身上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路鉴阳这个人物人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还原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善良与邪恶于一身:路鉴阳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肩负民族兴亡的软弱青年。《古城童话》开篇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展现了民国时代的社会环境,但电视剧并未正面展现战争,而是另辟蹊径地着重描写后方救援的场面。路鉴阳作为一名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汇入了全民族的救国大潮中,这个时候的他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中国知识分子在儒家传统思想近两千年的浸润里,被塑造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有着共通性又有着鲜明不同的人格形象”。他秉持着历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爱国爱家,嫉恶如仇,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敢为天下先;他救治伤员,鼓舞士气,朝气蓬勃之气扑面而来。然而,在路鉴阳身上也有着软弱的一面。在同学赵飞等人纷纷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考验面前,路鉴阳选择了退缩,弃救亡图存之大义,而选择了与满清皇族的后代童谣的爱情。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灵魂的挣扎,但是最终他还是走进了婚姻,走进了童谣家的王府。这似乎也注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这份软弱也似乎是他悲剧一生的鲜明注脚,在路鉴阳的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二重性道德人格”。

走进婚姻围城的深沉父爱。路鉴阳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在倒插门的婚姻中,他认为自己处于被羞辱、冷落的位置。当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尴尬地位的时候,他身体里重新流淌起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命血液,那就是孤傲与倔强。进而,时不我待,亡国奴的苦闷也开始萦绕于胸,他最终选择摆脱众人鄙夷的眼光,冲破王府的重重围墙,重新汇入时代大潮中去,打算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与一腔热忱去赢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正是这份孤傲与崇高,使得他坚决拒绝了日本人经营的公司给予他的工作,做了一名在他看来“很痛快”的搬运工。

电视剧中对于路鉴阳父亲的身份展示是比较充分和感人的。路鉴阳对于女儿童话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他鼓励自己的女儿从屋子里勇敢地走出来和自己玩,他用他瘦弱的肩膀希望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的生活。电视剧里路鉴阳用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给女儿买布老虎的那段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他给予女儿的深沉父爱,即使后来他离开了王府,他也经常回来看望女儿,尽可能地带给女儿更多的关怀。

获得“新生”的自我沉沦。童谣和吴霞飞是路鉴阳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童谣是他的初恋也是他努力追求的对象,而他则是吴霞飞的倾慕对象。吴霞飞出身高贵,是北平吴司令的小女儿,她和路鉴阳是大学同学,她美丽动人、善解人意。她没有童谣的楚楚动人,却有着风韵从容。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够带给路鉴阳更多的温馨关怀,在王府里忍气吞声的路鉴阳,自然而然地会被吴霞飞的同情和关心所吸引;而且落魄中的路鉴阳通过吴霞飞的帮助,使得路鉴阳获得了人生的“新生”,他在吴霞飞父亲的司令部谋得了一个职位。

“当一个人被世界放逐时,一般情况下也被自我放逐。只有那些倜傥之人,能在失去的世界中寻找自我栖息和辨识之处。”路鉴阳就是那个被世界放逐的同时,也被自己放逐的普通人。他虽然倜傥但他在很多时候却显得犹豫不决和软弱,正准备大展宏图的路鉴阳在理想和现实的倾轧中败下阵来,在吴霞飞的爱情攻势下选择了背叛。而他与妻子童谣的决裂,也把自己抛离开正确的人生航向,这不但亵渎了纯洁的爱情,也给女儿童话的童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新生”也给他背负上了过于沉重的代价,他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理想,用他的一切作为命运的赌注。他用余生努力自我救赎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在他看似不甘的人生跋涉中,其实无非是在现实挤压中的自我沉沦。

黑暗世界里的善良坚守。路鉴阳的人生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他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志向远大,本可以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世事弄人,他却在理想与现实的游移中迷失了方向。在电视剧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在路鉴阳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又是善良的,他对自己的软弱和背叛有所忏悔。比如,他和他的同学在酒楼上喝酒诉说自己的苦闷,“知识分子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可以说,没有痛苦,就不是知识分子。”路鉴阳的苦闷、痛苦代表了他的良知,代表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代表了民国时期很多与他处境类似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内心写照。

另外,他在进入吴司令的司令部之后,参与处决共产党员,其中就有古风夫妇和小古城。然而,在发现了小古城之后,他虽然掏出了枪但最后未泯的良知还是把小古城放了,之后他在夜晚的街头寻找浴池,想要把自己身上的罪恶洗掉。在电视剧的最后,作为一个有着道德准则的人,他热爱真理;作为一个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之后,他勇于承认自己的罪名,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不忍心以一个自己都无法容忍的面孔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无数次地对自己的罪恶进行忏悔,希望能够得到宽恕和救赎。在《古城童话》第19集中,面对丈夫善意地通知赶快撤离的消息,童谣对于路鉴阳背后的国民党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对于路鉴阳的走狗卖命行为很气愤地说道:“这就是你的所谓理想,你的事业?”这代表了妻子对他的离弃,也代表了他的理想的幻灭。最终他以惊人的勇气袒露自己的罪过,以自杀这种悲壮的方式获得了灵魂的安宁与新生。

内外交困:路鉴阳知识分子“双重性格”的生发探究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兼济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抑或是穷则独善其身。然而,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二元双重性格,表现在他们的身上既有正直、善良、反抗的一面,同时又有懦弱、妥协、邪恶的一面。在这种双重性格的主导下,以及社会现实的无情逼仄下,形成了他们的悲剧而又复杂的命运。

致命缺陷的性格使然。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具有自尊自强的高尚人格和顽强意志。但是,作为人,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外化为行为和动作的另类和孤独。他们对外在世界看得十分透彻,对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这些都无法遮蔽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

路鉴阳以崇高为人生信条,以孤傲屹立于世,不愿意卑躬屈膝,更不愿意去做亡国奴。然而,在现实社会的逼迫之下,他的性格缺陷又暴露无遗,他懦弱、盲从、优柔寡断,一步步滑向命运的深渊。此外,知识分子的性格缺陷还表现在他们内心无法调和的矛盾。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既要坚守着传统文化的旨归,又要在新文化和新观念的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和立足点。这个过程中他们内心无比矛盾,在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下的无情撕扯中,他们只能在历史的角落里苦苦挣扎。

动荡不安的时代围困。在路鉴阳生存的民国时期,风云变幻,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尤其是在日本侵占北平之后。虽然路鉴阳没有上前线,但是他也不想做王府的寄生虫,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借“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怀的倔强,他没有为日本人工作,而选择了做一名辛苦的搬运工。当抗战结束后,当他有机会去选择通过另一个渠道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他又在社会变幻的现实面前失去了人生的航道。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他们非常羡慕物欲横流的生活,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些知识分子虽然在生活中不断地奋斗挣扎,却还是被湮没于世俗中,于是他们放弃了责任感,失去了忧患意识,逐渐成为世俗的小市民。”因此,人们就不难理解路鉴阳的人生选择了,他在沉沦中不断地挣扎。在解放前夕混乱的民国时期,个人的生活利益和生命价值是很难得到真正保障的,当他越想拥有什么,他就越失去什么,他只能在生活的无奈中苦苦求索,困在纠结着理想与现实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无力回天的命运压制。简单分析路鉴阳这个知识分子形象,似乎他的悲剧结局是由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造成的悲剧,实际上,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实际上也是他的一种悲剧命运的体现。他的悲剧命运体现在他所遇到的悲剧的时代,体现在他所做出的悲剧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自我信条、精神信仰。无论他处于哪一个时代,“他将依然挑战秩序,但又不能不托庇权势;他将依然自我张扬,但又不能不深自内敛——在多重性格博弈和平衡的过程中,总有一个成为支配的主角,也同时对应了不同的命运走向。”由于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敏感、倔强、孤高的品质特征,使得他很难融入到社会大潮中去,即使是为了生计,想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也会显得优柔寡断、畏手畏脚,进而,很难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皈依,还会成为其他人不理解和排挤的对象。这些在路鉴阳的身上展露得无遗。日据时期,他因没有上战场杀敌而苦闷,想要离开王府出去找事情做,被他的岳母认为是“吓人的举动”。他想通过做搬运工来为自己的家里带来幸福,自己一身的狼狈样却被吴霞飞冷嘲热讽。尤其是在电视剧的最后,路鉴阳回到王府告知家里人王府处于危险的境地必须搬家,不但得不到妻子童谣的相信,反而被童谣劝说了一番,路鉴阳只能在苦心得不到理解的苦涩中与自己的妻子彻底决裂。这些都体现出路鉴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他想做一个理想的生活范本,但是由于他的悲剧命运,使得他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最后只有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幸福。

泥淖中的支点:路鉴阳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知识分子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他们自身的命运总是略显沉重,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命运波折,使得他们实现理想的路途更为艰难,付出的辛苦更多。然而,他们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少有的社会精英,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客观上也凝聚了更大的力量,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路鉴阳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很具有代表性。他虽然生活在战争年代的民国时期,而且他的人生经历和命运抉择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生命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旨归却是和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相通的。他个人的人物形象是很难简单概括的,作为一个矛盾复杂的生命体,他在自己有限的人生轨迹中进行着自己的生命绝唱。通过路鉴阳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人们也可以窥见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风貌,了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双重性格”。同时,也可以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思想内涵进行初步的探究。因此,路鉴阳那极具个性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能烛照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过去和未来。

通过对以路鉴阳为代表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身上所具备的文化心态与命运纠葛的探究,能够帮助人们“阐明哲理,警示后人,也能够在文化传承上对现代人进行教育熏陶和知识建构。”与此同时,还能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发展轨迹有更多探索,在寻找普世规则的同时,人们也能够对知识分子的个人进行更为人性化的关怀。另外,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找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力量支撑。

猜你喜欢
童谣知识分子古城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